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云飛
(江蘇省沭陽縣中醫院普外科,江蘇 沭陽 223600)
胃癌是指胃黏膜上皮發生惡性病變的疾病,是目前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患病對象集中為中老年人,胃癌的發病因素有很多,多數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其次與飲食、藥物刺激、腸胃基礎疾病等因素有關[1]。臨床最有效的胃癌治療手段是手術,以往手術治療以傳統開腹手術為主,但是此手術創傷大,對患者產生的應激反應強烈,術后易發生較多并發癥,而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腹腔鏡技術成為一種新的治療手段,為了進一步分析此技術的治療效果,本文將以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展開研究,重點分組探討腹腔鏡胃大部分切除術的效果及作用。
病例選取時間為2016年3月~2020年3月,從我院收治的老年胃癌患者中抽選出30例展開調查,以隨機數表法分成2組,對照組15例,男9例,女6例,年齡56~79歲,平均(67.96±5.36)歲,病史1~9年,均值(5.11±1.26)年;觀察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齡57~80歲,平均(68.82±5.44)歲,病史1~10年,均值(5.44±1.38)年。2組病例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有均衡可比性,結果P>0.05。
納入標準:經手術病理檢查確診,符合《外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符合手術治療指征;年齡>55歲;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其他惡性腫瘤;合并胃出血、胃穿孔;手術禁忌癥;精神疾病史;認知溝通障礙。
對照組接受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行全麻,叮囑患者保持仰臥位,在腹部中間位置做切開,逐層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開腹后觀察腹腔組織結構,探查腫瘤形態、大小、數量等,用電刀游離病變周圍組織,清除周圍淋巴結,用鉗夾夾斷十二指腸,切除胃癌病灶,將空腸與殘胃吻合,沖洗腹腔,止血后留置胃腸管和引流管,逐層關閉腹腔[2]。
觀察組接受腹腔鏡胃大部分切除術治療,行全麻,患者取仰臥位,于腹部臍下做1cm切口,穿刺10mm套管針并建立二氧化碳氣腹,然后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內部組織結構,觀察腫瘤位置、大小、形態及周圍組織粘連情況,分別在鎖骨中線臍上2cm和左鎖骨中線肋緣下2cm做操作孔,置入超聲刀器械分離胃體周圍的組織,結扎并離斷血管,清理病灶周圍的淋巴結,離斷十二指腸后將胃體拖出,行胃大部分切除,吻合切口用氯化鈉溶液清洗腹腔,退出相關器械,留置胃腸管和引流管,縫合切口[3]。
觀察記錄2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進食時間和出血量,統計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切口感染、吻合口瘺及腹腔出血等)。
數據分析和統計用軟件SPSS 23.0計算處理,計數資料的描述形式用(%)表示,檢驗用x2,計量資料的描述形式用(),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各方面手術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表1 臨床手術指標對比()
表1 臨床手術指標對比()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下床活動時間(d) 住院時間(d) 進食時間(d) 出血量(ml)觀察組 15 181.55±25.43 2.77±0.55 10.88±2.54 1.55±0.66 72.88±11.93對照組 15 268.88±29.54 3.96±0.72 17.34±3.59 2.99±0.93 99.84±16.55 t-8.6774 5.0868 5.6892 4.8905 5.1179 P-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觀察組術后的并發癥概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以及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改變,消化道疾病的發生率不斷增加,特別是老年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器官出現退行性變化,進而易發生各種基礎疾病。老年胃癌的發病特點是分化程度高,惡性度低,病情進展慢,通過手術治療才能徹底切除病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由于老年人對手術的耐受性差,術后身體恢復時間長,術后手術風險高,因此合理選擇手術方式治療非常關鍵[4]。
腹腔鏡手術是目前較為常用的一種微創技術,此技術具備創傷小、恢復快、出血少等優點,利用腹腔鏡切除能準確、直觀的切除胃癌病灶,徹底清掃干凈淋巴結,降低術后疾病復發風險,選擇腹腔鏡下胃大部分切除的視野佳,創傷明顯比開腹手術小,而且術后恢復時間短,短期康復效果優于開腹手術[5]。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和進食時間均比對照組短,出血量比對照組少,而且術后并發癥明顯比對照組低,統計差異足以證實選擇腹腔鏡切除的優勢和推廣價值,不僅能減輕對患者身體創傷,還能將病灶徹底清理干凈,延長患者的生存期[6]。
綜合上述,老年胃癌患者手術治療中選擇腹腔鏡下胃大部分切除術的臨床價值顯著,其手術優勢值得臨床推廣采納。
表2 并發癥比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