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妃漢
【摘要】? 教育本就是面向生命,為了生命的發展。因此,生命教育應貫穿在教育的始終。在重大疫情之下,應踐行生命教育,直面“生命”話題,讓廣大青少年學生借此機會思考生命存在之意義和價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對生命保持敬畏感;培養自身的“生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在生命體驗中豐富生命情感,提升生命境界,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 生命教育 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 生命價值
【中圖分類號】? G632.4?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010-02
教育與生命之間是一種彼此依賴的關系。教育本就面向生命,為了生命的發展而存在,而教育也因生命的存在而更具價值和意義。2020年初,中國人民經歷了一場與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殊死的斗爭。這段維護生命的斗爭必將成為每一位學生畢生難忘的經歷。“生活即教育”,此次疫情防控恰好喚醒我們對教育本質的思考,為我們提供了生命教育最好的教材。在重大疫情之下,踐行生命教育,能夠讓學生直面“生命”話題,認識生命之寶貴,產生對生命的敬畏感,幫助學生思考生命存在的價值,提升個體的生命境界,進而促進其身心和諧、知情意均衡發展。
一、引導學生對生命保持敬畏感
生命是神圣而偉大的,人類是自然之子,在大自然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深感自身的渺小;同時我們又感嘆人類改造自然,創造美好世界的偉大力量,對奇妙的生命保持敬畏之心,對一切有生之物保持謙卑和崇敬之意。
(一)熱愛生命的前提是對生命的敬畏感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人類對自我的認知不斷深化,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斷增強,發展了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戰勝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前所未有經濟與社會成就,創造了奇妙的互聯網世界,把許許多多的幻想變成了現實。這一切都不是神靈的恩賜,而是生命的偉大力量。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學生熱愛生命,而熱愛生命的前提是對生命的敬畏感。所謂的生命的敬畏感是一種對生命尊敬、崇拜又有畏懼成分的情感。敬畏感可以使人產生一種約束和規范自身行為的神圣力量。我們要幫助學生尊重、愛惜、敬畏人類的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神圣和可貴,從而對自我和他人生命保持崇高的敬畏之心。
(二)尊重愛護一切生命
生命教育作為教育最本質的追求,應該引導學生理解“大生命”觀的內涵,積極培養學生對一切生命持以謙卑敬意的“敏感力”,以大愛的境界關懷一切生命。認識生命的可貴與脆弱,方能正視生命之價值。此次疫情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個人是多么無助與無奈,人與人之間的團結才有力量,危機時刻,湖北同胞滯留廣東徐聞,當地政府妥善安置,志愿者們對無助的人伸出援手,愛護自己的同時也愛惜他人,體現的正是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傷痛之后,我們還應該認識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意識到自然界其他物種的生命存在和發展規律對人類發展的價值和意義,要引導學生對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在珍愛人類生命的同時,不隨意踐踏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正如阿莫納什維利所言:“豐富、發展兒童的靈魂,使他們具有理想、信念,養成熱愛人們、大自然和生活的習慣。”因為生命之間是存在聯系的,人類依賴自然生存,與大自然中的其他生物息息相關。法國哲學家阿爾貝特·史懷哲也曾說過“我們與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關。人不再能僅僅只為自己活著。我們意識到,任何生命都有價值,我們和它不可分割”。對一切生命負責就是對自己負責,如果沒有意識到所有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人類對自己的生命尊重也是沒有保障的。
二、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
生命教育要教學生學會生存,使他們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能夠走向社會,適應社會,不至于在危機和緊急情況下無助無能,在社會環境中缺乏安身立命的生存技能和意志。
(一)選擇正確的生存之道
在戰“疫”這本教科書中,我們看到有人逆險而行,以身許國,亦有人自私貪婪,尸位素餐;有人舍生取義,力挽狂瀾,亦有人見利忘義,推波助瀾。所謂的“生存”之道就是要引導學生看清種種生存狀態的選擇,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讓他們學會正確選擇并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生存”是萬物之本能,但是人類除了生存本能,還可以智慧地創造自身的生存條件,調整生存狀態。疫情之下,要引導學生協調好生命與生活的關系。我們追求幸福、快樂的生活感覺,但決不能以損害生命健康和生命追求為代價。有人說,快樂是產生于肉體愉悅基礎之上的一種感官感受,幸福才是心靈深處的理性感受。快樂和幸福是每個人的人生追求,追求快樂的感受無可厚非。但我們要告誡學生:不要因一時的快樂而沉溺于網絡,貪圖享樂,放縱自我。要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生存”狀態,在家靜學一定要屏除環境干擾和外界誘惑,嚴于律己,堅守自律又健康的生活方式,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在奮斗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從感性的快樂走向理性的幸福才是“正道”。
(二)提高學生的“生存”技能
在疫情的影響下,民眾的“生存”遭受挑戰,每個人的生存狀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和“窒息感”。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人類憑借自己的知識去戰勝危險,用自己的勇敢和專業去化解災難,政治引領、科技賦能、依法防控、專業支援……人類的“生存”技能各顯神通。動物只靠本能生存,而人靠本能和智慧生存,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人與環境相適應的歷史。正是因為人類一直在挑戰“生存”,智慧“生存”,才能很好地適應環境,創造更安全舒適的生活條件。
在危機面前,除了適應環境,還要提高“生存”技能,才能更好地應對生存危機,保護自己。范梅南曾說“孩子的成長就是學會生存”。教育者除了要幫助學生學會判斷和選擇正確的生存之道,還有督促學生不懈學習,習得過硬的專業知識,提高“生存”技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擺脫生存困境的能力,可以從容應對生存危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本領去適應社會,創造美好生活,活出幸福人生。生命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和專業本領,成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凝聚新生力量。
三、激勵學生提升生命境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我們的肉體生命存在的時間有限,但是“精神生命”為個體提供了精神成長的空間,使個體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性,不斷實現對自我的超越,提高生命層次和質量,從而獲得生命的延長。
(一)引導學生認識“生死”智慧
中國人歷來都是含蓄而內斂的,對于“死亡”更是如此,“死”是一個非常忌諱的話題。但是,世事無常,生命是脆弱而有限的,我們終究面臨死亡。疫情大爆發時期,廣大群眾居家隔離,每天報道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讓每個人都真切感受到,原來死亡離我們這么近。對于廣大青少年而言,更是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到死亡的氣息。既然“生死”問題無法逃避,唯有坦然面對,正確認識“生死”問題,才能對生命多一份珍視,多一份敬畏,更加明確生命存在的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死亡”的智慧不盡相同。儒家“貴生慎死”“以生觀死”,認為死亡是認識“蓋棺論定”的終點評判。因此儒家學者理想的人生過程是“修齊治平”,主張用“仁”“道”來超越死亡。其生死態度則是尊重自然規律,“樂天知命”,不茍活。道家“重生樂死”“以死觀生”,認為死亡是自然之必然性,理應坦然面對。其處世之方是“自然無為”“知足為實”,生死態度則是“生死具善”“安之若命”,且認為人生在世應活得自由,不為名利所縛。佛學則消極看待生和死,具有強烈的出世主義色彩。認為“生本是苦的歷程,死是生的終點。人們可以通過此生的努力和心的頓悟來實現生死的超越”。在傳統的“生死”智慧中,我們認識到在無法把握的自然生命面前,不應執著于生死,唯有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坦然面對生死。真正認識何謂“生死”,才會更加珍惜生命,從而激發生命的熱情,擁有提升生命質量的強勁動力。
(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顧明遠教授認為,“人的價值總是體現在與他人、他事的關系中。在人類社會中孤立的自我價值是不存在的”。每個人都處于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中,在社會中存在、發展,個體的生命不僅屬于自己,還屬于家人和社會。生命教育要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社會的聯系,使學生把自我奮斗與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推己及人,自覺體會他人的感受,培養關懷社會,幫助他人的社會責任感。疫情爆發后,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解放軍等自覺承擔起屬于自己的職責與社會責任,用行動闡釋“舍小家,顧大家”,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使命擔當。作為青少年學生,不能奔赴一線為戰“疫”出力,但可在大后方為戰“疫”助力。比如,不外出、不聚會、不信謠、不傳謠等,在危機面前,不添亂也是對祖國、對社會負責的表現。
每個人的生命里都會承擔各種各樣的角色,也在不斷適應著各種角色,逐漸由“個人”變成“社會人”。“社會即學校”,年輕一代在疫情之下見證了許多感人事跡,心有所感,我們應借此機會引導學生領悟何為擔當,何為責任,并鼓勵青少年學生堅持學習,夯實知識基礎,提升素質,才能在社會需要的時候承擔責任,貢獻自身的力量。
(三)指引學生提高生命質量
不同的生命價值觀就有不同的生命態度。馮建軍認
為“個體的生命存在實際上有三重生命:肉體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儒家文化把人的生命分為“現實生命”和“道德生命”。“現實生命”就是肉體生命,我們的肉體生命會被歲月帶走,但“道德生命”不會,因為道德是高尚不朽的,道德充塞的生命是無限高尚的。疫情之下,涌現許多逆險而行的時代英雄,他們的生命價值在為社會做貢獻中得到充盈和提升。“每個孩子都是獨特而鮮活的生命體”。教育者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生命價值,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在奮斗中自覺拓展生命的內涵。生命教育的真諦就在于育“人”,培育身心和諧、德才兼備的一代新人。不僅要教授學生生存的知識和技能,還有讓學生豐富生命情感,構建自己的價值體系,明白人生應該追求什么,舍棄什么,如何充盈“道德生命”,實現生命價值的超越發展。
結語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教育理念。新冠肺炎來襲,廣大學生的親身經歷就是最鮮活的教材,疫情危機亦是教育良機,戰“疫”之下,生命教育有其重要使命。借此機會踐行生命教育,對學生的生命境界和追求進行引導,有利于將學生被放逐的心靈引回到人的本真存在上來,激發學生去開發生命的無限可能,促進生命自由且創造性、富有個性地發展,提升生命質量,形成健全人格。在危機時刻,生命教育更應凸顯出其育人價值和社會服務價值。
[ 參? 考? 文? 獻 ]
[1]山.A.阿莫納什維利著,朱佩榮譯.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9.
[2]陳澤環,朱林.天才博士與非洲叢林——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阿爾貝特·史懷澤傳[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156.
[3](加拿大)馬格斯·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M].李樹英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6.
[4]梁玉敏.論儒道釋生命觀及其現代價值[J].求索,2013(09):108-110.
[5]顧明遠.再論教育本質和教育價值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J].教育研究,2018,39(05):4-8.
[6]馮建軍.生命教育論綱[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05):5-12.
[7]尤吾兵.從“道德生命”論到“關系生命”論——生命論中“超越性”意蘊的應然轉向[J].中州學刊,2013(02):90-94.
[8]王云峰,馮維.對生命教育內涵的詮釋[J].教學與管理,2006(0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