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茹 劉文博 范夢嬌 張鳳杰 王振華
1濰坊醫學院臨床學院,山東濰坊,261053;2濰坊市人民醫院皮膚科,山東濰坊,261041
蕁麻疹作為臨床常見皮膚病,為患者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CSU反復發作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經濟負擔加重。ASU是如何發展為CSU的,哪些ASU不用擔心其復發,哪些因素是ASU發展為CSU的危險因素,關于這些問題,目前國內的研究還是空白。本文旨在探討影響ASU患者轉歸為CSU的危險因素,為臨床預防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濰坊市人民醫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接診的178例ASU患者,其中男69例(38.76%),女108例(61.24%);年齡0~72歲,平均(25.81±19.84)歲。
1.2 納入標準[1,2]①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版)關于ASU的診斷標準;②病史中未反映與藥物明顯相關的蕁麻疹患者;③入選患者試驗前兩周內均未用過抗組胺類及皮質類固醇藥物;④能配合完成試驗和隨訪者;⑤試驗區域無皮損。
1.3 排除標準[3]①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②患有嚴重心、肺、肝、腎、血液等重要器官系統疾病及神經、精神疾病者;③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結締組織病、甲狀腺疾病、消化系統疾病、風濕性疾病等患者;④有過敏性休克病史的患者;⑤伴有過敏性或非過敏性呼吸道疾病。
1.4 實驗方法 對所有入院患者于初診時統計人口學信息、發病季節、初發病程(首次風團發作至風團完全消失且觀察一周無新發)、自訴可疑過敏原、行ASST試驗、治療藥物、UAS7,并于我院檢驗科行血常規、血清總IgE測定,在初診后的第3天、第1周、第6周、第7周、第10周進行隨訪,統計轉歸為CSU的患者。根據統計結果將178例患者分為ASU組和CSU組。
1.5 自體血清皮膚試驗[4]取肘窩靜脈血3 mL,置無菌不抗凝玻璃試管,室溫孵育30 min,400~500 r/min離心10 min后取血清50 μL在肘窩下10 cm進行皮內注射,同時以等量生理鹽水在對側同時進行皮內注射作為陰性對照。30 min后進行觀察,以自體血清誘發的風團和紅暈與陰性對照的大小相比較來判斷反應強度。結果判定:陰性為血清側風團直徑小于對側5 mm或者潮紅、紅斑直徑小于對側10 mm;弱陽性(+)為風團直徑大于對側5 mm或者潮紅、紅斑大于對側10 mm;陽性(++)為風團直徑大于對側10 mm或者潮紅、紅斑直徑大于對側15 mm;強陽性(+++)為風團直徑大于對側15 mm或者潮紅、紅斑直徑大于對側20 mm。
1.6 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導入Excel 2016,采用SAS 9.4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分類資料、定量資料分別采用頻數/百分比和均數±標準差(偏態資料采用中位數和上、下四分位數)進行統計描述,單因素比較分析采用卡方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偏態分布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變量選擇采用LR后退法。所有假設檢驗的置信水平均取α=0.05。
在所有178例納入研究的ASU患者中,136例患者隨訪6周后未出現復發,記為ASU組;42例患者轉歸為CSU,記為CSU組,轉歸概率為23.60%(42/178)。
2.1 人口統計學 42例CSU患者,平均年齡19.5(7.0,32.0)歲,男20(47.6%)例,女22(52.4%)例;136例ASU患者,平均年齡27.0(5.0,44.0)歲,男49(36.0%)例,女87(64.0%)例。年齡與性別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人口學信息

表2 影響ASU患者轉歸為CSU的單因素分析 例(%)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以CSU為作為陽性預測值)
2.2 影響ASU患者轉歸為CSU的單因素分析 在所有178例患者中,因自訴食物過敏導致發病的患者19例(10.67%),其中14例轉歸為CSU(χ2=29.601,P<0.001);ASST試驗陽性的患者47例(26.40%),其中24例轉為CSU(χ2=26.728,P<0.001)。轉歸為CSU組的初發病程平均12.5(7.0,17.0)天,ASU組的初發病程平均2.5(1.6,5.1)天,初發病程長與慢性轉歸之間呈正相關(t=6.818,P<0.001)。經單因素分析發現,食物過敏、ASST陽性、初發病程長與ASU轉歸為CSU有相關性(P<0.05)。見表2。
2.3 影響ASU患者轉歸為CSU的多因素分析 ASU患者轉歸為CSU的多因素logistics回歸分析以單因素分析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自訴食物過敏、ASST試驗陽性、初發病程為自變量,以是否轉歸為CSU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s回歸分析,經篩選,自訴食物過敏(P=0.029)、ASST試驗陽性(P=0.043)、初發病程長(P<0.001)均是影響ASU患者轉歸為CSU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急性蕁麻疹是皮膚科臨床常見疾病,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發作過一次蕁麻疹[5]。蕁麻疹病因復雜,常由食物、藥物、感染等誘發,但仍有3/4的患者不能找到原因,尤其是CSU,且其治療更加棘手。如今急性蕁麻疹的病因研究較多,但對ASU轉歸為CSU的危險因素仍知之甚少。
食物過敏是蕁麻疹的常見發病因素,本研究表明因自訴食物過敏誘發的ASU更容易轉歸為CSU(P<0.001)。在178例患者中,常見致敏食物為海鮮、雞蛋、水果。康玉英等[6]報道12.4%的急性蕁麻疹是由食物過敏引起的。自訴食物過敏誘發的ASU轉歸為CSU的原因可能為:①食物成分多樣、食品添加劑復雜很難逐一排查,導致不可避免地攝入某種過敏原;②有些食物本身就是組胺釋放劑,例如富含氨基酸、蛋白質的肉制品,水產品和發酵制品, 如干酪、酒類、發酵香腸、調味品等[7]。
自體血清皮膚試驗是檢測CSU患者是否存在自身免疫的一個主要試驗,靈敏度約為 70%,特異性為 80%[4]。現已證實CSU患者中ASST陽性的患者病程長于陰性患者且臨床表現更加嚴重[8],但ASST在ASU患者中的預測作用研究仍然很少,本研究結果顯示ASST陽性是ASU患者慢性轉歸的獨立危險因素。在 Magen等[9]的研究中同樣證實了這一點,并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距發病第7周時行ASST試驗,結果顯示陽性的ASU患者更容易轉歸為CSU。這一發現也進一步印證了慢性蕁麻疹(CU)大多是慢性自身免疫性蕁麻疹這一論斷[10]。
初發病程長與ASU患者轉歸為CSU呈正相關(P<0.001),這與之前Cetinkaya等[11]報道的一致,他們發現初發病程超過7天的ASU患者更容易轉歸為CSU。
隨著慢性蕁麻疹病情加重,患者血清總IgE水平、UAS評分呈逐漸遞增趨勢[12],并且急性蕁麻疹患者血清總IgE陽性率較高[13],但在本研究中未發現這兩者與ASU轉歸之間的關系。UAS評分與疾病活動相一致,并與對治療的反應、ASU病程的持續時間呈正相關[14],雖不能預測是否轉歸為CSU,但可根據其評價藥物療效,對后期的隨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ASU好發于夏季,且與感染相關的ASU多表現為WBC升高,但在本研究中未發現發病季節和白細胞計數與轉歸為CSU的相關性。在治療方面,是否應用抗組胺藥物或糖皮質激素對ASU患者轉歸為CSU的預測也沒有意義。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自訴食物過敏、ASST試驗陽性、初發病程長是ASU患者轉歸為CSU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我們臨床遇到合并上述危險因素的患者時更應該給予正規、及時、足療程治療,同時做好患者宣教,建議將ASST試驗納入ASU患者的常規檢查以協助判斷其預后和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