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推進勞動教育在中小學校辦學中取得“合理”實踐仍然面臨阻礙,而以“融合”的視角看待勞動教育,有利于擴展勞動教育自身的時間和空間形態,使勞動教育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有利于實現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的融通,指向全面育人和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普通高中勞動教育走向融合的實踐路徑主要有校園文化有效聚合、課程設計全面整合、學科教學緊密結合和多方主體協同配合。
【關鍵詞】勞動教育;融合;普通高中;實踐路徑
【中圖分類號】G40-0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95-0011-03
【作者簡介】王文婧,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000)教師。
一、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內涵的重新理解
新時代背景下,勞動教育作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的關鍵環節已然在宏觀層面的國家教育方針中獲得了“合法”地位,但是,如何推進勞動教育在中觀層面的區域治理和微觀層面的學校辦學中取得“合理”實踐仍然面臨阻礙,這就需要科學認識和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涵。
從歷史維度來看,人類勞動不僅是人現實的社會性本質生成的根據,而且是推進人類不斷生長自由創造力量、改變世界和解放自身的歷史運動動力。通過勞動,人超越了作為物種生命存在的自然性,實現了對自由創造性的占有。究其本質,勞動是促進人身心解放的活動載體,是使人成為人的根本手段,勞動教育天然地蘊含著人性意義和人性底蘊。因此,在我國的教育史上,勞動教育一直被視作自由全面發展教育目的的基本內容和重要途徑。
從現實維度來看,隨著現代社會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不斷發展,傳統的勞動形態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創造性勞動、服務性勞動、非物質性勞動逐步占據高位,勞動的復雜性、抽象性、象征性進一步增強。當前的勞動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實踐之外,更多的則指向創新創造實踐和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勞動教育必須回到現實的社會關系中,復歸人性。
質言之,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應僅僅囿于培養人的勞動技能進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外在價值,而更應著眼于其內在的育人價值,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基本勞動知識技能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塑造優秀的勞動品質。
二、普通高中勞動教育走向融合的價值定位
勞動教育,茲事體大。它不僅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直接決定了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然而,在面臨巨大升學壓力的普通高中階段,勞動教育一直都是被弱化、淡化、邊緣化的“重災區”,學生們大多忙于繁重的學業,“不想勞動”“不愿勞動”,家長們普遍認為勞動對孩子學習成績的提升沒有實際用處,很多學校在推動勞動教育有效落實的進程中仍處于“蒙昧”狀態,缺乏準確定位和系統建構。由此看來,在把握勞動教育獨立性的前提下,聯系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發揮勞動教育的教育全屬性,實現其與諸多教育要素的有機融合顯得尤為重要。
其一,有利于擴展勞動教育自身的時間和空間形態,使勞動教育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長期以來,勞動教育無法在學校教育中實現理性歸位,首要原因就在于教育者對勞動教育的認識不足,以“融合”的視角看待普通高中勞動教育,實際上是對勞動教育本身及其內外部關系的重新建構。將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要素有機融合,構筑勞動教育在學校教育生活中的隱性鏈條,把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融于學科課程、技術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中,有助于破除確定性思維影響下教育諸要素之間的壁壘,從而使勞動教育的形態得以在時間和空間上獲得延展,知識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得到深化。
其二,有利于實現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的融通,指向全面育人和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毋庸置疑,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中,勞動教育具有更基礎、更原初的作用和意義,從基本素質轉化為具有生產能力的勞動者,必須經由勞動教育的中介環節,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從而促進人的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一個表征整體質量的概念,而非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間的機械疊加,促進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諸要素的深度融合,能夠更有效地助推勞動教育發揮其在“五育”中的基礎地位、中介作用,轉變“五育”之間相互割裂的現狀,實現勞動教育與其他“四育”的融通,指向全人教育。
三、普通高中勞動教育走向融合的實踐路徑
在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以下簡稱“南菁高中”),勞動教育一直深受重視,近年來,學校嘗試以“五育并舉”的理念和思維方式為基礎,落實“五育”深度融合機制,推動學校育人模式轉型,致力于打造圍繞“五育”、為了“五育”、在“五育”中的學校教育生態。以勞動教育為著力點,通過校園文化有效聚合、課程設計全面整合、學科教學緊密結合、多方主體協同配合的四維布局,有效推動了普通高中勞動教育走向融合的實踐探索。
其一,校園文化有效聚合。南菁高中作為屹立在長江之濱的一所百年名校,自然風光得天獨厚,校園之中,除了有亭臺樓閣、花草樹木,還有山坡畎畝、小溪池塘。學校依托特有的在地資源,打造了溫室花房、果蔬菜園、山坡種植區等勞動實踐基地,并結合時令、節氣、傳統節日等開展相應的勞動學習與實踐。長期以來,學生置身于充滿自然元素的勞動場域中,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在勞動過程中感知生活世界,懂勞動之義、明勞動之理,逐漸形成了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的校園文化,建立起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和諧關系。
其二,課程設計全面整合。學校以勞動教育為抓手,借鑒美育課程基地、微科技課程基地的實施經驗,逐步建立起以勞動教育課程基地為平臺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開發了多門主題鮮明、富有特色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如“氣候環境對種植的影響”“菊花的育苗與栽培”“收割油菜并拔根”“魚苗的喂養”“郁金香特點與種植以及插花知識”“無人機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用科技感知生長的力量”等。多方位、有層次、重邏輯的勞動教育課程設計不僅適應了現代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的要求,也有助于學生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長、體質的強健、美感的涵養,彰顯了綜合育人價值。
其三,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設置專門的勞動教育課程固然重要,但學校也應探索更為廣闊的勞動教育空間。南菁高中著眼于“五育融合”“五育貫通”,充分挖掘語文、歷史、地理、藝術、體育、計算機、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中蘊含的勞動教育素材,并將其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融合在一起,整合多學科師資智慧和教學資源,推進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五育并舉”與課堂轉型,深化多學科滲透、多形態結合、多路徑實施的育人實踐,推動了學校勞動教育科學、有序、長效開展。
其四,多方主體協同配合。在學校內部,以學生為中心,協同教師、家長和校友,構建了全員、全程、全覆蓋的立體化勞動教育常態推進體系,整體設計基于每日、每周、每月的勞動清單,持續開展日常生活勞動,強化良好的勞動習慣;系統整合教師、家長、校友資源,開設勞動教育能量課堂,幫助學生實現更全面的職業認知,塑造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在學校外部,聯合江陰市生態環境局,成立了環境科普實踐基地,豐富勞動教育社會資源;與其他學校建立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勞動教育,聯合舉辦研修活動,致力于資源共享,成果互惠。
【參考文獻】
[1]程從柱.勞動教育何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基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人的發展觀的考察[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16-26.
[2]肖紹明,扈中平.重釋勞動教育的人性意義[J].現代教育論叢,2013(4):7-12.
[3]李建國,萬成.從“德智體美”到“德智體美勞”——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關于“培養什么樣的人”論述的承變[J].現代教育科學,2019(6):83-88.
[4]肖紹明,扈中平.新時代勞動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42-50.
[5]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時代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價值、認識與實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0(2):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