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虹
【摘要】? 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法治意識、科學精神、公共參與素養是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的價值追求,如何在短暫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踐行科學素養的提高,成為思政課老師的時代要求。筆者從科學精神的精髓、科學精神素養的價值、以及開展系統教學活動落實學生科學精神素養養成的實踐來探討提升初中學生科學精神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科學精神 道德與法治
【中圖分類號】? G633.2?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127-02
習近平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培養怎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成為思想政治課老師關注的問題。關注學生“科學精神”素養的培養,對于實現初高中學科教育的有效銜接,促進學生融入、適應社會的思維和能力,實現個人終身發展的剛性需要。
一、科學精神之精髓
科學精神一直是中西方哲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中西方學著對它有不同的看法。從古希臘開始,西方“純粹性理性”強調發揮人的能動性去體驗、求新、發展的開拓精神,是實踐理性的精髓所在,但忽略了客觀事物。分析精神,它指引人們通過沉思、創新去認識、改造世界,但它忽略個體價值的關注和關懷。實證精神強調廣泛收集資料,把實證的經驗作為衡量知識的標準,但卻忽視了創造,忽略了人的價值。綜合以往中西方觀點的精髓,科學精神作為當代中國初中生的核心素養之一,筆者認為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科學精神可表現為:一是學生能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基本原理和觀點,并能運用系統知識和原理探索問題;二是具備尊重事實和證據的態度和實證意識,并通過獨立思考、批判繼承、邏輯推理、開拓創新形成理性思維和方法,具備透過事物表象認識本質的能力;三是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崇尚真知,規范行為,指導實踐。
二、科學精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之價值
(一)實現初中與高中教育的有效銜接,全面提高學生核心素養
事物是彼此聯系而相互作用取得發展的。從內容上看,初中道德與法治是將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國情的有機組合,重點處理好成長中的我、我與他人和集體、我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初中階段的內容對高中階段思政課知識起鋪墊的作用。初中道德與法治老師在教學中要滲透學法指導,指引學生搜集、處理、運用信息的方法,協助學生學會分析數據、整理素材,讓學會在問題探討中找到生活技能的習得、情感的歸宿、道德的升華、價值的取向。
(二)滿足學生融入社會、適應社會的需求,助力個人健康持續發展
近來,香港激進暴力分子以“反修例”為幌子進行非法集結、襲警、縱火、玷污國旗國徽、阻塞擾亂交通秩序等行為已沖破的“一國兩制”的底線,已沖出法律的底線,與法治社會背道而馳。青少年甚至是在校學生卻成為“港獨”暴力示威者的主要組成人員,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年輕人一意孤行,迷途不返?青少年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和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黃金時期,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追求“獨立”,通過相關的學習,他們已把握相當的學科知識,當這些與缺乏一定的社會經驗、心智不成熟、沖動、情緒化等發生矛盾時,他們容易被人洗腦式“純化”。
三、滲透科學精神之實踐
唯物辯證法指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外部條件,外因對內因起著加速或延緩的效果。有效教學途徑和實踐能促進學生自身科學精神的養成。
(一)用心整合資源,課程主題化
在教學中,我們可從具有典型意義的素材、案例、問題中選取主題,重組教材資源,運用主題形式呈現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研習、思索、探究,懸念深進,提高學生對問題層層解決的關注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
八年級下冊第八課《維護公平正義》有“公平正義的價值”和“公平正義的守護”兩框題內容,可從“公平”這一主題重組教材資源,并以“深圳高考移民事件”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增強課堂凝聚力。2019年5月,深圳高考二模考試中,發現深圳市某學校出現多名異常的高分學生。據調查,這多名原河北某中學就讀的學生通過不正當手段,把學籍或戶籍轉到深圳,侵占廣東籍學生上好大學的機會。
環節一,設計思考問題如下:(1)深圳高考移民事件,為何會引發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2)什么是公平,包括哪些內容?該教學環節的作用是引出主題,學生自主探索基本感念的內涵。
環節二,就關于對深圳市某學校“高考移民”調查處理進展情況的通報,思考:維護教育公平有何重要意義?該環節設計意圖是從教育公平為切入口挖掘公平對個人、社會的價值,舉一反三,領悟國家、社會推進公平的努力,感恩生活。
環節三,就網民對高考移民事件的點評并且閱讀《刑法修正案(九)》法律文本,思考:請你與參與其中,談談你對如何維護考試公平的看法?誰有責任維護公平正義?通過哪些途徑維護公平正義?該環節的設計意圖是通過思維碰撞,明白維護公平離不開公民和國家社會的共同努力,懂得道德、制度、法律是社會必不可少的行為規則,指導實踐。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而校園主題活動是課堂的補充和延伸,學以致用,進入問題的深度理解,拓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圍繞“公平正義”主題,筆者組織學生開展未成年學生販毒“情境劇”和“模擬法庭”兩個法治專題活動。情境劇的主要故事情節為學生郭某需找快錢滿足上網絡玩游戲的需求,堂兄游說他一起販賣K粉,并謊稱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不用承擔法律責任,最終兩人在顧客交易的過程中被抓捕。模擬法庭針對郭某等人犯罪案件進行審理,通過介紹案件情況、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的答辯意見、出示法庭調查證據、法庭辯論等受理流程,真實的再現了一個法庭的現場。
(二)精心創設情境,素材生活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教師簡單的傳遞,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有意義的建構方式而獲得的。因此,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情境、問題、同伴協作、對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實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建構。
情境有多種呈現方式,具體表現為對話交流、一案到底的故事情節、生活片段、歌曲、視頻鏡頭、新聞播報等。情境內容、情境形式的要根據不同年齡學生的思維特點、知識原理、課堂合理結構、時間科學安排等決定,體現“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的原則。如七年級上冊第七課《家的意味》一課中,從中華傳統文化的中國人的“年”,把除夕夜、大年初一等習俗作為情境切入,設疑思考:春運大軍背后,他們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是家?家給了我們什么?接著,讓學生跟讀文化經典《弟子規》和家喻戶曉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引出“孝為先”,引導學生分析總結盡孝的實踐做法。又如八年級上冊第八課《國家好,大家才會好》一課時,筆者把《戰狼2》吳京舉起中國國旗走出交戰區的精華電影片段作為情境導入,這一課的教學便順理成章,為學生創設思考和分析的空間情境下,促進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價值觀。
(三)細心設計過程,思維訓練課型化
理性思維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精神在方法、能力、技巧層面上的表現,具有可測評性。學生的理性思維與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它需要在系統訓練和學習中培養起來。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創設學生思考空間,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產生,養成分析能力、演繹能力、歸納能力,培養個人學習和認識社會、世界的持續性能力。
課堂教學分為新授課和復習課兩大課型。目標、問題、情境為新授課的三大元素,它們始終貫穿著新授課的整個過程。目標、情境、知識框架、練習拓展則為復習課必不可少的四環節。如以七年級下冊《做守法的公民》復習課為例,首先,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1、通過梳理知識,建立知識網絡;2、落實基礎知識,區別混淆點,提高辨別能力;3、自我分析問答題的答題情況,自我糾正知識錯漏點,掌握表格說明題的解題方法和技能。其次,引用“明星范冰冰偷稅事件”創設情境,事例走進生活,激發學生思考,達到知與行相統一,學以致用,形成初步法治意識、科學精神。接著,指引學生找章節核心知識與原理的關鍵字并編寫思維導圖,并且利用表格對比“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刑事違法行為”在違反法律、承擔責任、危害程度的區別。最后,進行練習拓展環節。筆者呈現好、中、差三個層次學生答案,并進行“同伴點評--錯因分析--糾正完善”的步驟,協助學生找準自身學習需求的切入點,自我歸納思考的方法與技能。
追求真理,善于思考,獨立思考,嚴格按規律辦事,是課程改革中科學精神的實質。培養科學精神是學生持續生存和發展、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內在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老師必須做個有心人,指引學生勤思考、敢創新、善總結、收實效,幫助學生提高學科素養,落實立德樹人的使命。
[ 參? 考? 文? 獻 ]
[1]吉錦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路徑——以“實現人生的價值”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3):42-43.
[2]侯燕.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策略初探[J].教育科學論壇,2019(8):30-32.
[3]周智宇.有形、有神、有根、有魂—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2018(12):22-25.
[4]教育部.《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