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暴力已成為影響農村學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從社會、學校和個人3個層面分析語言暴力問題產生的原因,并逐一提出相應對策,希望為農村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關鍵詞:語言暴力;農村;學生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6-0049-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625.1? ? ? ? 文獻標志碼:A
農村學生心理發展滯后于生理發展,精神與生理之間存在落差,加上現代社會金錢、欲望吸引力大,農村學生價值觀容易出現偏差。同時,學校心理健康輔導機構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使農村學生積壓的煩惱和壓力無處釋放。語言暴力危害農村學生身心健康,影響學生的人格發展。
1? 語言暴力問題產生的原因
語言暴力的發生由多種原因引起,既有社會問題,也有學校與學生自身的問題。如果單純把原因歸結于其中某一方面,勢必導致語言暴力難以根治,甚至使語言暴力愈演愈烈。
1.1? 社會方面
調查發現,45.22%的學生在QQ上看到語言暴力行為,44.35%的學生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語言暴力行為,53.91%的學生在微博上看到語言暴力行為,32.17%的學生在視頻網站中看到語言暴力行為,26.96%的學生在百度貼吧、天涯社區上看到過語言暴力行為,19.13%的同學在淘寶上看到語言暴力行為。網絡在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但部分學生不能有效約束自己在網絡上的行為。
1.1.1? 社會環境復雜多變,帶給學生的負面影響增多
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較為開放,并充滿競爭與壓力。農村學生社會意識較強,主動思考就業問題,經常擔心能否找到合適工作、能否掙錢補貼家用和維持生活。面對社會的現實問題,農村學生承擔著太多壓力。如果不能及時排解這些負面情緒,塑造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就可能通過暴力途徑宣泄,而語言暴力成為首選的解壓途徑[1]。
1.1.2? 網絡虛擬性及媒體商業化造成學生認知偏差
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很多農村學生選擇網絡規避現實,將不滿情緒積壓在心里。隨著時代發展,社會人際關系復雜多變,農村學生身邊能與之談心的親友甚少,使農村學生對未來生活感到迷茫無助。部分農村學生沉迷網絡世界,對心理發展不利。
1.1.3? 媒體責任意識缺失
媒體肩負著傳播社會正能量、糾正社會錯誤行為與觀點的重大責任。部分媒體在商業化推動下,利用極端手段摧毀中國文化,更改正確語言,以此博得關注。在這樣的環境下,農村學生接受的語言部分被扭曲并帶有傾向性。媒體責任意識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默許了語言暴力的產生和發展[2]。
1.2? 學校方面
在校園中,無論是教學樓、餐廳、宿舍,還是活動中心、學校道路,并不常見關于規范語言和防范校園暴力的標語。語言暴力之所以滋生,很大程度是因為學校對語言暴力現象不夠重視。
1.2.1? 缺乏對校園語言暴力的重視和預防
積極開展校園文化宣傳能夠時刻提醒學生身體力行,規范自身行為。但學校宣傳標語中很難找到關于制止校園暴力和規范使用語言的提示語,校園語言暴力被忽視。隨著社會結構不斷變化,文化類型也變化多樣,隨之出現的暴力文化潛移默化影響著農村學生。由于語言暴力具有隱蔽性,校園師生語言的表達與運用極易受到影響。
1.2.2? 校園文化建設不健全
學生課外活動比較豐富,和有著共同愛好的同學聚在一起,能夠受到群體影響。“90后”個性鮮明,如果同學和老師不及時糾正語言暴力,受害者將感到無助,實施者則因懲罰低而傾向于實施這種暴力方式。語言暴力得不到整治勢必造成惡性循環,使校園語言暴力實施者更加猖狂。
1.3? 學生自身方面
人在交際中具有對等性。雙方交往的語言和表達的行為相互存在,交際雙方要互相尊重。
1.3.1? 對語言暴力的認知缺失
很多農村學生對語言暴力的認知有限,他們把謾罵、嘲諷、挑釁當成正常的語言表達,認識不到其危害性。電視、電影等媒體呈現出的語言暴力情節也造成農村學生對語言暴力的誤解。缺乏辨別能力的學生,很容易將媒體呈現的虛擬環境當成現實。媒體中的語言暴力信息影響著農村學生的價值判斷,使他們錯誤認為對他人進行侮辱、嘲罵、歧視是正常行為和可以被接受的。媒體體現出的語言暴力具有虛擬性,沒能傳達語言暴力的后果,而且沒有專題欄目闡釋語言暴力的危害,誤導了一些辨別力差的學生。
1.3.2? 農村學生整體素質有待提高
部分學生心理發展不穩定,容易在社會上受到各種不良思想影響。一旦得不到正確的引導,這些學生容易產生極端思想,通過對他人施暴獲得自我存在感。一些校園暴力受害者,為自身安全、名譽等,不得不采取以暴制暴方式回擊。這就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校園暴力愈發頻繁。
2? 農村學生語言暴力的預防措施
通過對語言暴力形成原因分析可知,語言暴力形成有多方面原因。采取相應措施解決語言暴力,需要社會、學校與學生協同推進。
2.1? 社會方面
2.1.1? 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
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日新月異、不斷變換的社會,使人們必須重視語言暴力問題。要逐漸建立相關社會制度、法律法規和機制,預防語言暴力的發生。構建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減少校園語言暴力發生,為學生提供和諧歡樂的校園環境。
2.1.2? 建立網絡輿論引導機制
QQ、微博、微信等軟件是農村學生表達觀點看法的言論聚集地,對熱點事件的看法及一些減壓負面言論都從這里散播開來。各大網站是引導農村學生輿論的“排頭兵”。增強網站趣味生動性,以農村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用生動形象的網絡語言,在增強趣味性的同時傳播正能量,促進雙方有效互動。吸引農村學生關注現實,根據學生的現實需求,將其注意力從網絡中吸引到現實生活中。
2.1.3? 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對提升全民道德素質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積極促進作用。加強榮辱觀建設,有利于全民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規范使用文明語言,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2.2? 學校方面
2.2.1? 重視校園語言暴力現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審美。對學校而言,追求的是使學生獲得自由而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身優勢。
首先,學校要尊重個人的興趣、愛好,充分提供環境、資源供學生學習和娛樂。學校應組織社會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培養學生團結意識和集體意識。其次,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生活問題的重視。當學生處于壓力、痛苦和煩惱中時,對處理人際關系和正常學習都會變得敏感,稍有一些言語沖突都可能引發語言暴力甚至其他暴力行為。
2.2.2? 構建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
學校要構建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通過電子屏、樓梯間文明提示語,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學校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緩解農村學生學習壓力,搭建學生之間溝通平臺,建立良好、和諧的校園關系。
2.2.3? 加強國學教育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網絡語言流行的時代,農村學生越來越忽視中國傳統文化和國學經典。學校應開設國學課堂、專題講座或其他國學活動,鼓勵學生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語言精華,感知傳統文化魅力,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2.3? 學生方面
2.3.1? 提高對語言暴力的認知
農村學生應該加強對語言暴力的認識,在矛盾發生時能夠克制情緒。首先,通過學校組織的思政課堂、道德講堂等課程提高自身修養。將矛盾掩埋在情緒發生前,學會約束和克制語言表達。其次,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多設想對方處境,減少不必要的誤解,拉近彼此距離。再次,農村學生應該多瀏覽帶有正確價值取向的內容,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
2.3.2? 塑造良好性格,培養樂觀心態
良好的性格鑄造良好的人生。良好的性格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性格是后天養成的,具有可塑性。農村學生要在教師指導下正確認識世界,具備不怕困難、永不言棄的精神,不斷提高環境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當自身遭受語言暴力時,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將對方的謾罵、冷嘲變為前進的動力,使自己更加完美。
2.3.3? 增強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
要加深對國家法律法規的學習與了解,用較強的法制觀、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指導行為。農村學生應正確認識語言暴力的含義、特征及危害,提高自身面對沖突時的處理能力,原諒對方的錯誤,消除誤會,正確運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3? 結束語
我國農村素質教育和各項制度保障不夠完善,農村學生缺少正確引導和關心,受語言暴力影響較大。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為農村學生認識各種事物和抒發觀點提供了新渠道。但農村學生對新事物了解較膚淺,價值判斷過于單一,是非觀念不健全,監護人對其監督和關心不夠,使農村學生更易受到語言暴力威脅。農村學生既容易成為語言暴力的施暴者,也成為語言暴力的受害者。對語言暴力問題的整治,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參考文獻:
[1]黨永剛.語言暴力的類型研究[J].瓊州學院學報,2011(8):23.
[2]刁晏斌.試論當今的語言暴力現象[J].遼寧學院學報,2008(12):65.
作者簡介:張潤潔(1995—),女,山西永濟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