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鋒 張 逸
(1.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春江中心小學 213034;2.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飛龍實驗小學 213034)
現欣賞特級教師儲冬生執教《認識負數》中的一個精彩片段:
師:負數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請結合例子,解釋“-2”的意思,可以寫一句話,可以畫圖,可以列式.
(學生獨立思考并用不同方式解釋“-2”的意思.)
組織全班交流.

生1:地下二層.
生2:3-5=-2,不夠減,還欠2.
師:為什么5-3的結果是“+2”呢?
生2:夠了,有余,不欠了!
教師呈現生3的畫圖理解法(如右上圖).
生3:如果這條線是0,那么0以上1格是+1,0以下2格就是-2.
生4:我畫的是溫度計,有0度,有零上2度,還有零下2度.(如右圖)

師:在溫度計上確定零下、零上,找什么最重要?溫度計上的0起什么作用?
生5:0表示溫度.
生6:0表示分界點.
師:不錯.溫度計上的0表示分界點.請仔細觀察板書,說說自己的發現.
(板書如右圖)

生:這些數或文字表示的是對比、相反.
師:像上面這樣,有一組相反意義的量,一個可以用以前學過的數來表示,那么與它意義相反的另一個量就需要用一種新的數——負數來表示!
……
儲老師沒有以直接告訴的方式教學負數的意義,而是以讓學生個性化解釋“-2”的意思為基點,發散開去,通過靈動的“助產”方式與學生共享生成對負數的認識,引領學生逐漸形成對負數的意義與內涵的真實把握.
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提高解讀學生潛在學習水平與前在學習經驗的能力,要提升能貼近學生生活經驗設計教學的“智識”,尊重和利用學生學習的獨特性,“導燃”每位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深度卷入精彩的學習旅程.
伽達默爾說:“會話是一個逐漸形成理解的過程,在真誠會話的過程中每個人都向他人開放,真誠地認為對方的觀點是有道理的,并站在對方角度去理解對方以及他說的一切.”
課堂教學是一種交往,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向多維的交往互動.對話交流強調師生間平等對話,有效開展對話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因為每一個學生在人格上是獨立的,在學習方式與認知結構上有自己的獨特性,有自己的思考與見解,數學課堂上可以也應該聽到不同的聲音、遇見不同的精彩.
1.靈機一“轉”,引領學生在辨析中對話

在教學《認識垂直》概念時,教師將板貼(左圖)轉動一下角度,成為右圖的樣子.
師:現在直線a和b互相垂直嗎?(如右圖)
生:只是兩條線的方向動了,還是垂直.
生:垂直是豎下來的,這是斜著的,所以不是垂直.
生:只要兩條線是“十”字,不管怎么轉動,都是垂直.
生:只要形成交點,就是垂直.
師:“十”字是什么意思?
生:互相相交,形成交點,然后兩條直線形成直角.
師:你覺得會判斷了嗎?
教師“轉動”板貼這個細節,可以看出她對垂直概念認識的深刻,也可以看出她對學生理解垂直概念時可能出現的偏差有著充分預設.有的學生認為垂直只要有“交點”,有的學生認為垂直一定要“橫平豎直”.教師起初并沒有直接評價,而是引發學生把真實的想法說出來,讓學生在對話中溝通,在辨析中明晰,從初步看到的表象觸及到深刻認識概念的本質.
2.一“尺”了然,鼓勵學生在內省中對話
在教學二年級《認識厘米》一課的練習中,老師呈現這樣一幅圖.

師:仔細觀察,說說哪一種量法是正確的?
生1:第一個不對,尺子是斜的;第二個是對的,尺子是正的.
生2:第二個也不對,沒有從0刻度開始.
生3:應該從0開始量,并且尺子要放正,靠緊物體.
師: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一般從0刻度開始,較為方便.尺子要和測量物體靠在一起.
……
學生在判斷之前,已經有了充分的量的體驗,大部分學生已經知道該怎么用一把完好的尺子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也有相當一部分同學習得并掌握了不從0刻度開始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的方法.老師設計這個判斷,有利于促進學生對自己剛才的測量行為進行深入再思考——內省.通過內省及內省后的多維對話,提高學生對測量物體長度方法的真正理解與準確把握,提高智識.
3.一招點“穴”,促進學生在思辯中對話
儲冬生老師在《認識負數》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體育老師將小明的身高表示為-3厘米,可能嗎?(學生思考)
呈現材料:全國11周歲兒童平均身高在140-160厘米之間,小明身高157厘米.
師:能不能把小明的身高表示為正數呢?(學生回答略)
師:同樣是小明的身高,一會兒是-3,一會兒是+17,都沒錯.看來標準很重要!
……
儲老師出的習題都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正是這種開放性,才一招點穴,點燃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辯論.在對話互動中,學生由思辯到“思變”,思維走向深刻,達成學習質的提升,學生能真正理解負數的相對性,感受到標準的重要性,這才是智慧的生長.
基于對話的學習是一種自覺、自主的學習,是一種和諧、愉悅的學習,是一種民主、平等的學習,也是一種分享、互動的學習,它凸顯了兒童作為學習主人的立場,彰顯了學習的主體性、交互性、協調性和生成性.對話交流,是構建和諧數學課堂文化的必然途徑.
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教學法,認為學生的理想學習過程,應始于直接經驗,逐步向抽象經驗展開.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的途徑之一.它有利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對抽象數學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精心設計,為學生提供主動參與的動態學習過程,讓學生通過操作、體驗,經歷對直接操作經驗的加工與提升,加深對知識的感悟與理解.
以下是《認識厘米》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片段:
師: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刻度0——1是1厘米,1——2是1厘米.0——2是幾厘米呢?
師:2個刻度長是2厘米.你們還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嗎?
生:刻度2厘米——4厘米之間是2厘米,4厘米——6厘米之間是2厘米,6厘米——8厘米之間是2厘米.
師:還能找到其他不一樣的幾厘米嗎?(學生自己找,全班分享)
生:刻度0——3厘米是3厘米,因為有3個1厘米.
生:刻度0——5厘米是5厘米,有5個1厘米.
生:刻度0——4是4厘米.
師:他們都是從0刻度開始的,換一個!
生:刻度6厘米-8厘米是2厘米.
師:通過找幾厘米,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空幾格就是幾厘米.
師:只要找幾個大格,有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
《認識厘米》是一節概念教學課,要幫助學生建立對“厘米”的認識以及會測量幾厘米長的物體長度.老師發動學生多次“找”厘米,設計了找不同的2厘米和不同長度的幾厘米然后到不從0刻度開始找幾厘米,讓學生經歷了豐富的找幾厘米的過程,豐實了學生的認識,提高了學生對幾厘米的感受.
以上只是豐富小學數學課堂學習方式的一些策略,探討這個話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數學老師不要“格式化”自己的教學,要善于學習優秀課例,去改善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構建有生命意義的數學課堂.培養學生既能夠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也善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更樂于合作交流,智慧共享.數學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情,選擇相應并且豐富的學習方式,活化學習活動過程,在教學中轉“知”為“智”,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