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虹伶 王桂蓮(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在“高額補貼、稅費優惠”等政策因素的驅動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開辟了一條獨有的市場發展道路,一路高歌猛進,走入高速發展的軌道。但是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迎來“后補貼時代”,缺乏核心技術、充電設施不健全等消極因素同時暴露出來,嚴重制約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本文將對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進行SWOT分析,探究當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優、劣勢因素,并根據此分析,提出產業未來創新發展方向的建議,為行業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汽車產業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政府對于汽車產業相當重視,在汽車產業上的財政支出占比較高,尤其是有利于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新能源汽車。2011年,新能源汽車產業被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其發展被列入國家重要日程表。2015年,成都市被定為四川省第一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之一。
近兩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波動較大。截至2018年底,成都市已在公共交通、商城物流、私家車等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6.9萬輛,涵蓋全國超過40個汽車品牌。截至2019年上半年,成都市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7.6萬輛,建成充電(換)電站418座,充電樁1.4萬個。不過,2019年已成為新能源汽車銷售的轉折點。
2019年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120.6萬輛,同比下降4%,為近10年來首次同比下降。2020年初,“遇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更是雪上加霜。汽車行業線下門店關閉,銷售天數縮短,極大地影響了汽車銷售。從市場銷售數據看,1月份狹義乘用車零售額同比下降超過20%。
1.地理位置以及經濟優勢
成都是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聚集了眾多高新產業。截止至2018年,區域內常住人口達1633萬,國民生產總值達1.53萬億元(穩居全省第一),經濟發展水平高,汽車市場成熟較早。數據顯示,在2015年,大部分城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還未萌芽時,成都新能源汽車產業已經達到28個,并呈現出不斷壯大趨勢。
2.環境訴求
成都位于盆地地區,易形成空氣污染,據成都市環境保護局公布的《2018年環境質量公報》顯示,成都市城區僅有70.3%的空氣質量達標比例,其中108天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氣污染。區域內的環境質量高要求也將帶動地區新能源汽車的需求量,提升新能源汽車的普及率,因此新能源汽車的銷量相對平穩發展。
3.消費者消費理念先進
成都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高,消費觀念前衛,新能源汽車阻力小,購買積極性高。數據顯示,近5年來,成都市新能源汽車銷量呈上升趨勢,2018年新能源家用汽車購車指標超過6萬輛。
1.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
目前,成都地區本土的汽車生產企業仍處于發展的低水平階段,自主研發能力較差,一些核心的汽車技術以及主要零件都需要從國外引進,本土的汽車產業競爭力不強,產業空心化現象嚴重(夏玉茹,2015)。成都市目前至少有33家新能源汽車生產相關企業,其中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僅能從事新能源汽車相關零部件的生產以及材料供應,對于新能源技術的創新力度較差。
2.新能源汽車生產周期長,成本高
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生產周期較長,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充足的資金和人才,而成都市新能源汽車起步較晚。同時,雖然成都政府在汽車產業上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投入占比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因此,市場投入的新能源汽車價格較高,這也成為新能源汽車未能普遍推廣的一大原因。
3.汽車企業的營銷手段單一
大部分汽車銷售公司仍然采用傳統的銷售方式,如4S店員工向顧客講解,或是開車展展示。其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性在無法進行線下展示時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樣傳統的營銷手段已經落后于時代潮流,無法有效地留住顧客,甚至會增加銷售成本。
1.環境保護成為各界共識
石油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資源日益短缺,燃油燃燒排放大量污染物質導致霧霾、酸雨、PM2.5爆表等能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社會熱議和擔憂的話題。面對當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過度消耗問題,政府和企業越來越重視綠色、節能、環保的新能源汽車的開發和推廣問題。大力發展環保節能的新能源汽車來替代傳統的燃油汽車,積極響應了社會各界的環保號召。
2.多維政策激勵體系
中國經濟由政府和市場共同配置資源,“看得見的手”在成都市新能源市場開拓過程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宏觀調控作用。成都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短短幾年的發展,形成了以《成都市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若干政策》《四川省“十三五”汽車產業發展指導意見》《成都市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等政策引導的包括補貼標準規定、技術研發推廣支持、充電設施基礎建設等為特色的多維度政策激勵體系。
1.基礎設施不完善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基本保障和前提,但是成都市新能源汽車配套的基礎設施還在進一步建設過程中。截至2019年4月,成都僅建成充電站420座、公共和私人充電樁1.4萬余個。據不完全統計,公共充電站少、私人充電樁安裝難,兩大難題勸退了至少一半意欲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
2.傳統汽車的市場擠壓
相對于傳統汽車而言,新能源汽車的價格高,并且性能尚不健全,續航程度弱、充電時間長等為新能源汽車的使用帶來了很大的限制。考慮綜合情況,大部分消費者還是會選擇傳統汽車。傳統汽車對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的擠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
3.財政補貼逐漸滑坡
財政補貼是個人新能源汽車購買的一大驅動力。新能源汽車普及初級階段,國家補貼力度極大。但今年國家補貼政策將逐步下調并在2020年以后實現補貼逐步退出。為達到這一目標,采用了分階段釋壓的方式,即將2019年的補貼標準在前一年的基礎上實現退坡50%,到2020年底實現完全退坡,這一方式出發點是助于新能源汽車的平穩過渡,但顯然激發了消費者的猶豫和擔憂。
成都的汽車市場基礎較好,消費者的消費觀念較前衛、環保意識較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因此,在推廣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其區域市場的優勢,要注意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將更多的優惠讓利于消費者,從而提高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新能源汽車的營銷和廣告應圍繞其環保特點,激發用戶的環保意識,進而提升用戶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欲望。同時根據不同的目標群體,進一步細分市場,根據不同的市場制定不同的推廣策略。發揮差異化營銷優勢,采取VR觀車”“線上購車”等營銷創新手段,迎合消費者需求。
我國新能源汽車目前在發展推廣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研發技術薄弱,缺乏核心技術。雖然科學技術的難題短時間內不可攻克,但我們可以整合現有的社會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將財政補貼重點從促進消費逐漸向核心技術研發轉移(李蘇秀,2018)。引導企業與高校結合,填補技術和人才缺口,同時將充電樁建設納入城市發展規劃,發揮市場作用,引導私企和商戶進入充電樁建設領域,鼓勵實行共享充電機制等。擁有真正“硬”的產品,抓住大環境的發展機遇,才能更好的獲得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為更好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便利。
新能源汽車是高投入、高技術、高風險的“三高”產業(夏玉茹,2015)。三大政策“高額補貼、牌照限牌優惠政策、出租車、物流車輛等領域直接干預”是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造血”的直接動力。新能源汽車產業要謀求更長遠的發展,則應該打破過度依靠政府補貼維持的局面,發揮社會組織、企業的主觀能動性,吸引民間資本入駐,共同開展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事業,建成多方積極參與、多方主動運營和維護、多方共同受益的健康機制,(唐葆君和劉江鵬,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