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汝珍
【摘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人才培養指明了方向,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但在現實的教育教學中,總會遇見一些思想品德有偏差的“德困生”,這給我們教師的工作乃至學校管理帶來一定的困擾,也不利于學生自身的終身發展。所以,我們要加強與創新新時期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此為學生的終身發展領航。
【關鍵詞】? 高中生 德困生 思想道德 教育 創新 領航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089-01
高中生的思想觀念新穎,性格鮮明且思想開放,對事物有著自己的評判標準,這些存在著積極的一面??赏瑫r也出現一些思想波動較大,缺乏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的“德困生”。因此,加強創新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經刻不容緩,以此為學生的終身發展領航。
一、新時代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智能、輕視修身
智能本位是當今社會的內在要求,是今后社會發展的方向,很多高中生把學知識、長能力、上大學、找工作當成了上高中的主要目的,而把學做人育美德放在次要的地位,對修身育德的要求并不高,所以會出現言談舉止不文明等行為。
(二)重視功利、輕視德行
在現行社會大潮的沖擊下,有些高中生重視功利,輕視德行。他們會竭盡全力地去爭取對自己有利的事,可并不考慮手段是否卑劣,甚至會從事欺騙、偷盜等違法犯罪的行為。
(三)重視享受、輕視奮斗
在享受主義觀念的影響下,有些學生對享受樂此不疲,不愿實干苦干,無視家庭的經濟承擔能力,不惜荒廢學業而想去享樂,只沉迷于眼前的享樂而失去了對理想與情操的追求。
(四)重視升學率、輕視全面發展
學校教育在現行的素質教育中,仍然存在學校單純追求升學率,從而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的培養的現象,從而會導致學生逆反心理嚴重,使得學校德育和學生實情出現脫節,從而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影響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問題的因素
(一)家庭的因素
很多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管教,情感缺失,在學校的表現就相對較差,甚至有些家長給子女配備手機以求聯系方便,結果手機卻導致了孩子出現行為偏差。
(二)社會的因素
各種社會大眾傳媒在進行宣傳時,沒有全面考慮到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一些傳遞負能量的圖片、信息、文章等影響了部分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三)學校的因素
學校在教育過程中也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給予成績優異的學生很多的表彰,可對道德模范的表彰則較少,榜樣的力量不夠。還有,科任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抓教學質量為主,忽略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為此也讓部分學生轉變成了“德困生”。
(四)學生自身的因素
高中生由于社會閱歷尚淺,知識面不廣,認知水平不高,應變能力不強,所以,難以抵制的不良的誘惑。
針對上述現象與影響因素,假如我們班主任不能很好地去分析與著手去解決問題,不僅無法改變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現狀,甚至會加重他們的逆反心理。
三、創新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教育成為中國現今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是我們時代的使命,應把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同時,德育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能夠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和創造性的工作,所以,德育教育在對社會和個人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四、創新高中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措施
在我國不斷深化改革的今天,高中德育工作面臨嚴峻的新挑戰。為此,我們要從創新的角度,深度審視德育,堅持走德育改革創新之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領航。
(一)高校選拔以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為依據
針對中國現行社會發展的需求,高中教育應當關注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培養,高校教育更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探討合作探究式教學,讓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探究的引導者,把課堂還回給學生,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從而實施高效課堂。
(二)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建立科學評價學校辦學的體系
素質教育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上級部門對學校的辦學水平的考核也應建立科學評價辦學的體系,以學生的終生發展為教育目標,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領航。
(三)創新理念,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
在新時代的教育中,學校、家庭、社會應該認識、追求、創造真善美,形成和諧、文明的大環境,促使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協調統一,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既強健學生體魄,又文明學生精神。
(四)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處于青春發育的階段,作為一名班主任,要充當好管理者的角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增強自身自制力、抗挫折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以更好地適應競爭激烈的未來社會。
(五)重視個性發展教育
要想高中保持在健康的心理特征,要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以及及時發現與修正出現的各種異常傾向。所以,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健康的思想道德觀念。
(六)重視校本課程的開設,發揮育人功效
高中學校教育應重視本校校本課程的開設,在課堂中引進活動,因地制宜地挖掘本土文化資源,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在體驗中成長,以此激發學生的責任感與參與度,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領航,成就幸福人生。
(七)利用校園網絡資源,拓展德育新天地
在信息化的大趨勢下,我們教師應該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教育和引導,而不是強制禁止網絡,為學生揭開網絡的“神秘面紗”,了解更加廣闊的領域和空間,使網絡這種德育資源得到合理有利的利用,增強學生的道德意志力與心理耐挫力,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領航。
[ 參? 考? 文? 獻 ]
[1]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漓江出版社,2008.1.
[2]黃景玉,等.《教師職業道德經典案例分析》.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
[3]柴官會.《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探究》.亞太教育,2016, 0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