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展立 何蘭星 康笑寧
摘 要:深化農村改革的核心工作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在對利辛縣張村鎮永光村及周邊試點村鎮進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基于農民、政府、土地入股公司(合作社)3個視角,分析“土地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模式的優缺點,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
關鍵詞:土地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改革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6-0044-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1 ?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我國于2008年實行新土地改革,出臺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土地入股”作為一種新的土地流轉方式開始出現。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與土地入股相結合,對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 文獻綜述
鑒于土地入股制度在我國的創新性與特殊性,國外文獻對此研究較少。從合作行為來看,國外文獻對土地合作經濟理論方面的研究相對集中于農業生產合作社方面。
Condo(1987)[1]利用理論框架方式,對財產權與合作社之間的關系作出具體分析。Cook(1995)[2]通過研究合作社產權問題,強調合作社發展過程中的問題較多,尤其表現在社員搭便車、長期投資項目激勵機制不完善等方面。
隨著土地入股制度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不斷推進,不少國內學者從不同層面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徐健(2014)[3]對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進行介紹,通過探析經營模式選擇,提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模式帶來的效益與沖突。何得寧(2018)[4]闡述并評價了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周家珂和呂新生(2019)[5]基于農業貿易視角,以安徽省安糧集團為例,提出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主要措施。
綜觀上述文獻,其研究對我國土地入股的進一步實施具有重大理論指導意義,然而對“土地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結合模式的理論研究較少。
3? “土地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模式
對利辛縣張村鎮永光村及周邊試點村鎮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對農村股份制土地改革狀況進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議,對豐富理論和指導農村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3.1? 發展模式介紹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公司或農業生產合作社,是指承包人將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資本,投入公司或合資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并取得股東法律地位的法律行為[6]。
“土地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是指在確保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性質不變的前提下,農戶以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為資本,投入公司或合資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獲得股權,入股農民成為企業或生產合作社股東,土地入股公司或合作社以產業經營方式對土地經營實行規模化運作。2015年,安徽省部分地區先后開展了農民土地入股試點。
3.2? 張村鎮永光村發展現狀
隨著社會發展,永光村大量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老弱病殘”留守村莊種地。在新形勢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矛盾逐漸凸顯。
憑借多年對土地流轉制度的探索,永光村在政府支持下成立利辛縣禾苗壯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公司化運作。為實現農戶“旱澇保收”和公司安全運行,合作社每年向保險公司投保,規避農作物種植生產過程中的相關風險。
在收益方面,合作社通過實行公司化運作應對市場,農戶不只享受分紅收入,還獲得許多隱形收入。在土地糾紛方面,以前農戶之間因地邊、灌溉用水等的矛盾非常多,通過專業合作社運作,這些矛盾逐漸減少。隨著合作社不斷擴大,永光村不斷開發新產品,進行規模養殖、面粉加工等,開始向“產加銷”一體化方向發展。
在提高農民收益的同時,永光村土地發展模式也面臨著眾多問題。
首先,合作社運營主要依靠村干部和部分有經驗的農民,在公司化運營過程中缺乏相關人才,例如管理型、銷售型人才等。缺乏完善的股東機制,使合作社難以獲得穩定利潤并實現長期發展。
其次,在農機購買、惠農政策、良種發放等扶農政策支持方面,政府給予的支持力度不大。單純依靠合作社經營收入,很難長期維持農產品生產加工成本、工資及分紅等支出。
再次,隨著人們消費水平日益提高及通貨膨脹帶來的影響,合作社每年固定給予的土地租賃費用相對較少,且分紅因經營狀況不確定而缺乏穩定性。總體上看,在特定背景下,農民依舊難以實現較高質量的生活。
最后,公司以種地為主,產品缺乏創新,距離形成地域特色農業產品仍有差距。此外,合作社缺乏高新器械、新型監測數據方法的運用,難以形成范圍經濟,產業成本仍較高,實現產業化經營不易。
4? 優缺點分析
4.1? 優點
4.1.1? 用活土地經營權
由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以及農業生產具有的不確定性,大批勞動力脫離農業生產,農村青年勞動力比較匱乏。黨的十九大提出延長承包期要求,以期繼續幫助農民。鄉村勞動力匱乏與延長承包期的美好意愿相違背,使部分土地經營權空置,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政策不能為農民帶來好處。依靠土地生活的農民,其生活水平并沒有得到改善,政策效果不達預期。土地經營權入股能夠拓寬農民土地流轉方式,增加農民收入來源。
4.1.2? 以市場機制解決農業價格扭曲問題
從產品原料采集到加工成產品售賣,單個小農生產的產品在議價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整條生產鏈往往存在壓榨農民利益的問題。若實行經營權入股龍頭企業的發展模式,縮短了生產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民收益,同時降低企業原材料收購成本,使農業發展符合市場規律。
4.1.3? 促進適度規模經營
小農戶生產有著高投入、低收入的特點,但農業生產本身具有規模效應。利辛縣地處安徽亳州,屬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有著發展“土地入股+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的環境優勢。
借鑒美國農業生產模式可知,產業化生產有利于統一管理,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借助該模式促進適度規模經營,發揮規模效應,可以實現小農生產與現代農業的相互融合。
4.1.4? 增強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動能
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可作為鄉村的代名詞,而現代經濟發展對農業發展有一定的擠出效應。推行土地入股,以專業合作社為橋梁,共享技術、知識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打造產業品牌,可以讓農民享有一部分加工環節的高附加值。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分配模式,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保證農業穩定健康發展。地方龍頭企業可加入此模式,為鄉村產業提供多方面支持,而鄉村產業振興又能為企業提供優質產品原料,實現優勢互補。
4.2? 缺點
4.2.1? 政策保障性弱,易出現糾紛和理性歧視
在土地入股公司或成立農業生產專業合作社方面,相關試點地區實施方式不一,樣本比較少。相關法律法規建設還不夠完善,政府和農民對此模式的認識比較模糊,并且政府對此模式的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大,容易導致農業生產過程保障性脆弱,造成政府失信或引起糾紛。
另外,土地入股組織以公司運營為主,存在“委托—代理”關系。若農民和入股公司都為理性人,則會發現后者明顯對發展此模式動力不足。
4.2.2? 資金回籠方面涉及較少,分紅難以保證
產品生產最重要的環節是產品價值的實現,即生產資金回籠問題。高效的生產需配備相應銷售渠道,而該模式在此方面涉及比較少,具有不確定性。采用該模式成功的例子很多,各試點結合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品牌,尋找產品出路,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資金回籠不能達到預期的現象,隨之帶來“分紅難以保證”的問題。
4.2.3? 金融發展力度不夠
除財政補助外,專業合作社建立前期還需要一定的銀行貸款,而銀行在貸款方面存在理性歧視。企業為農業貸款提供擔保是鼓勵農業增強金融發展力度的措施之一。若不能成功實現多贏,企業沒有理由提供擔保,導致這一措施不具有穩定性。入股模式只能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并不能將風險平滑或以有效方式轉移出去。這一問題的根源在于金融在此模式中不夠深入,無法為農業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5? 相關建議
5.1? 針對農民
5.1.1? 明晰土地產權,了解經營機制
明晰土地產權是實施土地入股政策的基礎。在明晰土地產權的基礎上,農民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地和規劃土地生產。
在參與“土地入股+合作社經營機制”時,農民應了解制度實施流程的相關知識,例如合作社如何進行分紅核算等,還應知道制度法律體系。只有充分了解經營機制,農民才能更好地參與經營并監管政府行為,從而保障擁有對公司的實際控制權,使土地經營活動在更加合法、合規。
5.1.2? 規范使用土地,樹立長遠意識
為使土地在未來也有良好耕作狀態和實現長期性使用,農民應規范使用土地,樹立土地長遠使用意識。一方面,要保持土壤肥力,建立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農民可以采用輪作方法對土地進行耕作,更好地耕種和確保糧食質量。另一方面,農民應樹立自覺、長遠意識,不占用輪作土地。加強農田建設,提高糧食產量,改善糧食質量。
5.1.3? 鼓勵農民投資農村金融服務領域
鼓勵農民投資農村金融服務領域,使農村微型銀行獲得良好發展。農村微型銀行應在提供業務上補長取短,為農民解決資金問題,讓農民在實施土地入股政策時可以得到一定的資金支持。同時,農村微型銀行開設的貸款等業務對進一步推進制度創建了良好局面。
5.2? 針對政府
5.2.1? 加大農民教育投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
以利辛縣張村鎮永光村及周邊村落等欠發達農村地區為例,政府要加大對村民義務教育的投入,增強專業技能培訓,使農民能運用所學嫻熟耕作,為土地制度改革的推廣奠定基礎。除加強村民專業技能外,也要對公司管理層進行培訓,提高其經營管理水平。公司管理層只有具備良好的管理和領導能力,才能取得村民信任,成為制度推行的領頭人。
5.2.2? 加大宣傳力度,規范生產活動
政府可以與農業大學或農業研究機構合作,邀請農業研究人員進行現場指導,組織專業人員對農戶和企業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向農民宣傳土地入股相關知識。目前我國土地入股制度還存在一定風險,相關法律制度不夠健全,各方面未形成統一規范。政府應引導農民對這一制度形成正確認識,鼓勵農民自主選擇入股并規范生產經營活動。
5.2.3? 加大金融支持,增強合作社盈利能力
隨著時代發展,農業不再是單一的生產形式,而是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農業與金融結合,實現了兩個領域互利共贏。一些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機制提供支持,解決農民遇到的資金問題,使新型土地機制實施更加容易。
政府應尋求項目支持,通過與企業合作,使產品經營不再局限在一個村莊、一個縣,而是通過產業鏈聯合其他區域,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只有當這一模式獲得利潤并給予農民相應分紅,農民才會相信政策的益處。為了這一模式順利實施,需要加大合作社的獲利能力。
5.2.4? 加強政府監管,增強農民信心
為使土地入股制度有效實施,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監管體系。明確管理制度,加快實施進程,對入股公司或合作社的信息進行公示。建立透明健全的價格機制,加強對違法亂紀行為的打擊力度,以提高民眾信心。
5.3? 針對入股企業或合作社
5.3.1? 杜絕土地資源閑置和浪費
入股企業或合作社應該對土地資源合理配置,以提高生產率。部分企業占用土地但不合理利用,浪費了大量土地資源。企業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就要在擁有的土地上種植適應土地情況的農作物,確保土地合理集約利用和土地產出,不將土地空置或用于其他用途。
5.3.2? 不可強制農民入股
土地改革制度完善,土地流轉面積不斷加大,從側面反映出政府政策實施效果。隨著制度推進,在企業租入土地后,農民能夠獲得相應的股權及分紅,企業也能夠獲得一定利潤。基于這些積極效應,企業會加快土地入股進度,擴大土地流轉面積,有可能通過各種手段強制農民入股。如果企業強制農民入股,制度就失去了為農民謀福利的意義,政策的預期目標也將發生改變。
5.3.3? 高效決策,制度合理
企業應通過自治完成內部管理。為體現公平原則,企業表決制度應公開透明,并在農民的監督下實現,以切實保障農民權益。在體現決策公平的同時,企業還要體現決策效率。通過創新表決制度,實現決策公平與效率的平衡。
合理的分配制度是企業維持長期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保證入股農民獲得收益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關鍵。良好的分配制度能確保制度有效實施,使農民獲得可觀的分紅,增強農民生產的信心。
5.3.4? 正確對土地估價,加強農產品創新
企業土地資產管理人員應結合當前消費水平、物價、農業產業經營狀況等,對土地進行正確估價,切實保障農民生活質量。企業管理人員應加強學習,配合估價咨詢機構對土地價格進行正確評估。企業應結合地域特色進行創新,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農業品牌。
參考文獻:
[1]Condon, Andrew M. The Methodology and Requirements of a theory of Cooperative Enterpise In Cooperative Theory: New Approache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Service[ACS] Report #18), ed. Jeffrey S. Royer [M]. Washington DC,1987:1-32.
[2]Cook, Michael. L. The future of U.S.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 [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al Economics,1995(77):1153-1159.
[3]徐健.我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探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4.
[4]何得寧.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模式與評價研究[J].農家參謀,2018(14):17.
[5]周家珂,呂新生.貿易視角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作用及培育——以安徽省安糧集團為例[J].農業展望,2019(8):85-89.
[6]劉琳貝,唐啟光.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公司法律制度的完善[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21-24,136.
基金項目:安徽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S201910378797)。
作者簡介:孫? 娜(2000—),女,漢族,安徽亳州人,在讀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