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敏

3月4 日,工作人員在焚燒車間內為剛剛卸下車的醫療垃圾消毒。(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4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湖北,全國8萬多人被確診感染,醫學隔離者更是不計其數,由此產生的醫療垃圾無疑是天量的。這些醫療垃圾都去了哪兒?安全嗎?我國醫廢處理能力如何?
根據《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所謂醫療廢物,是指醫療衛生機構在醫療、預防、保健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中產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間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廢物。
由于醫療垃圾具有空間污染、急性傳染和潛伏性污染等特征,其病毒、病菌的危害性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幾十、幾百甚至上千倍。一旦處理不當,將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還可能成為疫病流行的源頭。
毫無疑問,疫情大暴發之下,許多城市的醫廢處理工作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尤以武漢為甚。
疫情之前,武漢僅有一家具備資質的醫廢處理專業機構——武漢漢氏環保工程有限公司經營的武漢市有害廢物焚燒處置中心,其單日處理上限為50噸。而疫情前,武漢一天的醫療垃圾產生量就多達40噸以上。
隨著確診和疑似病例激增,武漢醫廢處理能力嚴重不足的問題迅速顯現。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介紹,武漢最高峰時醫療廢物的日產生量多達240多噸。這個量,幾乎是疫情前的6倍。
時間緊,任務重。如何快速提升武漢醫廢處理能力成為當務之急。“為了解決武漢的問題,生態環境部先后15次和湖北省視頻研究如何快速提升能力。”趙群英說。
然而,作為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關口,醫廢處理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武漢市有害廢物焚燒處置中心采用的是熱解氣化技術,在焚燒爐中,經過1150℃高溫焚燒,垃圾中的病毒可有效消滅。
醫療垃圾成倍增長,建設成倍的焚燒處置中心顯然不現實。且不論選址、造價等多重因素,僅僅時間要求就無法滿足。該怎么辦?
據趙群英介紹,生態環境部與武漢方面最終敲定4種解決方案:第一,組織46臺移動設備馳援;第二,改造原有工業危廢處理設備處理醫療垃圾;第三,利用垃圾焚燒廠協同處置隔離點生活垃圾;第四,新建日處理量30噸的千子山醫療垃圾處置中心。
到3月9日,武漢醫廢處置能力已從最初的50噸/天提高到263.8噸/天,負荷率93.2%,實現“緊平衡”。
截止到3月29日,武漢市醫療垃圾已實現日產日清,未發生影響環境安全的情況。
疫情發生以來,生態環境部第一時間成立部疫情應對工作領導小組,統一指揮部署,先后印發《關于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環境管理工作的通知》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管理與技術指南(試行)》,并組織編制《生活垃圾焚燒設施應急處置醫療廢物工作相關問題及解答》,指導各地工作。
“生態環境系統要持續高度重視并抓實抓細醫療廢物處理處置環境監管工作,繼續科學指導各地及時、有序、高效處置醫療廢物。”2月4日,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調研考察北京市醫療垃圾處置情況時強調。
3月3日,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疫情防控中“兩個百分之百”的要求。一是涉醫療廢物、醫療廢水環境監管與服務百分之百全覆蓋;二是對及時有效收集、轉運、處置醫療廢物、醫療廢水百分之百全落實。
截至3月20日,生態環境部官網已4次通報全國醫療廢物和醫療廢水處理處置環境監管情況。根據最近一次通報,截至3月14日,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為6058.8噸/天,相比疫情前增加1156噸/天。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城市空氣、地表水環境質量以及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均未受到疫情防控影響。
慶幸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差距,一些地區在醫廢處置能力上還存在明顯不足。趙群英表示,疫情中,全國22個市醫療廢物處理超負荷運行,28個市滿負荷或接近滿負荷運轉。
按照要求,到今年底,全國每個地級市都要建成一個規范處理醫療垃圾的處置場;到2022年6月,全國所有縣區都要形成醫療垃圾從收集到轉運再到處置的科學體系,從而實現所有醫療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置科學、有效、安全。

3月4日,在武漢市青山區云峰公司,工作人員正在搬運醫療廢物轉運箱。(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