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劉建強 暴苗苗
摘 要:黏蟲是常年危害禾本科作物主產區的重要害蟲之一,防治玉米黏蟲對禾本科作物的穩產和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玉米黏蟲的發生規律,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治技術。
關鍵詞:玉米;黏蟲;綜合防治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6-0108-02?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S435.132? ? ? ? 文獻標志碼:A
玉米是重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黏蟲是常年危害禾本科作物主產區的害蟲之一,因此防治玉米黏蟲對糧食穩產和安全生產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到2020年農藥使用零增長行動”戰略的施行,我國對害蟲綜合防治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高,這關系到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國家糧食安全,也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安全。
黏蟲屬鱗翅目,夜蛾科,為遷飛性害蟲,體長17~20 mm,黃褐色,喜食禾本科作物。黏蟲又名行軍蟲,幼蟲沒有食物來源時,會迅速遷移到其他田塊進行侵害。根據黏蟲的危害習性及規律,介紹了玉米黏蟲的監測預報、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的研究情況,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治技術。
1? 發生規律
1.1? 危害習性及規律
玉米黏蟲成蟲晝伏夜出,傍晚和夜間出來取食,成蟲喜食糖醋液等。趨光性較弱,但對黑光燈有趨性。黏蟲幼蟲3齡后具有假死性。
黏蟲幼蟲孵化后多寄生在寄主的葉鞘、葉腋、雜草葉縫處等。張麗萍(2013)[1]報道,一二齡幼蟲取食葉片造成孔洞,3齡以上幼蟲危害葉片后呈現不規則的缺刻。暴食時,可吃光葉片,只剩葉脈,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幼蟲蛻皮5次成為老熟幼蟲,隨后進入蛹期。黏蟲成蟲遷飛能力強,因為其沒有滯育性,成蟲期亦會侵害葉片,但不及5、6齡幼蟲即暴食期危害性大。
1.2? 環境條件及規律
1.2.1? 氣候因素的影響
溫度和相對濕度對黏蟲的生長發育和存活率有明顯的影響。趙彤華等(2016)[2]研究表明,黏蟲存活最適宜的溫度在20~25 ℃,高溫對黏蟲影響極大,1齡幼蟲在50 ℃條件下3 min會全部死亡。黏蟲卵孵化最適宜相對濕度在75%以上,相對濕度低于60%不利于卵的孵化,相對濕度低于30%,卵的孵化率不足8%。說明了黏蟲在中溫和高濕度環境下有利于其生存繁衍。
1.2.2? 生態環境的影響
降雨較多,空氣濕度大的地區是黏蟲成蟲適宜的遷移地。郭海鵬等(2013)[3]指出,陜西省第二代黏蟲為害夏玉米,在地勢低洼、玉米植株高低不齊、雜草叢生的田塊發生嚴重,陜西省關中、商洛市部分玉米生產區常年發生較重。夏季雜草叢生的玉米田中易形成相對濕度高的小氣候,加劇了發生黏蟲為害的可能性。
1.2.3? 食料的影響
黏蟲對食料科屬的選擇決定其存活率。劉金平等(2011)[4]研究得出,供試6種科屬植物是川西北牧區人工草地的一般雜草,為黏蟲產卵場所,且部分科屬植物能滿足幼蟲發育和存活的要求,成為黏蟲的中間寄主,而禾本科植物的構造及適口性決定其為黏蟲的最佳寄主。玉米、小麥是黏蟲的喜食作物,且成蟲具有遠距離遷飛性,玉米、小麥等大面積種植區應該加強對黏蟲的預防。
2? 綜合防治技術
黏蟲具有遠距離遷飛能力,禾本科作物種植區域廣泛,各地區之間互為蟲源基地,因此控制為害和壓低蟲源基數為重要防治策略。
2.1? 蟲害監測預報
在蟲害監測預報中,蟲害綜合防治前期提高監測準確性和滿足經濟效益方面有重要作用。目前昆蟲雷達監測成本高,難以實現蟲害綜合防治的經濟效益。遙感、計算機網絡等技術在蟲害防治應用上取得了一定階段性進展。楊粉團等(2013)[5]研究表明,建立了基于多時相RDVI的玉米葉片生物量監測模型,實現研究區玉米黏蟲災情的空間分布監測;使用的環境減災衛星影像2臺CCD組網,數據覆蓋范圍廣,重訪周期短,空間分辨率高等優點可以達到爆發性蟲害發生監測的成本和時間的需求。利用環境減災衛星和現代信息等技術對蟲害監測預報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具有現實意義。
2.2? 農業防治
2.2.1? 加強肥水管理,避免偏施氮肥
在玉米水分臨界期(開花至乳熟期)、生育前中期,若缺水、缺肥,對玉米生長發育、產量造成嚴重影響;偏施氮肥,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易降低玉米植株抗病蟲害能力,且成本高,污染生態環境。
2.2.2? 清除田間雜草
雜草是黏蟲的食物來源之一。在二代黏蟲發生區,即6—8月,田間多雜草,易形成相對濕度較高的小氣候,可加劇黏蟲危害。清除雜草有利于降低蟲源基數。
2.2.3? 物理防治
利用黏蟲成蟲的趨性,用糖酒醋混合液、黑光燈、性誘捕器誘殺成蟲。
2.3? 生物防治
2.3.1? 利用天敵消滅黏蟲
黏蟲的天敵有鳥類、蜘蛛、黏蟲赤眼蜂、螟蛉絨繭蜂、寄生蠅、線蟲等。洪曉月等(2016)[6]研究表明,幼蟲早期的寄生天敵為黏蟲中華卵索線蟲,一般年份寄生率為20%~40%,有的年份高達90%以上。
2.3.2? 選用抗蟲品種
依據當地玉米蟲害發生種類,選用抗蟲品種,對生態環境安全和其他防治措施沒有影響。
2.4? 化學防治
當玉米田中黏蟲幼蟲數量達到30頭/百株時,需立即采取防治措施。
陳玉環等(2018)[7]表明,黏蟲在3齡以前,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450 mL/hm2兌水450 kg噴霧;幼蟲在3~4齡用0.5%甲維鹽450~600 mL/hm2兌水450 kg均勻噴霧。為殺死雜草中的黏蟲,要噴灑田邊的雜草。郭海鵬等研究表明,低齡幼蟲期用25%滅幼脲1-3號懸浮劑50 mL/667 m2,兌水30 kg,均勻噴霧,既保護天敵,也對作物安全[8]。
3? 結束語
我國對黏蟲的習性和發生規律的研究較多,但是對玉米害蟲的綜合防治技術的研究相對滯后。黏蟲在不同區域發生代數不同,危害程度不同。針對不同區域玉米黏蟲綜合防治模式對生態調控能力的差異和害蟲表現出抗藥性的差異方面的研究較少,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協調應用害蟲綜合防治技術難度很大,也制約著我國害蟲綜合防治技術規程的完善。
參考文獻:
[1]張麗萍.黏蟲的生活習性及防治措施[J].農業技術裝備,2013(8):24-25.
[2]趙華彤,許國慶.溫度、濕度及光照條件對粘蟲活動的影響[J].遼寧農業科學,2016(4):74-75.
[3]郭海鵬,馮小軍,衛軍鋒.陜西夏播玉米粘蟲發生危害和防治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3(6):242-243.
[4]劉金平,游明鴻,白史且.食料與培養條件對川西北高原粘蟲幼蟲生長發育的影響[J].西南農業學報,2011,24(3):? ?949-953.
[5]楊粉團,顧曉鶴,李剛,等.利用多時相HJ-CCD遙感影像監測玉米粘蟲災情空間分布[J].農業工程學報,? ?2013,29(14):156-163.
[6]洪曉月,丁錦華.農業昆蟲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122-125.
[7]陳玉環,劉艾英,張煥玲,等.渭南市2017年玉米粘蟲的發生及綜合防治[J].農藝農技,2018(6):40-42.
[8]陸宴輝,崔麗,張禮生.我國農業害蟲綜合防治研究發展[J].應用昆蟲學報,2017,54(3):349-363.
作者簡介:李? 想(1990—),女,漢族,本科,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植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