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衛星


【編者按】各類文字材料中,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語言結構的文本,可以視作同構性文本。梳理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不難發現,其中的同構性文本類型豐富,語言規則鮮明,存在感極強,散見各個學段。那么如何在教學中用好這些同構性文本,整合并選擇更合適的教學策略,從而提升學生遷移學習的能力,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本刊對此刊發兩篇文章,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發。
所謂“同構性文本”,就是在文本主題、段式結構、表達方式、文體樣式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文本,我們把這些文本按照某一個維度統整在一起組成一個單元,就形成了“同構性文本單元”,也有的稱之為“單元類結構”。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有諸多這樣的文本和單元,將同構性文本組成單元,實施單元同構性文本教學有什么價值意義,又該如何實施呢?本文就這兩個問題結合教學實踐談點拙陋之見。
一、同構性文本單元的教學價值
1. 促進知識的持續連貫建構。
同構性文本單元集中呈現語文要素,形成類結構,改變了以往教學知識離散、割裂的狀態,實現了語文知識的整體性、系統性、連續性建構。教師通過整體性的單元教學,集中目標,整合資源,不僅能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有序的、系統的培養,而且可以形成合力,提高教學效率。
2. 促進學生心智結構的發展。
同構性文本單元實施整體性教學,注重學習策略的歸納、概括以及在新的情境下的遷移運用。學生經歷同化、順應、重組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實現學習知識策略的系統化建構,能形成較為穩定的心理結構。這有益于學生在建構新的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基礎之上,實現心智的不斷發展和完善。
3. 促進學習方式的有效轉變。
同構性文本單元構建不同的課型,在發揮教師主導功能的基礎上,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特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概括、歸納、演繹、推理、判斷、評價和創造等高質量思維的參與,注重在新的情境中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實現知識的深度理解,從而將知識轉化為素養。
二、同構性文本單元的教學策略
1. 元素同構,實現“類”的組合。
所謂“類”是眾多相同事物或相似事物的聚合。何以“類”聚?就是要找到文本之間的相同或者相似的元素,以此建立起相應的聯系。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視角。
一是相同或相似的人文主題。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出塞》《涼州詞》《夏日絕句》三首愛國詩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延安,我把你追尋》三篇文章構成了相同的人文主題“愛國情懷”。二是相同或相似的文章體裁。如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都屬于神話類文本,可以組成同一個單元;本冊教材中還有幾篇小古文,如《精衛填?!贰锻跞植蝗〉琅岳睢返纫部梢越M成一個小古文單元,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小古文的特點,掌握小古文閱讀的策略。三是相同或相似的表現形式。這里的表現形式,包括文章的表達方法、段落結構、語言形式等。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等課文都采用了場面描寫的方法,而《窮人》《橋》等課文都有環境描寫和人物細節描寫。按照這相同或者相似的表達方法,可以進行同構性文本整合教學。四是相同或相似的閱讀能力培養。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等課文,都是培養學生學會抓住關鍵句理解一段話意思的能力;四年級上冊《觀潮》《走月亮》《現代詩二首》《繁星》四篇課文,都是培養學生邊閱讀邊想象畫面的能力。
2. 示范導讀,感知“篇”的策略。
對于整個單元的“類”的規律把握和知識體系的構建,必須建立在對每篇文章個體特征和具體策略的把握基礎之上。在同構性文本單元中,可以將文本分為兩類功能:一類是導讀功能,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進行策略的示范與指導,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閱讀和表達,從而領悟把握閱讀和表達的策略;第二類是總結應用功能,具有實踐性質,引導學生綜合運用學到的策略進行閱讀和表達。學生對于策略的把握不是單純地由教師告知,而是必須在閱讀和表達的過程中學會閱讀和表達。所以,同構性文本單元的教學首先是要引導學生憑借主要文本,通過閱讀探究以把握基本的策略。如教學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橋》《窮人》《在柏林》這一組小說文本時,我們可以把《橋》作為導讀文本,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教學。
(1)默讀,把握故事情節,做到胸懷全局。這個環節著眼于兩個任務:一是厘清小說的故事情節,在把握小說的發生、發展、高潮、結局的基礎上,能概述小說的主要內容;二是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結尾才交代老漢和小伙子的關系,這樣結尾有什么好處”,感知小說情節推進的方式,體會作者構思的巧妙。(2)精讀,抓住人物細節,感受人物形象。引導學生把握人物的細節,即正面描寫的四段話,抓住關鍵詞語揣摩體會,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逐漸呈現明晰。(3)研讀,體會環境描寫,促進深入領悟。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大雨和洪水的句段細細研讀,體會其在推動故事情節、渲染故事氛圍以及表現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這樣的教學,能讓學生初步感知小說的基本特征,掌握閱讀小說的基本方法。
3. 整合比較,建立“知”的體系。
盡管是同構性文本,但也不能忽略文本的獨特個性,所以在教學中要通過整合比較,發現共性的特征和獨特的地方,從而更好地建構單元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性思維。例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這四篇課文都是寫事物的,都是借助一定的事物表達了作者豐富的感情,但是在表達情感的過程中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教學中,可先通過“篇”的閱讀讓學生了解每一篇文章在表達情感上的方法,然后進行整合對比,梳理提煉。
4. 遷移運用,促進“能”的生成。
語文教學要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生成,就需要引導學生將學到的聽、說、讀、寫、思的策略運用到新的語境中,在實實在在的語用實踐中培養聽、說、讀、寫、思的能力。同構性文本單元可以把講讀、自讀、拓展閱讀、寫作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推進單元整體教學,促進學生“能”的生成。這里的遷移運用一般可以分為閱讀遷移和表達遷移。如教學六年級下冊小說單元時,通過閱讀和梳理,學生初步掌握了小說閱讀的基本策略,懂得可以通過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神態,通過小說的情節以及環境描寫感受人物的形象。掌握了這一策略之后,可以開展拓展性的閱讀,讓學生運用這一策略閱讀小說,感受人物形象,學會閱讀。再如教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四篇課文時,學生通過閱讀初步了解了借助具體事物抒發情感的方法后,可以讓學生圍繞“我的心愛之物”想一想:自己的心愛之物是什么,是怎么得到的,這心愛之物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是心愛之物?運用學到的抒情方法把自己的喜愛之情融入字里行間。
“歸類組合—了解感知—整合提煉—遷移運用”是同構性文本的四級教學策略。通過四級教學,學生經歷了比較、綜合、概括等較為復雜的認知心理活動,并通過同化、順應乃至重組,發展成為類化的學習經驗,從而形成系統的、整體的,相對穩定的心理結構,從而促進了能力素養的生長和心智的發展完善。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唐市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