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艷
【摘要】目的:探析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采取術中護理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方法:選取于2019年8月~2019年8月行髖關節置換術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電腦隨機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接受術中護理干預,對照組采取傳統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結果:對照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7.78%,顯著高于觀察組的2.22%(P<0.05)。結論:術中護理應用于髖關節置換術中,能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關鍵詞】髖關節置換術;下肢深靜脈血栓;術中護理
外科手術讓患者血液長時間處于高凝狀態,若術中護理不當,加上術后久臥病床,術后極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1]。下肢深靜脈血栓一旦形成將導致局部靜脈回流受限,肢體出現腫脹、疼痛的情況。本研究對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采取術中護理干預,分析其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于2019年8月~2019年8月行髖關節置換術的9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電腦隨機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男25例,女20例;年齡40~80歲,平均年齡(56.74±7.88)歲。觀察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39~79歲,平均年齡(57.16±8.0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符合髖關節置換手術指征;(2)手術前并未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排除標準:(1)存在凝血功能異常者;(2)無法正常溝通者或是精神疾病者;(3)惡性腫瘤者;(4)存在嚴重感染者。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傳統護理干預:術前1 d對患者加強健康宣教,做好相應手術準備工作;手術操作過程中積極配合;術后密切觀察,嚴格按醫囑用藥。觀察組采取術中護理干預。(1)避免下肢穿刺。手術操作時,選擇上肢靜脈穿刺,避免下肢穿刺。(2)及時輸血。若術中失血量過大,會導致血容量降低,造成凝血纖溶系統紊亂,使血液黏度增加,血液處在高凝狀態,提高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故術中一旦發生大出血時,需及時輸血。(3)患肢處理。術中結合實際情況,適當抬高患肢,若手術體位呈平臥位時,可將下肢抬高約15°,使膝關節屈曲,在此過程中可對腿部進行按摩。(4)合理室溫。將手術室溫濕度調節至適宜范圍,術中加強下肢保暖措施。(5)術中配合。手術過程中積極配合手術醫生,最大限度縮短手術時間,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分析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其中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通過χ2檢驗,(±s)表示計量資料,通過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 ?結果
對照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3討論
外科手術患者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引起肢體腫脹、疼痛以及血栓遠端靜脈高壓等,嚴重時還可能引起肺栓塞、下肢深靜脈功能異常等。而手術過程中下肢靜脈若被損傷,受到麻醉藥物、手術中保溫措施不當、血容量不足、長時間制動等影響,均可造成下肢深靜脈血栓。因此,髖關節置換術中應加強護理干預,以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表明,對照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7.78%,顯著高于觀察組的2.22%。由于手術創傷使患者凝血機制被激活,加上手術因素導致患者情緒緊張,使凝血功能亢進,血流動力學變化,血小板聚集,進而易引起深靜脈血栓。術中護理則可減少各種引起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減輕患者血液高凝狀態,有利于血液循環。例如,加強術中配合,減少手術時間,以免出現不必要的風險事件;加強患肢護理,促進血液循環暢通[2];設定適宜手術溫濕度,降低不良外界環境對機體的影響,避免皮膚、血栓等受到低溫影響而出現收縮或痙攣情況,減輕靜脈血回流壓力;避免穿刺下肢部位,保護下肢靜脈血管壁完整性。綜上所述,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接受術中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鐘敏蘭,向福勝.術中護理對髖關節置換手術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5,12(20):133-136.
[2]楊麗娟,李萍,許文娟,等.風險預警評分在預防髖關節置換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9,40(12):2912-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