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皖怡 陳廣東
【摘 要】為了深化教學改革,提升育人品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傳承“兒童本位”教育思想,踐行“幸福教育”辦學主張,在此基礎上提出引人入勝的“幸福課堂”教學文化,通過重塑教學新理念,創建教學新模式,形成教學新關系,創設教學新環境,努力建構走向2035的“幸福課堂”新樣態。
【關鍵詞】引人入勝;幸福課堂;課堂樣態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90-0071-03
【作者簡介】1.李皖怡,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002)教科室副主任,一級教師;2.陳廣東,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002)校長、黨委書記,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2019年6月,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印發《江蘇教育現代化2035》,文件中明確提出“建成引人入勝的課堂、給人智慧的學校、讓人幸福的教育”的發展目標。為了全面落實國家、省市的教育要求,深化教學改革,提升育人品位,江蘇省淮安市實驗小學在傳承學校創始人李更生先生“兒童本位”教育思想,踐行“幸福教育”辦學主張的基礎上,提出實踐建構引人入勝的“幸福課堂”,其中“入”是核心。引人入勝“幸福課堂”的核心在于“入心入境”,只有人人參與的課堂,才能讓學習真正發生。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構建靈動的“擬真”情境,讓教師、學生、內容、環境等形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教學共同體,在共建共享中,彼此入心入境、產生共鳴,實現教學的知行合一、融合發展。“勝”是目標。引人入勝“幸福課堂”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每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教師要著眼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學生學科關鍵能力,努力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人人愿學、時時可學、處處助學”美好樣態,最終達到勝而越己的學習效果。學校重塑教學新理念,創建教學新模式,形成教學新關系,創設教學新環境,努力建構走向2035的“幸福課堂”新樣態。
一、引人入勝“幸福課堂”的實踐創新
1.“引”入境:激發興趣,主動參與。
“引”入境,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情境,這個情境伴隨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隨著學生學習過程的深入而不斷變化,是動態的、生成的和全程的,即始終讓學生處在一個“擬真”的學習情境中,激發其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運用自己的智慧,隨時捕捉學生的興趣和需求,以學生原有的儲備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媒介,靈活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手段,創設融于整個學習過程的“大情境”,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入心入境,激發其主動學習和探究的欲望。
2.“引”發現:啟發思考,樂于探究。
引人入勝的“幸福課堂”應該是深度學習的課堂。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滿懷興趣地參與挑戰性的學習任務,通過主動學習、積極思考、自主合作和探究,發現知識的內部結構和前后關聯,提高自主認識知識、認識學科、認識自我的能力。這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內部加工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現”既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習的結果。
3.“引”建構:深度對話,智慧生長。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先前認知結構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認知的意義。在引人入勝的課堂中,我們通過“拋錨—具身—聯結—遷移”,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滿足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興趣。
第一,拋錨。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共同要素,為學生在新舊知識間架設一道知識之橋,促進同化。
第二,具身。教師在教學中開展具身性學習活動,讓學生全身心沉浸學習,激活兒童學習的密碼,內化學習體驗,有效順應。
第三,聯結。在教學中教師搭建知識框架,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讓學生在操作、分析、比較、歸納的過程中明晰新舊知識內涵,完成關系轉換。
第四,遷移。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將習得的抽象知識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引導學生從事物復雜的現象中,抓住本質,舉一反三,掌握學習方法,促進自我提升。
4.“引”創生:多維鏈接,勝而越己。
葉瀾教授曾說過:“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引人入勝的“幸福課堂”應該是靈動的、發展的、創造的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多樣的方式和現代化的技術與兒童已有的學習經驗鏈接,與豐富的社會生活鏈接,與未來時代鏈接,在遵循教育規律中以過程開放為取向,以情誼溝通為取向,以豐盈生成為取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理解、能動的認識和改造知識,以個性化方式學習,從而創生新的理念、新的方法、新的技術,實現勝而越己的最終目標。
二、引人入勝“幸福課堂”的倫理發展
1.少一些“范式”,多一些“示范”。
構建“關懷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溝通時,應該避免范式的說教,多為學生樹立自身榜樣的示范,了解學生的想法與需求,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在潛移默化中學會關懷他人。
2.少一些“問話”,多一些“對話”。
構建“關懷型”的師生關系,師生首先應該建立平等的關系,不是“師”與“生”,而是“你”和“我”的關系。平等的關系可以通過“對話”的方式形成。在教學中,教師應構建充滿仁愛、溫暖、樂趣的對話環境,創設民主平等、互為主體的對話氛圍,鼓勵學生和自己、和他人、和一切異質者進行對話。教師要在學生進行對話的過程中給予鼓勵和贊賞,支持和引領,讓學生產生積極的體驗感,為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打下基礎。
3.少一些“人人”,多一些“個人”。
在課堂中,學生是一個個真實的具體的人,是具有生命成長的活生生的“每一個”。“每一個”都是群體不可或缺、不可忽視的一員,都享有平等的權利,都擁有均等的學習機會,都處于課堂中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每一個”的發展需求,不以共性標桿來衡量和評價“每一個”,讓“每一個”都能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
三、引人入勝“幸福課堂”的平臺建設
1.人工智能——學習場域創新。
為了走向教育現代化,學校對每一間教室進行人工智能覆蓋,建設混合式教學空間(虛擬體驗館、數字資源庫、創客空間等),凸顯引人入勝的環境特點,滿足學生課堂體驗與互動的需要。在智慧平臺中,師生可以隨時隨地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互聯網新技術進行自主學習、研究型學習和創造性學習。
2.深度融合——教學方式創新。
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0? —? 2020)》中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要求“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如何通過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變革與創新?“深度融合”將會是走向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深度融合是指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信息化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發揮出來。
四、引人入勝“幸福課堂”的未來指向
引人入勝“幸福課堂”是一種以“兒童本位”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一種以“共建共享”為基本的組織形態;一種以“融合學習”為特征的教學模式。它是未來課堂改革的方向和目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助推器。在引人入勝的“幸福課堂”實踐中,教師要轉變“教”的方式:要能夠著眼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學生學科關鍵能力,推行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合作式等教學方式以及走班制、選課制等教學組織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學生要轉變“學”的方式:從被動到主動,從淺層到深層,從單一到多元,從學會到會學再到創學,形成“人人愿學、時時可學、處處助學”的學習場;學校要轉變“評”的方式:完善多元多向評價措施,以“人的幸福成長”為目標轉換評價價值取向,建立體現參與度、互動度、推進度、挑戰度、提升度的課堂評價指標體系。真正建立更加公平、更加優質、更加美好,充滿仁愛、充滿溫暖、充滿樂趣的引人入勝的課堂,給人智慧的學校,讓人幸福的教育,形成學生學習快樂、教師從教幸福、家長放心信任、社會普遍認同的良好教育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