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世界經濟不斷發展,貿易失衡逐漸成為各經濟體普遍存在的問題。研究我國貿易失衡結構并分析其背后深層次原因,在此基礎上提出改善我國貿易失衡的對策,以促進我國經濟與貿易健康發展。
關鍵詞:貿易失衡;跨時貿易;貿易失衡治理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6-0071-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752;F224? ? ? ? 文獻標志碼:A
1? 研究背景
貿易失衡作為宏觀經濟的總量概念,其背后蘊藏巨大的潛在風險,容易增大一國國內通脹壓力,加劇資源浪費,引發貿易沖突與摩擦。
Bemanke(2007)[1]指出貿易失衡是導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之一。中國經濟體量龐大,但也面臨著貿易失衡現象。我國對外貿易中處于貿易順差地位已久,貿易伙伴國采取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由此引發經濟、政治、文化沖突與摩擦。
2? 我國貿易失衡的結構
貿易結構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國國際貿易的組成成分。貿易失衡的結構可以分為貿易方式、主體、商品、國別、形態等方面的失衡,具體內容及含義如表1所示。一國的貿易結構很好地體現了一國對外貿易的數量和質量,反映了出口商品和服務的比較優勢、技術創新程度,也可以體現一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2]。
依照我國國際貿易不平衡的結構分析我國貿易失衡的影響因素,可以改善我國貿易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減少由貿易結構導致的貿易風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貿易健康有序發展。
目前,我國貿易不平衡主要表現在貿易順差與加工貿易占比大兩方面。
在加工貿易方面,外資企業占核心地位,導致我國企業話語權有限。產業創新速度緩慢對產品升級換代產生了阻礙,服務貿易發展滯后使我國加工貿易占比偏大,從而導致了商品結構落后、產業結構亟待改善和調整[3]。
在貿易順差方面,我國國際貿易持續順差現象與人口增長過快、先進技術創新支持力度不足、國內需求和消費的刺激和推動滯后、不平等社會環境等相關。與相同時期德國和日本的貿易順差相比,我國貿易平衡受國際資本異常流動的沖擊較大。
形成失衡的原因,既有國際因素,又包括國內因素。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技術創新水平不足、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國際環境中貨幣體系不合理、過度虛擬化的經濟,都對我國經貿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和沖擊,加劇了我國貿易失衡[4]。隨著各國逐漸增加對貿易不平衡的重視,多項調整措施被應用于調整貿易失衡。中國要積極探尋貿易失衡的結構和影響因素,為緩解我國經常賬戶失衡作出努力。
3? 貿易失衡的影響因素
如果一國貿易表現為對當期消費的進口、對未來消費的出口,或者對當期消費的出口、對未來消費的進口,那這種貿易模式稱為跨時貿易。一旦確定跨時貿易的模式,貿易失衡的方向便可以得到確認。因此,探究貿易失衡的影響因素,可以從分析影響跨時貿易模式的影響因素入手。跨時消費偏好、跨時比較優勢和跨時貿易條件,都會影響跨時貿易模式,因此貿易失衡也受到這些因素的沖擊。
跨時消費偏好的兩個主要影響因素是消費信心和消費習慣。消費者信心受家庭收入水平、經濟增長率、金融發展程度、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工資水平高低等因素影響。消費習慣主要是指長期消費實踐中消費者形成的穩定偏好。文化價值理念、社會風俗習慣會對消費習慣有一定影響。
直接決定跨時比較優勢的是國內實際利率。當一國實際利率越高時,一國當期生產進而消費的機會成本也就會越高,當期生產和消費所處地位越不利。一國進口當期消費所需的產品和服務,對未來消費進行出口,便會造成貿易逆差。當一國實際利率越低時,一國當期生產和消費機會成本就會越低,當期生產和消費就占據比較優勢地位。一國就會對當期消費所需產品出口,進口未來消費所需產品,便會導致貿易順差。
一國選擇當期消費還是未來消費,取決于兩者相對的機會成本。世界實際利率對跨時貿易條件具有直接影響。當世界實際利率較高時,一國當期消費和生產所需較高的機會成本,一國就會對當期消費所需的產品進行進口,對未來消費所需產品進行出口,一國便會產生經常賬戶逆差。當世界實際利率較低時,一國當期生產和消費所需較低的機會成本,一國就會對當期消費所需的產品進行出口,對未來消費所需產品進行進口,一國會產生經常賬戶順差。
4? 政策建議
我國貿易失衡具有獨特的結構問題。未能正確認識和處理我國經常賬戶失衡問題,將會對我國經濟和貿易的健康發展帶來嚴重的負面沖擊,給居民和社會帶來福利損失。采取各種積極措施改善和調整我國貿易結構,將對我國經濟與貿易發展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結合上述對貿易失衡結構及貿易失衡影響因素所作的分析和研究,根據我國特有貿易失衡狀況,提出以下改善我國貿易失衡的措施。首先,升級產業結構,加大自主創新,重視服務業發展,增加未來投資機會。其次,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國民收入,擴大內部需求,逐步減輕對出口的依賴。再次,積極開發境外加工貿易,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轉移部分過剩產能。
參考文獻:
[1]Bernanke B. Global imbalances: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prospects [R]. Bundesbank Lecture Speech,2007.
[2]熊芳.中國貿易失衡問題:基于跨時貿易理論的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2.
[3]樊綱,魏強,劉鵬.中國經濟的內外均衡與財稅改革[J].經濟研究,2009(8):19-27.
[4]郭樹清.中國經濟的內部平衡與外部平衡問題[J].經濟研究,2007(12):4-10.
作者簡介:湯慧穎(1995—),女,漢族,山東威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資源、環境、貿易戰略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