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凱強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快速增長,建設智慧河長制的水利信息化服務平臺尤為重要,該平臺可以為我國各地區的水利相關部門提供優質服務,利于完善我國水治理體系,同時也起到保障水安全的作用,對我國水利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我國河長制信息化建設現狀,發現河長制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其問題提出可行性措施,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智慧河;水利信息;服務平臺
水是生命的源泉。河湖具有非常重要的資源作用、生態作用和經濟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河湖管理與保護面臨著新的問題,例如,水質污染嚴重,河流干涸、湖泊萎縮、水環境惡化、河湖功能退化。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矛盾,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為此,本文針對智慧河長制的水利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展開分析,以下是關于此方面的具體內容。
1河長制信息化建設現狀
2016年,河道主管機關應在河道主管機關指定的媒體上公布河道主管機關名單,并明確職責和目標,對河流、湖泊保護管理效果進行監督評估。加強輿論宣傳和監督,提高全社會對江河湖泊保護的責任感和參與程度。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水利部大力推動,各地在當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建立了智慧河長制的水利信息化服務平臺。省里主要領導出訪的消息不斷傳來。當前,國內外學術界對水利學術交流的重點和熱點是河長制度,一省有數萬個河長是很正常的事,即使是“民間河長”也可以從政府那里得到工作證明。與此同時,各高校也積極響應號召,開展了與江長制有關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河南黃河巡撫學院由河南省水利廳和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共同組建,重點建設教學、科研、教育一體化的高校,構建河湖管理網上交流平臺,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輿論支持。廣大群眾和水利工作者的積極參與,推動了“河長制”的全面展開和快速推進[1]。
2018年,我國各省制定了河長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業務范圍和技術實現要求,并迅速響應國內水利信息軟件公司。采用互聯網+河流長度系統。作為一種解決方案,智慧河長制的水利信息化服務平臺應運而生,大多參照建設導則和技術導則協助實現定期巡河、問題河湖管理、群眾監督、問題舉報等業務功能,在管理范圍上,省、市、縣、鄉四省基本由行政區域內所有江河湖泊管理,使管理范圍得以覆蓋。按照中央要求,各省市積極推進實施河頭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建設,以信息化手段加快河頭信息管理平臺建設,為快速推進和完善“河長制度”提供有力支撐。如圖1所示:
2河長制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2.1與水利部數據聯系的問題
目前,一些省市河長制信息化建設還遠遠落后于國家頒布的建設指南和技術規范,地方河長系統管理系統與水利部數據互聯互通存在問題。一些省還沒有實現省內統一的數據標準,因此業務的整合是一個難題。
2.2考核指標偏差
通過研究發現排名指標中包含了系統采集率。河長制工作中,公眾投訴處理率、河長辦辦事率、河長制終端利用率等指標,可將河長制工作中公眾投訴處理率和河長辦事率作為考核指標。河長制巡河員的值機機率更是要確保巡河員是否到指定地點巡河,考核人員是否按時到崗。實際上,它對河湖管理的效果并沒有特別直接的影響,但是,在實行真正的河長制時,卻出現許多問題[2]。
國家推動河長制度從全面建立到全面發揮作用,也是引導河頭轉變工作思路的一個方向,要以求治本為導向,杜絕各種形式主義工作,落實河頭制度;從繁雜的制度文件整理和編寫中,拯救河長制是當務之急[3]。
2.3法治方面存在問題
河流治理需要上下游合作,對下游河流自身的控制取決于上游的水質和流量。在評估中很難確定河湖治理的責任。若上游與下游形成共同利益,則容易處理治理、數據隱藏等事件。有的縣市可投入上千萬元,引進大量的監測設備,以保護河流、湖泊水質[4]。
2.4河湖治理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河流管理體制實質上是一種水環境責任承包制。承包的內在缺陷是短期行為和長期發展的矛盾。現行河長信息系統中,基層河長缺乏自我激勵機制;對基層河長、巡河員而言,他們的全部工作任務都是系統地進行任務分配,由領導安排,群眾反映,基層河長、這些任務隨時有被衛星遙感技術和無人駕駛汽車取代的可能,也就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在整個江長制的初期,這也是有規模,有記錄,但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也有一些退休的河長,不愿意去改善被污染的環境,短期行為嚴重。
2.5忽視社會力量
忽視社會治水的力和熱愛環境保護的環保志愿者,高校成立的巡河護河協會,民間河長等在河湖管理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但現有的河長信息管理并不包括他們的管理工作。目前需激發公眾推進河湖治理的積極性,培養群眾熱愛環保、積極參與河湖治理的熱情,不能忽視社會力量。
3提高智慧河長制的水利信息化服務平臺的措施
以“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部署、多層次應用”為原則,在推進智慧河長制的水利信息化服務建設過程中,結合省、市、縣三級水利部門的信息基礎設施及配套環境,構建“創新協調、有序、共享發展”的建設布局。
3.1創新協調發展
信息化建設是通過統一規劃、統一布局來實現的,在大力推進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建設的基礎上,以信息化為重點,推進“數據中心、一張地圖、一個平臺、一個系統”的建設,逐步建立起智能化、協同化的企業政務應用系統,實現信息資源管理的一體化和共享管理體系,感知密集型的基礎設施體系,內外部可靠的安全機制,成熟完善的安全環境體系。
3.2有序共享發展
各層次河長制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的支撐平臺、運行環境、安全保障體系等公共信息設施應統籌規劃、綜合管理,并按照統一標準和技術架構要求,移植到本地進行定制化部署。應協助上級完成監測、業務和空間數據的更新與維護,保證數據的準確性與唯一性,承擔直屬監測站的建設與運行維護管理。
3.3建設管理模式
創建“河長制信息工作領導小組、河長制信息辦公室、河長制信息業務支撐單位”的組織體系,做到職責明確,構建“河長系統業務支撐單位”的信息化建設管理新模式“有序創新發展”,做好監管工作及有效落實,建立可續有效的管理模式。如圖2所示:
4結束語
通過信息技術推動河湖管理工作,整合水利環保部門的基礎信息和監測數據,動態、實時地向公眾提供查詢、報告和管理服務,構建河湖生態聯防管理系統,實現智慧江河系統建設,對于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環境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源,周志敏,陸桂明.基于智慧河長制的水利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研究[J].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19,31(1):43-48.
[2]周輝,宋超.智慧水利一張圖與共享服務平臺構建探索[J].水利信息化,2020,(6):7-11.
[3]徐健,李國忠,徐堅,等.智慧水利信息平臺設計與實現——以福建省沙縣智慧水利信息平臺為例[J].人民長江,2021,52(1):230-234.
[4]朱菲,于梅艷,王瑞航.本溪市河長制管理信息系統Ⅱ期建設研究[J].水利信息化,2019,(2):69-72.
(作者單位:揚州市邗江區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