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曉曼,王 靜,陳 瑛,張夢娟
(江蘇省徐州市婦幼保健院婦科十六病區,江蘇 徐州 221000)
在宮頸癌疾病治療中,廣泛子宮切除術是一種常見的手段,然而一些患者在手術之后會產生盆底功能障礙現象,包含便秘或者性功能不佳等[1],制約患者生活質量,增加醫學治療費用。以全面提高宮頸癌手術治療效果為目標,應該引進有效的護理方式,強化患者預后操作,縮短患者治療總時間。相關資料表明,系統化盆底肌肉訓練護理手段便于增強臨床護理水平,為此對我院98例宮頸癌手術患者實施醫學調查與觀察,獲取下列報道。
時間明確是2017.01.01—2019.12.31,選取98例患者當作醫學研究對象,劃分普通干預組與聯合干預組,每組患者是49例。普通干預組人員年齡在34-50歲之間,均數(40.03±3.36)歲;聯合干預組人員年齡在36-54歲之間,均數(44.27±4.10)歲,兩組患者基礎資料不存在統計學差異,具備可比性,P<0.05。入選依據:具備基礎讀寫能力且可參與手術調查的患者;手術之前存在規律性生活且不存在性功能障礙的患者[2];愿意加入醫學研究的患者;排除依據:手術之后存在疾病部位轉移的患者;需要經過放療與化療的患者;存在切口感染的患者[3]。
1.2.1 普通干預組:對49例普通干預組患者進行普通護理,手術之后對患者進行留置尿管14天,前11天實施尿管長期開放,最后三天組織患者參與基礎膀胱肌肉鍛煉。2-3天或有尿意開放尿管,第14天對尿管拔除。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4]。
1.2.2 聯合干預組:對剩余49例聯合干預組患者進行系統化盆底肌肉訓練,對于盆底肌肉訓練,手術之前3天安排責任護士人員對患者健康宣教,手術之前一天睡覺之前與手術當天早晨,指導患者各自參與強化訓練,時間大約是半個小時。手術當天不需要進行訓練,術后2天協助患者進行呼吸鍛煉,吸氣時收縮腹肌,呼氣時放松,每日3次,每次10分鐘[5];手術第4天安排患者參與床上臥位狀態的陰道收縮、尿道收縮鍛煉[6],要求患者保持平臥位,雙腿屈曲稍稍分開,吸氣過程中用力收縮肛門與會陰10秒,在呼氣過程中放松10秒,間隔10秒左右重復以上動作,持續鍛煉20分鐘,每天訓練3次。針對提肛運動,指導患者鍛煉期間,護理人員佩戴一次性手套,把右手食指涂抹無菌液狀石蠟,叮囑患者保持側臥位。左手扶住患者自身腹部,引導患者適當上提收肛門,之后保持身體放松[7]。在感覺肛門呈現強勁收縮狀態時,持續時間大于10秒,使得提肛運動足夠有效。多次安排患者重復上述提綱訓練,直到患者完全掌握鍛煉要點。夾腿提肛:安排患者仰臥位,保持雙腿交叉,用力夾緊臀部與大腿,逐步上提肛門,維持大約5秒鐘還原,隨之增加提肛時間;坐立提肛:安排患者坐在床邊,保持雙足交叉與雙手叉腰起立,上提肛門部位,持續5秒鐘還原,隨之增加提肛時間;踮足提肛:患者保持站立位,兩腳交叉且雙手叉腰,輕輕踮腳上提肛門,隨之延長提肛時間[8]。手術第五天之后,在患者熟練掌握以上運動技巧的基礎上,每天分別于早中晚三次運動,時間保持半個小時左右,患者結合自身病情選取對應的盆底肌肉訓練參與鍛煉。在患者拔除導尿管之后即可停止提肛鍛煉[9]。
手術三個月之后對患者檢查膀胱功能與盆底肌肉功能,手術半年到一年之間對患者性功能情況進行統計。在判斷膀胱功能時,利用超聲測量患者平均殘余尿量與膀胱頸移動度[10];在盆底肌肉功能判斷時,通過Oxford評分完成手測分級,V級是患者肌肉存在收縮力比較強,能夠抵抗外部壓力,時間維持5秒;Ⅳ級是患者肌肉可以對抗手指施加的壓力,時間維持4秒;Ⅲ級是患者可令手指前方運動,持續3秒;Ⅱ級是患者對收縮狀態存在一定感覺,持續2秒;Ⅰ級是患者不能敏感于肌肉收縮,無法持續運動;0級是患者手指完全不能感覺肌肉收縮。把Ⅲ級率、Ⅳ級率和Ⅴ級率的總和記作肌肉測定正常率。在性功能判斷時,借助女性性生活調查問卷加以統計,包含性滿意度、性焦慮、性反應和性體像等,分數越高代表患者性生活水平越高[11]。
聯合干預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是(13.54±12.90)mL、膀胱頸移動度是(19.85±6.59)mm,兩項數值優于普通干預組患者,普通干預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是(27.88±21.76)mL、膀胱頸移動度是(26.41±6.70)mm,P<0.05。
普通干預組0級患者5例、Ⅰ級患者7例、Ⅱ級患者18例、Ⅲ級患者8例、Ⅳ級患者5例、Ⅴ級患者1例。聯合干預組0級患者4例、Ⅰ級患者11例、Ⅱ級患者15例、Ⅲ級患者10例、Ⅳ級患者9例、Ⅴ級患者7例聯合干預組患者盆底肌力功能正常率是53.1%,大于普通干預組患者28.6%,P<0.05,如表1。
表1 對比盆底肌力(n,%)
手術之后經過護理,聯合干預組患者平均性功能分數(80.32±17.13),較普通干預組分數(56.20±20.66)高,P<0.05。
宮頸癌成為女性人群中惡性腫瘤的一種類型,制約女性身體健康。子宮切除術會在很大程度上給患者身體帶來創傷,總是合并遠期并發癥,尤其是尿失禁與卵巢功能衰退。在經濟水平提升背景下,醫療模式出現轉變,使得患者手術康復進程逐步加快,患者生活質量提升,發展為重要話題。現階段針對患者膀胱功能恢復等情況,關注度有待提高,所以把普通護理干預當作前提,組織患者參與盆底肌功能訓練,全方位評估患者膀胱功能恢復情況、盆底肌力恢復情況與性功能恢復情況。
本次研究中對98例宮頸癌患者實施醫學調查,分組實施護理干預操作,義務人員應該對患者進行全方位關懷以及照顧。結果表明:聯合干預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是(13.54±12.90)mL、膀胱頸移動度是(19.85±6.59)mm,兩項數值優于普通干預組患者,普通干預組患者膀胱殘余尿量是(27.88±21.76)mL、膀胱頸移動度是(26.41±6.70)mm,P<0.05;普通干預組0級患者5例、Ⅰ級患者7例、Ⅱ級患者18例、Ⅲ級患者8例、Ⅳ級患者5例、Ⅴ級患者1例。聯合干預組0級患者4例、Ⅰ級患者11例、Ⅱ級患者15例、Ⅲ級患者10例、Ⅳ級患者9例、Ⅴ級患者7例聯合干預組患者盆底肌力功能正常率是53.1%,大于普通干預組患者28.6%,P<0.05;手術之后經過護理,聯合干預組患者平均性功能分數(80.32±17.13),較普通干預組分數(56.20±20.66)高,P<0.05。醫護人員要使得患者感知早期干預以及鍛煉的必要性,幫助患者掌握必備的鍛煉技巧,給患者講解手術帶來的創傷可能性,建立患者治療信念,對患者進行全面疏導和鼓勵,強化患者醫學護理綜合質量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