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沈華
美國媒體素養研究中心1992年對“媒介素養”給出了這樣的定義: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當今,大眾傳媒的信息傳遞體系日益開放、傳遞渠道日益多元,信息傳遞的數量日益巨大、傳遞的速度日益加快,對人們的觀念、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深刻的影響。大眾傳媒的這種變化和影響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于豐富課程資源、改善教學方式,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給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帶來了挑戰。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高學生媒介素養,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毫無疑問,思想性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首要原則。提高學生媒介素養必須以“思想性”為導向,在利用傳媒資源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時,教師必須做好“把關人”,要通過課堂引導、技術手段等,過濾低級、庸俗、錯誤的信息,篩選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公平正義的典型的優秀傳媒資源,用優秀的、正能量的傳媒資源去說明知識、論證道理、感染學生,讓學生在辨別、選擇、傳播傳媒信息的過程中提升媒介素養。
可信性原則是指教學中開發和利用傳媒信息要正確、真實、可靠。“育德”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基本功能。一方面,育德的基本要義包括培育學生的誠信的基本品質;另一方面,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需要通過開發和利用豐富的課程資源(包括傳媒資源)來實現。如果用于教學、德育的課程資源不真實、不可靠,不但會直接影響課程實施的效果,而且會起到反德育的作用。“一般來說,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說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說服效果越小”。教師引導學生從正規、權威、主流傳媒中接受資源,同時引導學生運用教材上的思想與方法分析、辨別微博、論壇、微信、QQ、抖音等社交媒體中未經證實的資源。
適度性原則是指媒體資源在教學中的運用數量要適度、時機要恰當。如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選擇傳媒資源,為學生提供適量的、適合學生接受和消化的課程資源,精心設置問題或討論的話題,并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時間,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深入交流,產生思維與思想碰撞。防止因信息超載或因時機不當,超過學生接受能力而影響教學效果。
開放性原則是指開發和利用傳媒資源時心態要包容開放、視野要開闊長遠,能夠平等地對待傳統紙質傳媒、廣播電視以及當代新興傳媒,如微博、抖音、微信等。只要這些傳媒傳播信息真實可靠、客觀公正,都可以當作資源加以合理地開發與利用,以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效益。當然,開放并不等于不加辨別、來者不拒,而是要以更加嚴謹科學的態度,認真辨別、評估各類傳媒所傳播的信息,堅持主旋律,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將反映和宣傳社會積極、陽光、樂觀、向善、向上方面的傳媒資源梳理和篩選出來,展示給學生,影響學生。當然,對于大眾傳媒所傳播的反映社會的不良現象、負面信息,也沒必要一味回避或遮遮掩掩,因為這類信息也同樣蘊含了豐富的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得當,可以引發學生辯證地思考,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
生活性原則是指開發和利用的課程資源要充分挖掘各類傳媒所傳播的反映與學生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及學習生活相關的傳媒資源。因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實踐性、綜合性的特性,與初中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初中學生逐步擴展的生活是課程建設與實施的基礎。為此,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要選擇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各類傳媒資源,如選擇學生所在地區、所在學校或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學習、生活領域的傳媒信息進行加工,這樣的課程資源因為反映學生當地的、當下的生活實踐,具有濃郁的時代性、區域性和生活性,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高學生媒介素養的途徑可分為課堂教學和主題活動兩方面,主要范式如下圖所示:
主要策略如下:
策略一,道德兩難。
所謂“道德兩難”是指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兩者不能兼顧的情境或問題。“道德兩難策略”是以道德兩難故事為情境,讓學生對情境中的道德問題進行討論,在沖突中尋找正確的答案,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力。這種德育方式,通過兩難情境的創設,誘發認知沖突,并激活思維,促進受教育者主動思考,并積極參與討論。教育者可以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受教育者的回答,了解受教育者的道德發展水平,并通過探討主題的深入,引導受教育者的思想發展。“道德兩難策略”的基本過程如下: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情境設計情境呈現角色模擬開放討論二次選擇教師利用傳媒資源精心設計兩難情境。呈現兩難情境,讓學生直面兩難選擇,置學生于兩難選擇的沖突之中。引導學生作出選擇,并說明選擇的理由。全班學生對他人的選擇進行分析、批判。在分析批判的基礎上,學生再次以角色身份進行重新選擇。
如創設老人倒地扶還是不扶、考試時好友題目不會向我求助幫還是不幫、作為國家公務人員緊急任務與照顧家庭如何選擇、父親超速開車打電話舉報還是不舉報,等等。這些沖突是現實生活的再現,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系,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討論的熱情,引導學生進行深思,教育教學效果良好。
策略二,課堂辯論。
課堂辯論,是借鑒大專辯論對抗賽的模式,將辯論引入課堂討論的一種教學方式。從課堂辯論的準備到實施,學生需要對辯論話題的正反兩面都要作充分的準備。因此,這種方式需要學生收集各種資源包括傳媒資源。在收集過程中,學生要學會選擇、評估和傳播信息,并且在辯論的過程中能夠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實施流程如下: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提出辯題擬定規則開展辯論話題評決辯題可以是傳媒傳播的熱點話題。借鑒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規則。由陳詞辯論、自由辯論及總結陳詞三個小階段組成。一般的課堂辯論受限于教學時間,可將三者結合,將復雜的程序簡單化。學生陳詞辯論后,即開始自由辯論,教師必須掌控好時間,做好引導。由師生一起評決,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達成共識。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可供辯論的話題很多,如做出承諾了是否就一定履行、父母偷看了日記是否要告父母,等等。真理越辯越明,在辯論中學生的判斷能力逐漸增強,媒介素養不斷提高。
策略三,A劇B劇。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引導和幫助學生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樹立規則意識、法制觀念,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等。而初中生思維活躍,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發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也有了極大的提高,對各類社會現象、理論等的認知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和認識,但由于知識、社會經驗的不足,對事物的認知還具有理想化、片面化,甚至偏激的看法,往往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因而初中生在做出判斷和選擇時,特別需要引導。而引導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要讓初中生預見到不同的選擇會產生不同的后果。通過開發傳媒資源,用A劇B劇的方式進行教學,因處理方式的不同,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學生在思辨中比較,在比較中學會選擇,效果良好。
策略四,榜樣示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學生媒介素養的主戰場。但課堂之外也同樣能夠采取多種形式,發揮道德與法治課對學生的影響,提高學生選擇能力,形成正確的觀念。課后教師通過推薦優秀的電視節目、傳媒作品,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功能,讓學生在看中學,在學中體悟,也同樣可以發揮優秀傳媒的功能,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
推薦優秀的社會觀察節目,置學生于真實情境中,有助于學生學會選擇。如推薦學生觀看廣東衛視打造的國內首檔社會觀察節目《你會怎么做》。該節目每期都會設定一個具有爭議性的場景,這些場景都是設置在真實的公共場所,讓演員們扮演起各類處于需要幫助的角色,并上演一幕幕沖突,把目標對象置于可選擇的場景之中,觀察毫不知情的路人的真實反應。在觀察實驗結束后,心理學家、媒體評論人、社會學家或相關事件當事人等在演播廳一邊觀看視頻錄像,一邊與主持人討論并解釋目標對象的各種反應。學生在觀看這類節目時,會情不自禁地將自己置身于場景中,思考如何做出自己的選擇。實驗過程中,產生了很多有正面示范作用的人物和事件,這些人和事為學生做出正確的選擇提供了榜樣示范,對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效果極佳,這就是一種媒介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