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協同創新”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的新型創新模式,知識的產、學、研不再獨立運作,而是一個緊密聯系、交?互融合的有機整體。基于“知識三角”理念,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組建的“協同創新?共同體”,圍繞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產品創新3大核心功能,通過協同育人、協同科研與協同創新3個層面開展?創新活動,從而提高辦學水平和雙創人才培養質量。
關鍵詞:“知識三角”;職業院校;協同創新;共同體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06-0115-03?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G717? ? ? ? 文獻標志碼:A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粵港澳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協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皡f同創新”成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型創新模式。職業教育作為地區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對發展本地區特色經濟至關重要。服務地方區域經濟,主動融入區域產業,與外部主體融合發展,積極發揮教學、科研和生產3大功能的作用,提高辦學水平和雙創人才培養質量,是職業教育的新使命。
1? 共同體的相關概念
1.1? 共同體
共同體最早是由德國古典社會學家滕尼斯在其著作《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滕尼斯將“共同體”分為血緣共同體、地緣共同體和精神共同體3種類型?!肮餐w”作為多主體在相同的目標和意義上相互作用和支配,并且依靠交流維系彼此的關系?!肮餐w”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可能是解決問題或是使命召喚,而直接原因永遠是交流[1]。
1.2? 創新共同體
創新共同體是指有著共同的創新愿景和目標,由組織內外眾多機構組成的一個生產知識、消費知識和推廣知識的開放式創新網絡。創新共同體主要是為促進研發成果產業化、創新能量的釋放以及產業鏈的完善而形成的新型組織。
創新共同體得以真正深化并應用的是美國在應對金融危機時提出的一種戰略方式[2]。
1.3? 協同創新共同體
“協同創新共同體”指的是多個行為主體以共同的創新愿景和目標為導向,通過創新交互與協同合作而形成緊密的創新聯系和網絡化結構,推動個體成員創新能力及以提高創新績效、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為目標的創新發展組織模式。其建設的目標在于推進內部各主體間的協同創新,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科研與生產高度結合和科研成果迅速產業化,實現社會經濟發展和區域創新發展。
2.1? “知識三角”理念的提出
“知識三角”理念源于2000年歐盟的《里斯本戰略》報告。在知識經濟背景下,以研究與創新為手段,充分發揮高校在教育、科學研究和產業技術創新中的核心作用,構建教育、研究和創新3大知識領域之間相互影響、協同互動的“知識三角”生態系統,從而提高就業率,促進經濟增長,提升國際競爭力。
“知識三角”旨在解決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問題,不僅是支撐歐洲創新驅動發展和戰略實踐的重要理論基石,還是歐洲大學開展一系列改革和深化產學研等創新活動的重要推動力,被譽為“知識經濟發展的新引擎”[3]。
“知識三角”理念的本質是以教育、研究和創新為核心,圍繞知識創新進行的系統化和持續性發展的協同創新模式。教育、研究和創新分別承擔著知識傳播、知識生產和知識轉移等功能,3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互為循環。“教育”通過人才培養為“研究”和“創新”輸入人力資本;“研究”為“教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創新”輸入技術資源;“創新”為“教育”提供新產品技術,為“研究”提供需求導向及應用空間。教育、研究和創新協同互動、協同發展,猶如一個力量的增壓閥,成為一個可以讓人或組織變得更為強大的工具,見圖1。
2.2? 基于“知識三角”視角的職業院校協同創新共同體運行機理
職業教育主要包括教學、科研和生產3大功能模塊。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以及科研機構等創新主體組建的“協同創新共同體”以“產學研”為主線,圍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產品創新,通過協同育人、協同科研與協同創新3個層面開展創新活動,不斷推動知識生產、傳播和轉移之間的協同演化,從而促進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創新競爭力[4]。
2.2.1? 協同育人:教授與傳承技能知識
職業院校是實用性、技能性和應用性知識傳播的核心主體,肩負著技術知識生產和技術知識傳播的重任。根據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成長規律,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和行業企業應建立跨主體、跨學科的協同育人機制,以此提升教授與傳承技能知識的水平和效率。
2.2.2? 協同科研:技術技能知識研究
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知識生產的過程。依據職業教育的系統觀,技術技能知識生產活動是校、政、企等一系列相關群體與組織之間互動的結果。在協同科研過程中,創新主體促進了知識生產所需的人力、物資、技術、設備與信息的流通,有利于提高知識生產的能力和質量。
2.2.3? 協同創新:新產品研發與企業生產
產學之間的技術合作與轉移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知識三角”戰略的重要舉措。職業院校作為技術技能知識生產的主體,只有通過知識轉移的方式將知識生產的成果進行有效轉化,才能更好地實現知識創新的價值。
創新共同體協同開展研發活動,應將職業院校新研發的技術引入各個生產領域并應用于生產實踐中,
有利于提高知識的產出效率,見圖2。
職業院校協同創新共同體是提高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促進職業教育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職業院校要以“知識三角”理念為基礎,積極探索與企業、行業的協同創新產學研用結合,促進新技術轉化應用、雙創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和建立社會服務的人才培養新機制。
3.1? 創新技術技能知識培訓和培養機制
職業院校是知識傳播的主要實施者,不僅要發揮技術技能和知識儲備及知識創新的作用,還要吸收和利用企業實際生產的實訓條件,建立復合型的創新創業導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機制,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技能學習機會,有效優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學習情境和實訓環節。
職業院校還要與產業界深度合作,協同開發實踐型課程體系,以合作聯培的方式加強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實現人才戰略對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協同支撐作用[5]。
3.2? 推進知識生產的研究合作和科研項目建設
職業院校作為技術知識的輸出方,應主動跨越校企邊界、校際邊際,與產業界、科研院所等單位合作,以科研項目為橋梁,共同開展技術知識研究與專業技能知識創新;以區域協同發展需求和企業發展方向為導向,集聚并創新資源,積極開展創新交互與協同合作,協同創新共建知識技術交流平臺,形成廣泛的技術合作鏈條,實現創新協同一體化。
3.3? 加速知識和技術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開發
協同創新網絡中創新主體的共融互通, 有利于推動知識和技術的產業化和商業化開發。職業院校應積極與區域科技產業園、創新中介等成果孵化器和轉化器協同合作,以促進產業發展和企業技術進步為導向,找到產教協同的出發點和推動力,發揮產業中行業企業的主體價值,開啟研發生產聯動創新,協同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完善協同創新共同體。
3.4? 激發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動力保障機制
政策、管理體制、創新氛圍等因素能破除知識流通過程中的阻力,提高知識生產、傳播與轉移的效率。完善的政策環境為創新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的管理體制能夠促進創新效率的提升,良好的創新氛圍能對創新發展起積極推動作用。因此,有必要建立激發協同創新共同體動力的保障機制,大力促進人才、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的相互交融、創新主體的交流暢通以及創新資源的自由流動,形成創新成果轉化的開放合作協同創新網絡[6-7]。
參考文獻: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王崢,龔軼.創新共同體:概念、框架與模式[J].科學學研究,2018(1):140-148.
[3]項楊雪,梅亮,陳勁.基于高校知識三角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實證研究——自組織視角[J].管理工程學報,2014(3):? ?100-109.
[4]史銘之.基于“知識三角”的應用技術大學協同創新機制與路徑探析[J].職業技術教育,2014(34):58-62.
[5]王慶金,田善武.區域創新系統共生演化路徑及機制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6(12):108-113.
[6]董雨,魏國健.EIT-KIC平臺對我國構建區域性協同創新平臺的啟示[J].中國高??萍?,2018(10):28-30.
[7]丁云華.協同創新視角下高校教師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構建[J].山東高等教育,2018,6(6):13-18.
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青年課題“經濟轉型升級中區域職業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以廣東省為例”(EFA150367)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愛文(1981—),女,漢族,廣東廣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創新創業管理、創業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