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青偉 邵學軍
【關鍵詞】 反流性食管炎;抑肝扶脾湯;療效觀察
反流性食管炎(RE)是消化科常見病,病情反復發作且遷延難愈,可發展為Barrett食管,甚至引發食管腺癌。臨床普遍采用質子泵抑制劑聯合促胃腸動力類藥物治療,但仍無穩定療效。本病屬中醫“吞酸、嘈雜”等范疇。本研究根據RE病機變化特點,采用明代醫家龔廷賢的抑肝扶脾湯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60例研究對象均為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消化科門診接收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試驗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31~65歲,平均(48.6±6.7)歲;病程3~12月,平均(5.4±5.3)月。對照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28~65歲,平均(50.5±6.7)歲;病程3~11月,平均(6.4±5.3)月。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相關標準
1.2.1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RE診斷及治療指南(2003年)》,具有燒心、反酸等典型癥狀;行胃鏡檢查并按照洛杉磯分級標準診斷并分級(正常、A、B、C、D級);PPIs診斷性治療試驗陽性;24 h食管pH監測提示存在異常。中醫診斷標準:參照《GERD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0年)》擬定RE中醫證型的肝胃郁熱證。主癥:反酸,胸骨后燒灼樣疼痛,嘈雜感,胸脅兩肋脹滿感;次癥:易怒,口苦,口干,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1.2.2納入標準
符合RE中醫及西醫診斷標準;18~65歲;1周內未用過中西藥;同意接受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患有嚴重的心腦血管、代謝性等基礎疾病;有消化道出血、潰瘍或腫瘤;治療期間計劃懷孕、孕婦或哺乳期婦女;對治療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服用西藥雷貝拉唑鈉腸溶片10 mg,2次/d,早晚餐前半小時服用。
1.3.1試驗組
加用抑肝扶脾湯,方藥組成:柴胡12 g,龍膽草9 g,炒青皮9 g,黨參15 g,炒白術15 g,茯苓12 g,陳皮10 g,炒白芥子9 g,山楂12 g,炒神曲12 g,炒黃連3 g,胡黃連6 g,甘草6 g。每日1劑,早晚分2次服用。
1.3.2對照組
加予枸櫞酸莫沙必利片5 mg,3次/d,餐前半小時服用。兩組均連續用藥8周。
1.4? 觀察指標
1.4.1中醫證候判定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療效評價標準,主癥按輕重程度分別記為0分、2分、4分、6分,次癥及舌脈分別記為0分、1分、2分、3分,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
1.4.2 胃鏡下療效判定標準
試驗結束后即復查電子胃鏡,按洛杉磯分級標準將RE內鏡下表現按輕重程度分別記為0~4分。
1.5? 統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校正檢驗、Fisher精確檢驗,等級資料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采用SPSS19.0軟件處理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中醫證候療效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23,P<0.05。見表1。
2.2? 兩組胃鏡下療效比較
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2.44,P<0.05。見表2。
3? 討論
RE病因較多,或肝氣橫逆犯胃,或熱邪壅胃,或中焦虛弱,或寒邪傷脾,而至脾胃中氣虛弱,運化失司,脾氣不升,胃失和降。《素問·至真要大論》:“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諸逆上沖,皆屬于火。”《壽世保元·吞酸》:“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本病證型以與肝臟相關的證型居多,基本病機多為肝郁化火,脾氣虛弱,胃氣失和相關,故本病可以抑肝扶脾法為基本治法[1]。
臨證以抑肝扶脾法治療RE的醫者較多,分別以柴芍六君子湯合左金丸及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湯加減治療,均取得滿意療效[2~3]。丁佳璐等[4]認為各類證型RE核心病機是胃失和降,治療均應以通降法為基本治法。
筆者參閱各家之見,結合病機特點,遵循“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原則,采用《壽世保元》中的抑制肝扶脾湯為基礎治療RE,方中龍膽草、柴胡、黃連、胡黃連、青皮、白芥子疏肝瀉熱,以抑肝木之亢;方中四君子湯益氣健脾,以健脾土之虛;此外,陳皮,山楂,神曲消食和胃。諸藥合用,共奏疏肝泄熱、健脾和胃之功。
臨床驗證表明,抑肝扶脾湯能有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
參考文獻:
[1]占新輝,王微.反流性食管炎中醫證型分布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吉林中醫藥,2015.35(1):16-19.
[2]葉慶蓮,蒙木榮,臧知明.扶脾抑肝法治療慢性反流性食管炎32例[J].四川中醫,2004(1):35-36.
[3]陳卡玲等.抑木扶土法治療反流性食管炎39例療效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1,46(4):254-255.
[4]丁佳璐,王邦才.王邦才運用通降法治療胃食管反流病經驗淺析[J].浙江中醫雜志,2018,5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