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歌劇是一種特殊體裁的文化創作藝術,集音樂美與文學美于一身,具備獨特的感染力與美學魅力,是人類社會長期藝術實踐的產物,現代歌劇藝術隨著社會文化的進步與藝術理念的實踐而不斷豐富、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享受的需求逐漸高漲,普羅大眾開始關注歌劇藝術并主動參與相關鑒賞活動,我國文化產業開始在新時代走向騰飛。本文指出了我國現代歌劇藝術的本土化特性,并總結了新時代民族化歌劇藝術的未來發展路徑。
[關鍵詞]歌劇藝術;戲劇美學;民族特征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20)10-0084-03
[作者簡介]邱蘇香(1981—"),女,江西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講師。(吉安"343000)
我國本土化的歌劇創作理念相比西方歌劇藝術創作理論更加注重現實批判性與浪漫主義,在長期藝術創作實踐過程中融合民族精神與美學精神形成了與歐美藝術流派完全不同的中國特色美學文化,這一特色美學文化更加重視社會現實主義,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核心指導思想,以民族特色文藝體裁與素材為基本內容。為更有效率地弘揚傳統文化精華,現有的文藝創作方法與思路應隨著社會與時代的變化進行逐步調整,根據不同歷史階段的時代特性選擇不同的創作思路與藝術表現手法,以此促進新形式的藝術文化的形成與發展。
一、我國現代歌劇藝術的本土化民族特征
(一)藝術創作理論的本土化民族特征分析
歌劇藝術是文藝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藝術創作理論則是歌劇藝術關鍵性指導思想,我國歌劇主要體現了本土化的創作思想與審美觀念,具備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借鑒吸收了從古希臘到近代歐洲的歌劇藝術美學研究成果,提出了全新的創作規則與藝術審美原則。我國歌劇藝術創作者著重強調歌劇的社會宣傳教育功能,對歌劇藝術的美學價值進行了開創性研究[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戲曲界借鑒了前蘇聯的體驗派戲劇表演理論體系與歐美戲劇美學,創設了多元化的本土化歌劇理論體系,在藝術思想層面發揚了馬克思所提出的“藝術生產”理論,參照了現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研究成果重新定位了歌劇藝術家與歌劇藝術的社會價值,使歌劇藝術更加契合我國社會發展狀況與大眾審美,將革命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進行緊密結合,立足本土文藝傳統開展具備探索性與實踐性的新形態藝術創造,以反映和諧社會現實、頌揚崇高革命理想為主要形式,創造了迎合社會底層無產階級群眾審美趣味的歌劇藝術與配套文藝理論。這一具備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本土化歌劇創作理念具備較強的社會輿論宣傳效果,以改造社會的宏偉理想為指導塑造歌劇觀眾的價值觀與藝術審美取向,融社會批評于文化創作之中,提高了歌劇藝術作品的深度與格調[2]。
(二)藝術表演手法的本土化民族特性分析
歌劇美是文化藝術美的基本形態之一,戲劇美是建立在融舞蹈、戲劇、美術、音樂等藝術元素于一體的綜合性高階藝術表現形式之上的,我國具備強烈民族風格的歌劇藝術通常建筑在民族歌舞上,使歌劇表演中的演員動作與歌唱腔調和場面節奏進行配合形成獨特的韻律,將傳統藝術表現戲曲之美的藝術元素與歐美歌劇創作思路進行融匯協調,在表現形式層面側重于展現本民族的藝術文化,提高觀眾群體的美學體驗效果,如《屈原》《高漸離》等采用本土化文藝創作題材,從歷史中尋找可用素材,不僅可在現代歌劇表演中使用我國古典戲劇的演唱方法與伴奏曲調,還可采用古代曲藝表演中經常使用的藝術化語音與敘事技巧,使音樂與語言合二為一,達成臺詞與音樂的完美結合[3]。創作者可適當借鑒并套用西方的演奏技巧與演唱風格,在歌劇創作與表演中以使用民族傳統曲藝演奏技巧為主,在特殊情況下借助西方藝術手段增強藝術效果與感染力,突出民族藝術元素的辨識度。我國現代歌劇藝術植根于中華民族傳統戲劇表演文化之上,習慣采用虛化處理創設戲劇氛圍與藝術形象,在表現手法層面偏向抽象化而非具象化,通過借助造型藝術與音樂節奏作為媒介喚起觀眾的想象,間接揭示戲劇主題與藝術人物形象。本土性文化創作實踐已經證明,以中國化風格為主旋律的歌劇表演能夠贏得新一代年輕觀眾群體的喜愛,本土化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更好地塑造藝術形象,我國歌劇表演對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與表演技巧的研究與使用能夠擴展歌劇發展空間,提高歌劇藝術對人民大眾的吸引力[4]。
(三)歌劇藝術創作素材選擇的本土化
我國歌劇習慣于選取富有歷史性的本土化創作素材與藝術原型,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性思想的文藝創作普遍將封建帝制時代受壓迫的勞動人民作為現代化戲劇的主角,在題材與人物塑造層面,中國化的本土歌劇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戲劇在創作模式領域有著較大的不同。為培養群眾的革命意識與斗爭精神,自五四運動以來,我國歌劇創作慣于以古代以及近代父權制家庭壓迫下的底層女性群體為素材來源,通過還原剝削社會的殘酷現實塑造典型的戲劇形象,如《白毛女》《祥林嫂》等,此類特色本土歌劇往往著力于描繪出身社會底層的主人公受到了官僚主義、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壓榨與迫害后,毅然參加我黨投身共產主義建設事業的光輝事跡,這一具備較強思想傾向性的歌劇藝術受到了勞苦大眾的歡迎,是獨樹一幟的中國特色戲劇藝術創作方法,具備一定的社會主義文化研究價值[5]。
二、我國民族化歌劇藝術在現代社會的發展局限性
(一)文藝創作人才數量不足,戲劇創作脫離現實
我國歌劇藝術創作人才的數量呈逐年遞減之勢,而且新一代戲劇家普遍缺乏自身的獨特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歌劇創作思想與手法并不完全成熟,低水平的藝術作品創作無法促進民族化歌劇藝術的發展,受信息社會的網絡流行審美觀念影響,很多劇作家對民族文化元素的理解不夠透徹,具體運用技巧生疏,往往流于刻意與淺顯,無法開辟傳達民族化歌劇藝術美學價值的新路徑。部分創作者的現實生活實踐經驗嚴重缺乏,無法理解社會大眾的生活愿望與人生理想,在內容與形式上都脫離了藝術的唯一根基即社會現實,難以在歌劇表演中為觀眾還原并重構普通人的社會生活形式與具體環境,藝術表現手段的直接性不足,其情境再現的真實性較低,劇作家所采用的戲劇表演方法與主題思想無法在觀眾的頭腦中制造思想與情感的強烈共鳴,多數觀眾體會不到歌劇藝術的崇高感與現實感,戲劇觀眾群體的特殊審美需求得不到滿足。
(二)大眾藝術審美需求變化導致民族特色歌劇失去群眾基礎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民經濟迅猛發展,人民生活質量逐步好轉,對部分思想偏向性較強的革命主義題材的歌劇藝術逐漸失去了鑒賞興趣與研究動力,各類新奇的現代藝術形式取代了題材老舊的歌劇成為更受大眾歡迎的流行文化載體,人民群眾的藝術審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我國民族化歌劇創作思路仍未隨著時代變化對創作題材與藝術表現方法進行根本性、全局性調整,未能按照多數文藝節目觀眾的思想水平降低歌劇主題的復雜度與思想性,造成我國年輕人普遍對歌劇藝術缺少鑒賞興趣,復雜的歌劇藝術在快餐化的文化市場中并不受消費者的喜愛與重視,這一現象說明了我國歌劇藝術的內容與主題已經無法反映事物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形態,戲劇創作的題材選擇范圍較為狹窄,無法激發觀眾的欣賞興趣,劇作者應當認識到大部分觀眾的理解力與藝術品位較差的社會現實狀況,做好調整創作方向與主題的職業規劃,選擇具備更強吸引力的主題與素材案例,讓現代化歌劇創作路徑重新回歸大眾藝術審美取向,如實反映基層人民生活。
三、我國民族性歌劇藝術的未來發展
(一)構建完整的人才培育體系,創設實踐性藝術理論
為促進民族特色歌劇藝術的發展與革新進步,必須重點強化對劇作人才的培育與藝術實踐指導,構建完整的人才培育體系與新時代藝術研究理論,探究各類藝術表現手法的藝術價值與應用規則,加強專業化、生活化教育課程建設,將戲曲表演理論研究成果逐步投入實踐進行表演效果檢驗,突破傳統的程式化表演模式,相關專業的任課教師應指導學生主動采用有新意、有開創性的實驗性藝術表現手法與劇作思路豐富作品內容,以此縮減我國本土化歌劇藝術與歐美國家戲劇藝術的固有差距。對歌劇創作人才的教育應重視積累青年劇作家的表演經驗,為其提供專項的實踐性體驗訓練,使創作者與戲劇演員、樂團等歌劇表演者同臺合作,學習標準化的戲劇創作手法與規則,進而提高其專業素質與藝術文化素養,使創作者能夠通過具體的戲劇表現形式將內在的審美感受與審美想象具象化。事物的審美與實用意義是緊密結合的,本土化戲劇藝術創作者必須在了解事物實用價值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理解歌劇藝術元素中包含的現實主義成分,從中捕捉藝術靈感,進而深入發掘歌劇藝術的審美價值。劇作家應觀察分析觀眾欣賞歌劇的途徑與方式,并根據觀眾的喜好塑造能夠引起觀眾想象與思考的歌劇藝術人物,選擇能夠忠實反映生活的人物形象,在保證基本功訓練的前提下掌握技術性劇作規范。
(二)重新調整本土化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
為推動多民族文化融合,提高文化向心力與凝聚力,民族歌劇藝術應堅守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化發展方向,不應因受到網絡文化的沖擊而發生動搖。民族化歌劇藝術創作應始終秉承虛實結合、形神兼備的創作思路與美學觀念,以提高藝術表演形式的真實性、形象性、多元性為主要發展目標,在歌劇表演中更好地體現戲劇美。在保證本土化歌劇的藝術性價值的同時應逐步在創作中引進樣板化生活題材,使藝術表達主題盡量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在歌劇所表現的事件與人物活動中還原普通人的行為方式與行事動機,避免戲劇人物過于“高大全”化,采用生活化的表現手段,主動選擇我國廣大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本土農家生活題材進行歌劇創作,增強形式層面的綜合性與統一性,在內容方面添加更多的反映社會生活深度的素材與實例,爭取在歌劇舞臺上反映大多數人的生活現狀,把握好社會生活與歌劇藝術之間的關系,達到虛實結合、虛中見實的藝術效果,通過對生活的原始形態進行加工提煉出有藝術價值的虛擬元素,還原現實生活情境,以此強化歌劇的藝術感染力與文化價值理念的宣傳效果,為觀眾保留一定的想象空間,使觀眾感受到我國本土化歌劇的意境之美,共同參與舞臺經典藝術形象的創造,讓新時代的本土化民族歌劇成為大眾化的公共藝術。
結"語
我國民族歌劇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與充足的進步空間,為促進歌劇創作事業發展,應盡量吸收利用本土文化資源,探索結合東西方文化理念的歌劇創作模式。我們必須著力于提高歌劇創作的現實性,以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為最終目標,創作具備藝術特色的文化精品。
注釋:
[1]付曉雪.論中國歌劇的民族性特征[J].當代音樂,2020(04):57—58.
[2]徐"潛.中國歌劇的民族化與國際化趨勢[J].音樂生活,2020(04):82—86.
[3]劉"暄.當代中國民族歌劇的美學精神——基于“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的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8(06):95—99.
[4]王聚伍.中國民族歌劇藝術的美學精神[J].黃河之聲,2018(12):125.
[5]寧"靜.中國民族歌劇發展回顧與未來方向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9(08):24.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