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養蠶業受到各種病原體的影響,有較大感染風險。分析了蠶病的發生條件,并從傳染病與非傳染病兩個類型展開實例診斷,提出蠶病的綜合防治策略,以期為養蠶業健康發展提供經驗與防病指南。
關鍵詞:蠶病診斷;綜合防治;蠶室消毒;傳染性蠶病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6-0098-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884? ? ? ? 文獻標志碼:A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戰“疫”關鍵期,更要將農業生產擺在資源持續供給的首要位置。近年來,蠶桑生產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生產產量與生產質量上備受考驗。張海霞(2017)[1]認為,因蠶病導致的蠶桑減產是養蠶業發展受滯的主體因素。從致病原理來看,蠶病大致分為傳染性和非傳染性。其中傳染性大多是病毒病害的侵蝕,細菌病毒等通過某種傳播途徑或通道直接侵入,使得蠶體因病毒繁衍而成為病體,然后病蠶成了病毒傳染源。非傳染性的起始是非病原,主要指因農藥噴施不當、器械運用不當、動物侵入造成的蠶體發病或受侵害。在具體農業生產中,很多養蠶工作者缺乏防病治病意識,且對于某些蠶病無法進行診斷,造成防治工作不及時,蠶病擴散,使得養蠶業遭遇不可預測的風險。
1? 蠶病發生的條件
1.1? 蠶病發生的前提
由于非病原蠶體侵害的防控難度較低,因此主要對傳染性蠶病的發生條件進行分析。①蠶病發生的根本前提是要有病原病毒產生。②須有病原病毒侵入蠶體的通道或途徑,且蠶體內有可選的寄生點及排出通道。③外界環境對于蠶病傳染的支持。
1.2? 蠶病傳染的類型
蠶病從病原體到蠶體傳染,必須要有一定的途徑。按此分類,蠶病傳染有4類,即以真菌病為主的病體接觸性傳染、以敗血病為主的蠶體創傷性傳染、以細菌粒為主的蠶體食用傳染和以微粒為主的胚種性傳染。
2? 蠶病特征的診斷
2.1? 傳染性病征的識別
按照傳染與非傳染性,蠶病的種類有病毒病、細菌病、真菌病和原生動物病等[2]。下面按類型特征進行分辨。
(1)病毒病。這類蠶病是相對常態化的病體類型,但對于蠶體的侵害也最大。其可發生于四季,夏秋最為顯著。該病毒大多寄生于蠶體內,在一定生長環境下發病,直接實施侵害,因此需要技術手段下的病理診斷。以核型多角體病(NPV)為例,其好發于3~4齡病蟲。蠶體受到該病毒侵害的表現是蠶體變為乳白,且整體呈現腫脹狀,蠶體躁動或停或行,體軀極易破開,大蠶往往患病躁動爬行落地體破并溢出乳白液體。再如膿核病(DNV),蠶體逐漸呈現軟化或空頭,病蠶一般不思飲食,個別會出現斷食現象,且大多為自動爬行蠶座四周頹然靜止。
(2)細菌病。該病也屬于常見類型,可發生于四季,尤其好發于濕熱季節,如夏秋季,大多有敗血、中毒、斷食癥狀。以敗血病為例,其大多為病菌附著并進入幼蠶,于血液里增殖使得體軀擴散染病。主要表現是幼蟲時期不再食桑,蠕動遲緩或靜伏,身體胸部逐漸臃腫,腹部痙攣有液體流出,至死;蠶蛹一旦患病即死,且體軀腐黑,有黑紅色體液滲出,傳染性極強;蠶蛾染病后鱗毛不整,遲鈍且垂翅,在交配時易死。再如腸道病,病蠶常常斷食,行為反應遲滯,發育不良,個頭較小。緩慢發病的常有起縮、空頭癥狀,急性時常常在睡眠時便死去,死后軀體呈黑褐,腐臭速度快。
(3)真菌病。這類病型發病相對較急,主要因真菌而起,蠶一死即僵,因此也被認為是硬化病系。以最為常見、最嚴重的白僵病為例,其起病快,幼蠶初病軀體變褐,行為遲滯,到后期軀體發生云團狀斑痕,臨死便糞較軟,可見一些流出液體。病死軀體潮而腐,有臭味。蠶蛹瀕死體軀逐漸沒有了蠕動功能,死后軀體胸部可見皺攣。部分病蛾是患病蠶蛹化而來,但難以產卵,死后軀體干化,翅足稍動則落。
(4)原生動物病。此類病癥起源于蠶自帶原生菌,借助于食下或胚種等渠道實現病害擴散,主要種類有微粒子原蟲、變形蟲及錐蟲等[3]。蠶期患病軀體變暗,且日漸瘦削,個體小,蠶的睡眠不足,到了蠶后期出現不規則斑點,也有蛻皮癥狀發生。蠶蛹患病后,體軀缺乏光亮,行為緩慢,腹部變得散松,且部分可見黑斑。蠶蛾患病大多為禿蛾或大肚蛾,交配產卵顏色淡化,存活率低。
2.2? 非傳染性病征的識別
(1)動物病害。主要指節肢動物,如蠅蛆病、螫傷病等,一般其附著于軀表,在幼蠶軀內發病而終外染。蠅蛆染病桑蠶一般于3~5齡都是易于寄生期,一旦蛆蠅寄生產卵,體軀便會迅速變暗并呈暗黑擴散狀斑痕,蛆體增而斑痕猛擴,存在蠶早熟問題,病軀一般死后會變作薄皮繭。
(2)中毒癥。這類病型是外在有毒物對蠶侵害造成的,在對蠶體基本生理機能造成破壞后,呈現出中毒癥狀。主要有機磷氮農藥中毒、廢氣中毒等。以有機磷中毒為例,一般發病較快,一旦中毒即斷桑,并朝四周無規則爬行,可發生痙攣,可見流出污液,排糞不規則不成形。病蠶臨近死亡呈抽搐狀,前腫后皺,存在脫肛病征。
3? 蠶病的綜合防治策略
3.1? 蠶病的綜合預防
3.1.1? 蠶期前消毒
本階段消毒主要是為了防止前季養蠶后所隱藏的病毒。
(1)消毒準備,即將所有蠶室及相關飼養用具都進行清理、刷洗、刮土,通風或晾曬,暴露病原。
(2)采用標準比例配比漂白粉液進行初次消毒,配比甲醛液展開第二次噴施消毒,并輔以硫磺煙熏。要求漂白配比需達到標準1%的濃度,不得高于1.2%;甲醛需達到標準2%的濃度;煙熏時長要達到0.5 h。
(3)掃清一切可能寄生病原體的死蠶、蠶沙、雜草等,填充封牢各種洞穴,如蟻穴等,采用新鮮石灰配水成漿實施粉刷或噴灑,最大可能消滅病原體,減少幼蠶感染風險。
3.1.2? 蠶期中消毒
為降低病原的滋生與傳染,要建立動態隔離消毒制度,即對患病幼蠶、蠶蛹、蠶蛾等及時隔離淘汰;采取固定配比(石灰粉),常態化對蠶體蠶座及用具進行消毒,降低座內感染風險。同時,要在養蠶易感期做好不同病毒病原的針對性消毒撲殺,患病蠶體或已死尸體要堅決按照消毒規范,置消毒容器予以處理。此外,對于桑葉的采集儲存流程也要嚴格執行消毒,防止因食桑而被感染。
3.1.3? 蠶期后消毒
這一階段消毒主要為了隔斷本季養蠶所遺留病原的擴散,通過消毒阻斷傳染,這也是下一季養蠶的衛生保障。殺毒時可采用標準配比為1%的氯漂白溶液,達到1%濃度的石灰漿液,對養蠶區域展開消毒,務必做到消毒及時,不留死角。殺毒完畢后,建議再次打造蠶室,用具清洗晾曬,統一規范封存。此外,蠶室外也要做到對害蟲及時清除撲殺,可在桑葉采摘前2 d,對被蟲子啃咬過的桑葉進行清除,并噴施漂白粉液覆蓋消毒,為蠶提供健康的食桑環境。
3.1.4? 杜絕農藥污染
①對桑葉的保護。在桑園噴施農藥時,必須要對噴施方法和實時風向有準確的掌握,避免因噴施不當造成桑葉污染。②對農藥的選用。防蟲防病毒農藥要盡量選擇殘效期在3 d內的,而鄰里選用農藥時也要做到主動交流,統一農藥品種及噴施時段。③農藥的置放。要遠離蠶室或蠶具放置,堅決杜絕隨意亂放,農藥噴施用具到處丟棄。④飼養員的管理。飼養員一旦接觸過農藥,要在經過衛生處置并達到一定標準后,消毒換衣后才能再次接近蠶體。
3.2? 蠶病的應急處置
(1)傳染性處置。①病蠶緊急處置。要剔除病體并置放消毒容器處置,采用漂白液或防僵粉進行蠶體蠶座消毒,以不再出現病癥為準。②病蠶用具的緊急隔離。要將其進行封閉隔離,并采用標準配比為3%的漂白液予以消毒,切斷病原的傳播,規范蠶沙堆放工作。③防病菌藥的添食。規定每齡添食500~1 000單位的氯霉素,將防僵粉、谷殼或3 g/m2的硫磺用于蠶室熏煙,降低細菌病、僵病的發生率。
(2)非傳染性處置。①切斷毒源,即時調整蠶室及蠶箔、除沙。②展開全面消毒。對于蠶蛆蠅,可讓蠶添食滅蠅液,按照25%濃度500倍液予以配置,或體噴25%濃度300倍液,如果屬于農藥中毒,則需要即時加眠網除沙,通風增隔斷。此外,要調低室溫并做干燥處理,喂食質量上好桑葉,提升蠶體抗病機能。
參考文獻:
[1]張海霞.淺談農村蠶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與綜合防治[J].上海農業科技,2017(5):84-85.
[2]郭紹才,肖筑才,張祥秀.沾益縣盤江鎮夏蠶蠶病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云南農業科技,2016(1):27-29.
[3]許燕娜,文柳瓔,李平春.春季低溫陰雨天氣對小蠶共育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廣西蠶業,2017,54(1):44-46.
作者簡介:徐春秀(1969—),女,漢族,江蘇海門人,專科,農藝師,研究方向:桑樹的病蟲害防治、蠶病的防治、省力化養蠶、小蠶共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