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然然 張天齊 蔣鴻耀 孟麗娟 池慧



摘要:目的??分析Web?of?Science收錄的中藥毒性相關文獻,了解中藥毒性現代研究發展現狀。方法??檢索Web?of?Science建庫至2018年12月31日的中藥毒性相關文獻,分析中藥毒性領域文獻年代分布、被引情況、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地區和機構分布、期刊分布。結果??共納入文獻6933篇,20世紀90年代前研究者對中藥毒性關注較少,20世紀90年代中藥毒性研究穩中有增,21世紀中藥毒性相關文獻發文量增長迅速。研究領域涉及范圍較廣,研究方向出現多專業交叉現象,發文量最高的前2位國家分別為中國、美國,發文機構主要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文獻來源期刊前2位為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和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結論??近年來國際上關于中藥毒性的研究增多,該領域發展態勢良好,中藥毒性/安全性研究仍需加強。
關鍵詞:中藥;毒性;研究進展;文獻計量學
中圖分類號:R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04(2020)03-0089-05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906332
Bibliometric?Analysis?of?Research?on?Toxic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Based?on?Web?of?Science
DU?Ranran1,?ZHANG?Tianqi2,?JIANG?Hongyao3,?MENG?Lijuan4,?CHI?Hui1
1.?Institute?of?Medical?Information,?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Beijing?100020,?China;?2.?Institute?of?Chinese?Medical?Sciences?&?State?Key?Laboratory?of?Quality?Research?in?Chinese?Medicine,?University?of?Macau,?Macau?999078,?China;?3.?Zaozhuang?Cancer?Hospital,?Zaozhuang?277500,?China;?4.?Zaozhuang?Health?Service?Center,?Zaozhuang?2778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literature?on?the?toxicity?of?tradtional?Chinese?medicine?collected?in?the?Web?of?Science?database;?To?understand?the?development?status?of?modern?research?on?toxic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ethods?Literature?about?on?the?toxic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ere?retrieved?from?Web?of?Science?since?the?establishment?of?the?database?to?the?end?of?December?2018,?and?literature?about?toxic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as?analyzed?from?the?perspectives?chronological?distribution,?citation?frequency,?research?field,?research?direction,?regional?distribution,?institutional?distribution?and?publication?distribution.?Results?Totally?6933?articles?were?included.?Before?the?1990s,?researchers?paid?little?attention?to?the?toxic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1990s,?the?toxicity?stud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creased?steadily.?Since?the?21st?century,?the?literature?on?the?toxic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creased?rapidly.?The?research?fields?covered?a?wide?range?of?fields,?and?there?were?many?professional?crossovers?in?the?research?direction.?The?top?two?countries?with?the?highest?number?of?publications?were?China?and?the?United?States,?and?the?main?organizations?were?the?Chinese?Academy?of?Medical?Sciences/Beijing?Union?Medical?Colleg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and?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The?first?two?sources?of?journals?were?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and?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Conclusion?In?recent?years,?the?modern?research?on?the
![]()
toxic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been?continuously?enhanced?and?the?development?trend?is?good.?However,?the?toxicity/safety?study?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till?needs?to?be?strengthened.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oxicity;?research?progress;?bibliometrics
藥物的安全性歷來是醫藥學家和患者始終關注的內容,也是藥物研發和應用過程中倍受關注的內容。中藥在長期應用過程中形成了保障安全有效的理論和技術,建立了系統有效的防控措施[1]。但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人們開始從現代醫學角度關注和研究中藥,發現了安全隱患,并由此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一情況和一些非科學因素一起推動了中藥毒性現代研究[2]。近年來,中藥毒性的研究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大量研究資料為認識中藥安全性提供信息來源[3]。為整體了解中藥毒性研究概況,本研究基于Web?of?Science對中藥毒性進行文獻計量學分析。“中藥毒性”這一概念目前并無明確定義,在中醫理論體系的語境下,中藥“毒”(性)是指中醫文獻中記載的“毒”(性)和中醫實踐過程中認識的“毒”(性),與現代醫學研究中考察的毒性有差異。由于本研究是對Web?of?Science的文獻進行計量學研究,故納入文獻是現代醫學研究中的毒性研究。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數據來源
以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出版的Web?of?Science網絡版作為統計源。Web?of?Science是大型綜合性、多學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數據平臺。本研究主要檢索Web?of?Science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KCI-Korean?Journal?Database、Russian?Science?Citation?Index、SciELO?Citation?Index數據庫。根據國內外中藥毒性現代研究現狀,檢索式選取“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hinese?Herbs”和“toxicity”作為檢索入口詞,采用主題詞擴展進行檢索,檢索時間范圍為建庫至2018年12月31日。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選擇國內外現代發表與中藥和毒性主題相關內容的文獻;納入文獻類型主要包括研究原著、綜述、技術進展相關文獻。排除會議摘要、新聞報道、社論及需電話檢索的文獻,重復文獻,信息不完整(如作者單位信息缺失、作者單位信息不全)文獻,與主題不相關文獻。
1.3??數據篩選
包括文獻查重、剔除與主題不相關文獻、信息不完整文獻、補充檢索。將初步檢索獲得的文獻歸類、整理,通過3次篩查文獻,剔除重復文獻79篇;通過人工判讀文獻標題和摘要,剔除與主題不相關的文獻55篇;通過文獻管理軟件查詢和分析功能,查出36條記錄信息不完整,其中33條記錄作者地址空白,12條記錄作者地址和作者姓名空白,需手動處理,在進行作者地址統計分析時,如無法判斷歸屬地則考慮將記錄排除;同時從有關學術會議論文發表文章中納入的與主題相關的參考文獻,補充符合納入條件的文獻3篇。最終共獲得相關文獻6933篇。
1.4??數據錄入與核對
將文獻標題、發表年代和作者機構等重要字段的指標數據錄入NoteExpress3.0文獻管理軟件,建立“中藥毒性”專題數據庫,進行雙人核對,同時檢查信息是否完整,確保數據準確性。
1.5??數據分析
NoteExpress文獻管理軟件功能主要涵蓋知識采集、管理、應用、挖掘分析等知識管理環節,可將數據庫中的信息集中管理,保證統計信息的全面性、系統性。本研究主要利用NoteExpress3.0提供的信息統計功能得出文獻年代分布、被引情況、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地區和機構分布、期刊分布,并應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系統分析,定量、深入地揭示中藥毒性現代研究發展規律。
2??結果
2.1??發文量與引用情況
從文獻發表的年度分布(見圖1)可以看出,關于中藥毒性的研究文獻變化情況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90年代前,研究者對中藥毒性的關注較少,文獻數量均較少。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藥毒性相關研究論文數量穩中有增,最多一年發表文獻31篇,科學家對中藥毒性的研究在不斷擴展。第三階段:21世紀后文獻數量持續快速增加,到2016年達到最高值,之后略有下降,這種減少是正常波動還是開始新的調整,仍需繼續觀察。需要說明的是,研究文獻的減少可能與重要科學問題的解決和需要關注問題的減少有關,可能是科學研究的正常現象。
文獻被引情況與發表情況基本一致。論文被引率在2005年后快速增加,表明近十幾年來關于中藥毒性的研究受到了全球關注。見圖2
2.2??研究領域
中藥毒性研究文獻涉及領域廣泛,包括科技、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技術等。中藥毒性相關文獻還涉及物理科學、社會科學和藝術人文,表現出國際社會對中藥安全性的重視。見圖3。
圖3??中藥毒性相關文獻涉及的研究領域
2.3??研究方向
中藥毒性相關文獻發表的期刊在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主要出現在藥理學、生物技術與應用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與藥物研究密切相關的研究方向。其中,藥理學、化學、生物技術與應用微生物學3個方向發文均超過3000篇,分別占94.14%、72.38%和52.83%。但也有一些研究文獻出現在非醫藥科學期刊,如農業、植物科學等,表明這些研究內容涉及領域廣泛。排名前10位的研究方向見表1。
2.4??國家/地區和機構情況
中藥毒性研究文獻的作者分布在全球,中國和美國位居前列,反映出國家/地區科研實力,也體現我國對于中藥毒性領域的重視。眾多國家/地區科學家的參與推動了國際社會對中藥毒性的科學認識。見表2。
中藥毒性研究文獻發表量排名前列的機構有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這些研究機構涉及現代醫學領域的中藥毒性研究,也有植物學、生態環境科學領域研究。見表3。
2.5??期刊分布
來源期刊發文量反映了該期刊對涉及中藥毒性研究的受歡迎程度,收錄中藥毒性文章最多的期刊為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7.73%),其次為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2.42%)。見表4。
2.6??高被引文獻
總被引次數前10位的文獻見表5,其中被引次數最高1764次,其余文獻被引次數均超過300次。
3??討論
Web?of?Science是獲取全球學術信息的重要數據庫,擁有嚴格的篩選機制,其依據布拉德福定律,收錄了各學科領域中的重要學術期刊。同時,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作為其最重要的引文數據庫之一,也被全球學術界公認為最權威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可提供科學技術領域最重要的研究信息。雖然Web?of?Science收錄的文獻并不能覆蓋中藥毒性研究全部內容,但本文從文獻計量學視角進行分析,對中藥毒性研究發展的整體面貌建立初步概念。通過對中藥毒性相關外文文獻統計結果的綜合分析,可以看出這一領域發展較快。
3.1??發文量在21世紀快速增長
中藥毒性的現代研究自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末發文量呈穩步增長態勢。21世紀后發文量增長迅速。近20年,藥物不良反應事件頻頻發生,對中藥的關注和質疑也在增加,相關研究受到重視。文獻量的變化反映出中藥毒性現代研究的快速發展過程。
這一階段發文量快速升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3個方面:一是時代發展提升了中藥安全性的重視,促進更多的醫藥科學家投入該領域研究;二是這一階段中藥不良反應和不良事件及國外對中藥毒性的報道,凸顯出中藥毒性研究的緊迫性;三是我國開始對中醫藥現代研究給予巨大支持,促進了中藥相關研究的發展。
3.2??研究領域涉及范圍較廣
根據中藥毒性現代研究的國際文獻計量分析可以看出,中藥毒性的研究領域涉及范圍越來越廣泛,不僅涉及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領域,還涉及物理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領域,多學科交叉融合現象顯現。同時,主要研究方向不僅有傳統領域的藥理學和化學,部分研究還涉及農業、植物科學、生態環境科學等方向,這對中藥毒性現代研究有重要意義[4]。
3.3??中藥毒性/安全性研究仍需加強
國內迫切的社會需求、國際社會的關注提升了對中藥安全性研究的重視,研究內容越發深入;對中藥安全性的研究同時也是中藥創新的重要內容[5]。雖然近年來對于中藥毒性的重視不斷增強,但仍有藥害事件發生。因此,我們應進一步加強中藥毒性的臨床運用與機體的相關性研究,并結合藥理學、毒理學、化學等研究技術,減少使用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更合理安全地應用中藥。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關注的都是藥物使用的安全性,現代醫學研究中的中藥“毒性”與中藥文獻中記載的“毒”不是同一個概念[6],在進行研究時應注意辯證看待。
4??結語
中藥毒性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可為認識中藥毒性提供重要的信息資源。從21世紀開始,中藥毒性研究發文量持續增加,文獻量變化反映出國內外中藥毒性研究快速發展過程。充分利用這些文獻資料,進行科學合理分析和整理,有助于全面認識中藥毒性本質和安全性的特點,促進中藥在世界范圍的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周立,賈俊.中藥的質量標準與中藥安全性[J].亞太傳統醫藥,?2018,14(10):206-207.
[2]?孔令雷,李莉,杜冠華.中藥急性子毒性的研究進展[J].中藥藥理與臨床,2018,34(5):155-156.
[3]?朱琰,劉靜,朱琦.“毒”和“藥”——中醫的藥物安全觀探討[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8,20(6):990-993.
[4]?李文華,唐迎雪,王鵬.淺議中藥毒性及有毒中藥的合理應用[J].山東中醫雜志,2010,29(4):268-270.
[5]?鄭君.基于文獻的中藥毒性認識變化規律研究[D].濟南:山東中醫藥大學,2010.
[6]?岳麗媛,劉兵.關于中藥“毒”性爭論的科學傳播及其問題[J].科普研究,2018,13(5):21-27,107.
(收稿日期:2019-06-09)
(修回日期:2019-07-18;編輯:季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