黃銀停
(無錫市第二中醫醫院,江蘇無錫 214121)
眩暈癥是急診較為常見的疾病之一,是患者的主觀感覺障礙,該疾病通常為突然發生,且疾病發生以后患者常出現周圍物品或者自身處于移動和搖晃旋轉狀態的感覺,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可出現不敢睜眼視物以及頭昏腦脹、頭重腳輕感,嚴重影響其正常工作與生活,甚至可能威脅其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對確診為眩暈癥的患者主要實施藥物和物理治療,以改善疾病癥狀,將其對患者生活與工作產生的影響降低到最小。鹽酸異丙嗪可以將神經及毛細血管上皮H1 受體阻斷,以獲得鎮靜和抗膽堿的功效;天麻素為臨床常用中藥制劑之一,可發揮熄風、平肝等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在急診眩暈癥臨床治療中應用天麻素和鹽酸異丙嗪的臨床療效,在無錫市第二中醫醫院2019 年8 月至2020年8 月接收的急診眩暈癥患者中選取45 例進行比對分析,旨在為今后臨床疾病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結果如下。
選取2019 年8 月至2020 年8 月無錫市第二中醫醫院收治的45 例急診眩暈癥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法將上述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占22 例和23 例。對照組中男性10 例,女性12 例;年齡32 ~48 歲,平均年齡(39.95±2.64)歲;依據臨床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眩暈患者占13 例,占比為59.09%,美尼爾氏綜合征患者占5 例,占比為22.73%,后循環缺血致眩暈患者占4 例,占比為18.18%。觀察組男性12 例,女性11 例;年齡30 ~51 歲,平均年齡(39.98±2.71)歲;依據臨床診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眩暈、美尼爾氏綜合征、后循環缺血致眩暈患者例數分別為15 例、3 例和5 例,占比分別為65.22%、13.04% 和21.74%。兩組急診眩暈癥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無錫市第二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①符合眩暈癥診斷標準[2],且經過臨床檢查確診為眩暈癥;②對研究中相關藥物無過敏反應者;③對研究知情、自愿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②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③合并精神病史、意識障礙者;④合并血液病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接受鹽酸異丙嗪(輔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3333,規格:25 mg)進行治療,用藥方式為肌內注射,25 mg/次,1 次/d,連續用藥3 d。
觀察組患者給予天麻素(哈爾濱三聯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4001,規格:2 mL ∶0.2 g)聯合鹽酸異丙嗪治療,其中鹽酸異丙嗪的用藥方式、劑量以及時間等均與對照組相同,天麻素為靜脈滴注,每次取800 mg 天麻素溶入至250 mL 生理鹽水中,1 次/d,連續用藥3 d。
①觀察并統計兩組急診眩暈癥患者的椎基體動脈血流峰值速度(左、右側椎動脈、基底動脈)改善情況。②記錄并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用臨床總好轉率(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表示,疾病相關癥狀在治療以后明顯改善,患者可以參與至正常的生活與工作活動當中為顯效;疾病相關癥狀在治療以后均有所減輕,但是患者仍然有輕度視物眩暈感覺,且對工作和生活存在一定影響為有效;疾病臨床癥狀在治療以后無明顯改善,甚至有進一步加重,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為無效。③統計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腸胃不適、嗜睡)發生率。
采用SPSS 22.0 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左側椎動脈、右側椎動脈和基底動脈血流峰值速度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上述指標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椎基體動脈血流峰值速度改善情況比較(cm/s)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好轉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例(%)]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04%,其中腸胃不適患者占2 例,嗜睡患者占1 例。對照組患者中,腸胃不適患者占1例,嗜睡患者占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09%。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眩暈癥是急診科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一種疾病,該病癥的誘病因素較多,涉及多個學科[3]。急診眩暈癥為自我感覺異常運動性幻覺,該疾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站立不穩、方向感偏移、平衡障礙以及復視等。目前臨床常依據該疾病的性質將其劃分為真性眩暈癥及假性眩暈癥,主要依據患者的旋轉型感覺是否存在明確運動性判斷疾病類型[4]。其中真性眩暈癥患者常存在明確的旋轉運動性感覺,假性眩暈癥患者則不存在該類感覺。臨床相關研究表明[5],眩暈癥的發生同人體小腦病變、前庭神經病變、迷路病變和腦干病變之間有密切關聯,多數眩暈癥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痙攣、組織缺血或缺氧、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以及代謝障礙等情況。目前臨床主要通過對癥、對因以及一般治療等方式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6]。
目前臨床常應用抗膽堿藥、止吐藥、鎮靜劑、安定劑和血管擴張藥物治療急診眩暈癥,本研究中所用的鹽酸異丙嗪屬于抗組胺藥物,其對組胺所致毛細血管通透性擴張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時還對血小板的聚集以及全身血液濃縮有良好的阻礙作用,可有效改善局部水腫程度。當藥物進入人體以后,可發揮中樞抗膽堿性作用,進而達到止暈與止吐的目的,同時將腦局部的供血量提升,有效改善腦循環[7]。除此之外,該藥物對于機體應激性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有利于促進患者負性情緒改善。但是長時間用藥極易導致耐藥性,為此建議配合其他藥物治療[8]。
天麻素是臨床中治療眩暈癥較為常用的中成藥,天麻為其主要成分,可發揮解痙息風和補肝滋陰的作用。經過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天麻素具有良好的安眠、鎮靜和鎮痛功效,其可以有效恢復及調節大腦皮質的功能失衡,對神經細胞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進而可發揮抗驚厥、抗癲癇以及調節負性情緒等功效[9]。與此同時,天麻素可擴張腦血管,將腦血流的阻力降低,在增加腦血流量的同時,促進患者迷路動脈、椎基底動脈、內耳和小腦后下動脈供血狀態的改善,可以改善眩暈癥狀,提高臨床療效。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椎基體動脈血流峰值速度等各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臨床總好轉率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究其原因,可能由于天麻素進入機體以后,可以發揮理想的安眠和鎮痛作用。除此之外,將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可以提升藥物治療效果,促進患者椎基體動脈血流峰值速度情況的改善,且可以將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
綜上所述,天麻素與鹽酸異丙嗪治療急診眩暈癥的臨床療效顯著,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