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丹
(江蘇省徐州市兒童醫院,江蘇 徐州 221000)
在兒科,先天性心臟病較為多見,臨床上通常用手術進行治療,但是由于患兒的各項身體系統和免疫力都還未發育完善,因此在接受微創手術、氣管插管等操作后,可能會發生肺部感染等并發癥,不僅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會影響患兒機體的正常發育[1]。基于此,本次研究探究了細節護理干預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微創手術的影響。
研究時間:2019年1月-2020年6月;研究對象:入院接受先天性心臟病治療的100例患兒。所有患兒均符合先天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患兒家屬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了相關協議。將100例患兒根據不同的護理方式分為兩組,每組均50例患兒。研究組患兒的最大年齡為8歲,最小年齡為1歲,平均年齡為(4.28±1.12)歲;28例為男性,22例女性;對照組患兒的最大年齡為8歲,最小年齡為1歲,平均年齡為(4.31±1.13)歲;30例男性,20例女性。兩組患兒的資料經統計,結果均為P>0.05。
對照組接受的護理干預措施是常規護理,包括保證病房的溫度和濕度適宜、術后對患兒家屬進行用藥指導、術中及時協助主治醫生進行治療。
研究組接受的護理干預措施是細節護理,內容有以下幾點:(1)術前護理:在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要對患兒家屬及其患兒進行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兒的特點進行病房布置,以緩解患兒因來到一個新的環境而出現的陌生感;護理人員也要積極與患兒及其患兒家屬溝通,取得患兒的信任,與患兒能夠和諧相處,以提升患兒的治療配合度,對于緊張、焦慮的患兒家屬,護理人員也要積極對其講解治療的意義以及成功的案例,使患兒家屬能夠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2];(2)術中護理: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要密切監測患兒的各項生命體征,并保證其呼吸道的暢通,在患兒手術完畢后,要在第一時間將手術成功的消息向患兒家屬告知;(3)術后護理:①病情護理:在術后,護理人員要密切關注患兒的各項生命體征,盡可能的滿足患兒及其家屬的要求,提升患兒的舒適感,并且護理人員在術后可以多與患兒交流,了解患兒內心的主訴,盡量具有針對性的對患兒進行心理疏導;②飲食護理:術后,護理人員要積極與患兒家屬進行交流,為患兒準備清淡的食物,避免患兒食用刺激、辛辣的食物,同時也要保證患兒每天攝入充足的營養和蛋白質,避免發生腸梗阻,并提高患兒免疫力;③并發癥護理:護理人員在監測患兒體征的過程中,如果發現異常,要立刻向主治醫生反饋,如果出現出血狀況,要盡量使用凝血劑;由于患兒的肺部系統發育不夠完善,所以可能會出現呼吸道感染,所以護理人員要叮囑患兒家屬在患兒平躺時,為了保證呼吸通暢,盡量不用枕頭[3]。
(1)對比兩組患兒護理后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主要有肺部感染、窒息、切口出血、血栓;(2)觀察兩組患兒的治療指標,包括穿刺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以及X線的曝光時間。
采用SPSS 22.0,并發癥用[n(%)]表示,卡方檢驗;治療指標用()表示,t檢驗,P<0.05為數據對比有差異。
研究組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治療并發癥(%)
研究組患兒的穿刺時間、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見表2。
小兒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心臟先天性畸形、在胚胎期發育存在異常或障礙的疾病,在臨床上,患兒主要表現為體力較之于同齡人較差、生長發育慢、心臟聽診時有雜音以及呼吸道容易發生感染等癥狀,對小兒的健康生長發育和生活質量都有一定的影響[4]。手術是該病的主要方法,如果在手術期配合恰當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提升治療效果。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2.00%)低于對照組(16.00%),并且研究組的穿刺時間、手術時間、住院相比于對照組均較短,P<0.05,主要因為細節護理從術前、術中、術后三個方面對患兒進行綜合護理,不僅減輕了患兒因來到醫院的陌生感,緩解了患兒因接受治療所出現的應激反應,還提升了患兒及其家屬對先天性心臟病的了解程度,使患兒家屬從病情、營養、運動等方面對患兒進行照顧和護理,形成了良好護患關系,提升了患兒舒適感,也避免了患兒并發癥的發生,縮短了患兒住院時間,患兒及其家屬都對護理服務較為滿意[5]。
綜上所述,對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微創手術治療采取細節護理干預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表2 對比治療指標()
表2 對比治療指標()
組別 n 穿刺時間(min)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研究組 50 4.62±1.12 47.92±11.38 2.91±1.45對照組 50 7.53±2.94 63.47±15.83 4.75±2.23 P-<0.05 <0.0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