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麗姬
小古文,指的是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富有情趣、適合兒童閱讀的淺易文言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相較以往版本,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小古文”的編排大幅提前,在三年級上冊就開始編排了。如何領會編者意圖,引導學生學習小古文?如何讓學生品味其語言之精妙、意蘊之豐富,從而愛上小古文?本文以統編版三年級上冊《司馬光》為例,談談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古文教學策略。
一、聚焦停頓,由讀而背,感知小古文節奏美
小古文雖不像古詩詞那樣平仄對仗,韻腳整齊,極富音律感,但也講究停頓,讀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美。《司馬光》作為小學階段第一篇小古文,更應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反復誦讀,讀準字音,讀好停頓,熟讀成誦,感受小古文的節奏美,從而親近小古文。
1. 以教為主,讀好停頓。由于初學小古文,所以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課伊始,教師首先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小古文,并范讀課文。教師首次范讀時,速度要慢,在讀準字音的同時,尤其要強調停頓處,以便學生對朗讀小古文要注意停頓有個初步感知。接著,教師給出全文停頓標識,并進行教讀。教師除了給出停頓標識外,還要告訴學生停頓的層次與方法:句號處的停頓要長一些,逗號處的停頓可以短一些,詞與詞之間的停頓可以再短一些。教讀時,起初教師可以讀得慢一點兒,便于學生跟讀;等熟練一些后,教師可以用自然的語速范讀,讓學生用自然的語速跟讀;待學生跟讀較為熟練后,嘗試讓學生自己朗讀。由于是初次學習朗讀小古文,如果過分強調詞間停頓,學生很容易讀破句。因此,讀好標點的停頓才是基本要求,而對于詞間停頓則可視學生情況指導,學生只要能根據句子表達的意思進行正確的停頓,讀出“聲斷氣連”的感覺即可。
2. 熟讀成誦,讀出趣味。當學生對小古文的“聲斷氣連”有了初步感覺,能夠自由讀出停頓后,可趁熱打鐵,讓他們展示讀。先同桌互讀,相互糾正;再小組交流,逐一過關;然后全班展示,點評提升。通過層層展示,學生既能分享初學小古文的愉悅體驗,又能充分暴露朗讀小古文時存在的問題。其間,教師可再次范讀,重點針對“足跌沒水中”“光持石擊甕破之”等句子進行示范引領,以此突破難點。師生配合讀,也是激發學生朗讀興趣、提升朗讀能力的有效方法。可教師先讀第一句,學生讀第二句,然后交換順序讀;也可教師引讀,學生接著讀;等等。運用多種方法,讓學生通過變換順序、變換形式練習讀,在層層遞進的朗讀中,學生不僅讀得有情有趣,而且不斷加深熟練程度,從讀準字音、讀好停頓,再到讀出小古文的節奏感與意蘊感,最終水到渠成走向“熟讀成誦”。
二、借助注釋,講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司馬光》一文在簡約的語言文字之下,隱藏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隱藏了一個鎮定勇敢的智慧少年。教學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借助注釋、插圖等,理解小古文大意,并在此基礎上,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講故事,從而感受司馬光的智慧和勇敢。
1. 借助注釋,疏通文義。小古文與現代文不同,一些詞語理解對學生而言有一定困難。借助注釋是學生理解小古文中詞語的十分有效的方法,也是學習小古文的一把金鑰匙。初涉小古文,更要讓這一方法落地。教學時,可分三步走。第一步:以第一句中的“庭”字為例,教出方法。先指名學生讀“群兒戲于庭”,而后讓他說出“庭”的意思“庭院”。在學生答后追問:“你是怎么知道的?”由此引出借助注釋方法。第二步:同桌合作,運用方法,理解難字。運用借助注釋方法,同桌合作學習,逐一理解“甕”“皆”“光”“迸”等字。第三步:小組學習,串聯詞句,理解文意。在小組合作學習后,展開匯報:一人讀小古文,一人說其中重點字的意思,一人解說全句的意思,另一人評價、補充。有了教、學、用的過程,不僅實現了借助注釋方法的自然落地,而且有效理解了故事內容。
2. 講演故事,感受形象。“理解課文的意思,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質”是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旨在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走向深入。《司馬光》雖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鮮明。當學生對故事內容有了大致了解后,可讓他們講、演故事。先練習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這是基本的教學要求。評價時要重點關注學生是否按照順序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講清楚,是否把“庭”“足”“皆”這些文言詞語轉化成現代漢語來講述。再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講好故事。文中插圖——甕破水迸兒得活的情景,是很好的想象點。教學時,著重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中司馬光和落水小兒的表情,試著揣摩他們的內心,想象他們說的話,并把這些想象融入到故事的講述中。最后嘗試讓學生分角色演一演。在學生興致盎然、生動活潑的表演中,教師可相機對不同角色進行采訪。對“光”可問:伙伴們都跑了,你為什么沒跑?你為什么用“持石擊甕”的辦法救人?對“眾”可問:你們為什么都“棄去”?表演結束后,采訪觀眾:你覺得司馬光是一個怎樣的人?此時,學生情感涌動,思維活躍,對司馬光這一人物形象的感受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互文閱讀,對比語言,感悟小古文特點
《司馬光》這則小古文,短短30個字就塑造出一個智慧少年形象。當學生有了誦讀中的直觀感受,有了理解上的內涵挖掘,還需更進一步,讓他們在補充閱讀中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在互文閱讀中品味小古文語言表達的精妙,從中對小古文的特點有初步感悟。
1. 補充閱讀,深化人物形象。適當的資料補充,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走近故事中的人物,領悟人物品質。在學生了解了司馬光砸甕救人故事,初步感受了司馬光機智、勇敢的形象后,可適時補充另一則小古文《司馬光山中斬殺蟒蛇》。先讓學生自由讀,再讓他們說說對司馬光又有什么新的認識。在誦讀理解中,在對比感受中,一個遇事不慌、沉著應對、機智果敢的英勇少年便展現在學生面前,司馬光的人物形象也變得更加豐滿了。
2. 互文閱讀,感悟小古文特點。小古文,言簡義豐,內涵豐富。對于小古文這一特點,可通過互文閱讀加以體會。教學時,可先出示《司馬光》的古文版和現代文版,再讓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最后讓他們說說更喜歡哪一個版本的故事,并說明理由。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梳理小古文的特點:小古文讀起來瑯瑯上口;小古文有的字用法跟現代文是相同的,有的字用法是不同的;小古文有的一個字就能表示很多意思,而現代文常常要用一個或者幾個句子來表達一個意思;小古文短短幾句,就講了一個故事;等等。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小古文的簡潔之美、雋永之美,此時還可推薦閱讀《宋史·司馬光傳》,讓學生綜合運用本課學到的小古文閱讀策略,由此開啟美麗的小古文閱讀之旅。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第三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