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響
走進課堂觀課,常常奔走于“故事”和“事故”課堂之間。
“事故”課堂是指教師于課堂上一廂情愿地生硬灌輸,簡單告知答案,強硬要學生接受自己教學意圖的思維綁架;是教師“套路”學生,學生一味迎合教師,課堂呈現的“偽學習”“偽建構”;是課堂用“標準答案”扼殺學生的個性和創新細胞,是“雪融化了之后只能是水,而不能是春天”的思維桎梏……這樣盡在掌控的課堂“快”字當頭,熱鬧為形,浮于淺表,忽略了學生思考、沉淀的過程;不允許學生犯錯,不允許生澀……
“故事”課堂可理解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人本(文本)互動,智慧交流,情感蕩漾,思維磕絆、碰撞、爬坡的過程經歷。這樣的課堂秉承學生立場,以學定教、以教促學,教師以激發學生的思維為己任,巧妙引導,促成學生知識體系的自主建構,過程會出現一波三折,但波折為教學的成功制造了一個認知沖突。學生在思維碰撞中,認識得到了深化。
“故事”課堂讓學習真正發生,課堂不僅生動,更有美麗的生成,充滿情趣和思維的張力,是學生深度學習的場域。課堂起承轉合,師生共同經歷豐富、曲折的教學探究過程,它是思維的舒展碰撞、呼應共鳴、曲徑通幽……
于永正老師的課堂如聽故事般充滿趣味和意味,于老師本身就是一本書,一本“故事”書,他帶領學生走進“小稻秧脫險記”的故事里,每個人都是故事中的人物,每個人都將自己置于這個故事中。為了幫助學生借助情境理解關鍵詞意(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師生傾情表演,情趣盎然,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對關鍵詞的理解入木三分,每個人都在進行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和故事演繹,課堂“有意思”且“有意義”。薛法根老師的《半截蠟燭》課堂演繹著故事般險象環生、一波三折、峰回路轉的過程,他緊緊抓住小說中的人物“沖突”(小說中的反面人物給正面人物制造了什么麻煩?正面人物又是怎么解決麻煩的),通過營造問題情境給學生“制造”學習上的思維“沖突”,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并抓住這一“牛鼻子”引導學生去探究、去體驗、去講故事、去說“沖突”。他緊扣故事情節,利用一個個恰切的(能引發認知“沖突”的小問題)追問牢牢抓住學生的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故事課堂中自由游弋,思維翱翔。這樣的語文課堂緊扣思維的“肯綮”,讓學生能在“山窮之處”發現“柳暗花明”,從而讓教學充滿深度和情趣,讓“學為主體”落到實處。
課堂教學應有“曲折”的經歷,課堂應是師生共同創造豐富的學習信息的開放空間,師生成長應有故事,課堂應是成就教學故事的場地。我們應杜絕“事故”課堂,應尊重學生的認知和生長規律,解放學生,開放課堂,開智啟慧,才能讓“故事”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紫莊鎮新吳窯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