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 永梅 烏云花
摘 要:梳理了國內外學者關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文獻。從研究結論來看,小農戶的發展還存在很多問題,與現代農業銜接不緊密;多數學者的研究只描述現狀或提出簡單的路徑,缺乏嚴格的實證檢驗。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的研究任重道遠。
關鍵詞:小農戶;現代農業;銜接程度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6-0105-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1? 關于小農戶的研究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小農是指小塊土地的所有者和租佃——尤其是所有者,這塊土地既不大于自己及全家的力量所能耕種的限度,也不小于能夠養活他的家口的限度[1]。Shanin(1971)[2]認為,傳統的小農思想主要把小農視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也視為一種特殊經濟現象。恰亞諾夫(1996)在理論上構建了一個小農經濟系統,土地、勞動力和生產方式是這個系統的核心要素,它們自然結合于小農家庭的發展過程,其中勞動力要素是主要(甚至唯一)的家庭收入變量。
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華北地區小農戶在面對棉花商品化時的種植選擇展開細致研究,黃宗智提出了“商品小農”的觀點。施祖法(2018)[3]認為小農戶可以被界定為“在特定資源稟賦下以家庭為單位、集生產與消費一體的農業微觀主體”?,F階段小農戶仍是農業經營的主體,但與傳統農業的小農戶截然不同。L.J.S.Baiyegunhi等(2019)研究了參與外包擴展計劃的決定因素及其對南非祖魯——塔納兒省母辛加小農戶凈收入的影響因素,發現參加外包擴展程序增加了參與者的農場收入。
2? 關于現代農業的研究
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對傳統農業進行了全面改造,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雖然形式不同,但總體上具有代表性的有3種模式,即以美國代表的資源豐富型現代農業、以日本為代表的資源短缺型現代農業和以荷蘭為代表的資源適中型現代農業。JINYU CHEN和 AO YANG(2019)指出,在信息時代,智能農業的發展與中國的民生息息相關。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智能農業技術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指導方針。
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歷史經驗和研究結果表明,目前國外形成了美國全程全網化精準農業、荷蘭工廠化設施物聯網、德國技術創新驅動型“互聯網+”農機制造、日本適度規模經營型精細化農業、韓國服務領導型“互聯網+”農技推廣和印度軟件主產業主導型6種典型的“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模式。
3? 關于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關系的研究
從合作社的視角來看,杜吟常(2005)[4]認為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有效經營方式。徐旭初(2012)[5]從現代農業的發展考察,認為農民合作社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結構嵌入顯著。馬國勝,陳娟(2018)等認為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前提下,土地難以集中,勞動力短缺,農民老齡化,職業素質低下,信息傳遞慢,生產和產銷難以合并,合作社也由鄉村集體、農業企業和精英人物主導。因此要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整合小農,并解決小農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連接的限制性問題。Kumara等(2019)研究發現印度奶農與現代奶業價值鏈的整合對糧食安全產生了積極而顯著的影響。Wosene等(2019)認為應該強調通過合作社增強農民的計價能力,加強機構服務以及基礎設施對政策的啟示。因此要重視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來整合小農戶,并解決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問題。
從農業企業視角來看,郭斌(2016)提出農業企業規模化經營是推進我國農業發展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主要途徑,并且農業企業通常采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在農村設立種植基地,實現規模化生產,以此提高經濟效益。M.Otinova等(2019)認為擬議發展小農戶的發展方向將有助于小農企業的有效運作,可以創造有利的商業環境,增加農村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并提高實施農業、區域發展戰略和計劃的有效性和效率。
從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視角來看,很多學者發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村振興的首要任務。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問題是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因素。孔祥智和繆娜娜(2018)認為中國現代農業的唯一出路是進一步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在東亞地區,社會化服務體系很早就健全了。在日本,農協是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體,是農民合作組織,由政府監管。它是以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和增加收入為目的的非盈利性組織。農協為農民提供各種農產品、購買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品等。韓國農協是從1961年成立的以綜合農協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是韓國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載體,其受法律保護,而且是政府扶持創辦,是非盈利性組織,但組織結構嚴密。在臺灣地區經營多元化社會服務體系,臺灣農會也經歷了100多年的歷史,為現代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根據已有文獻可知,日本、韓國、臺灣地區的農民合作組織是先由政府建立起來的,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政府—農民組織—分散的小農戶”的協作鏈,將高度分散的小農戶帶入現代化。
土地規模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高超民、李鵬波(2018)在研究中指出,我國的國情決定了小農戶將在農業體系中長期存在,通過土地流轉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孫玉娜(2012)認為首先應考慮到農民的流通意愿問題,在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無法給農民提供有保障的生產收益。劉兆征(2015)認為有些農民得不到自己理想出租的價格,不愿意出租。劉璐琳(2010)通過研究民族地區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的作用發現,不同的土地流轉方式和流轉模式對現代農業的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
4? 結論與展望
從現有的研究來看,對于小農戶能否融入現代農業有兩種觀點。在過去,一小部分人認為小農戶會逐漸消亡,而現階段大部分學者認為小農戶在我國農業體系中將長期存在,其融入的途徑多種多樣。多數學者認為小農戶將通過合作社、家庭牧場、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融入現代農業。通過智慧農業把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研究較少。未來人工智能、智慧農業、數字農業將在農業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將會成為小農戶連接現代農業的有效橋梁。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93.
[2]Shanin T.“Peasantry:Delineation of a Sociological Concept and a Field of Study” [J].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1,12(2):289-300.
[3]施祖法.20世紀90年代(一) 適應形勢發展變化激活社有企業發展體制機制[J].中國合作經濟,2018(12):12-13.
[4]杜吟常.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民組織創新對農民收入的影響[J].中國農村觀察,2005(3):11-25.
[5]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辨析:一個基于國內文獻的討論[J].中國農村觀察,2012(5):101-105.
作者簡介:烏? 云(1994—),女,蒙古族,內蒙古呼和浩特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政策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