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花 張秀濃 陳嘉萍
【摘要】目的:探討人工肛袋補丁方法在ICU大便失禁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ICU大便失禁患者6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兩組患者均采取了外貼人工肛袋。對照組給予傳統人工肛袋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給予IV3000(透明敷料)+人工肛袋聯合護理干預。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人工肛袋使用時間、肛周皮膚轉歸情況及發生肛袋側漏情況。結果:觀察組人工肛袋使用時間長于對照組,肛袋側漏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肛周皮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采用人工肛袋補丁方法,能有效地延長肛袋的使用時間,防止反復撕貼肛袋引起肛周破損,或加重原有的破損,有效預防肛周皮膚并發癥的發生,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和護理質量。
【關鍵詞】人工肛袋;補丁方法;ICU;失禁性皮炎(IV3000(透明敷料)+人工肛袋)
大便失禁是指肛管括約肌失去對糞便及氣體排出的控制能力,大便通常呈稀爛或呈稀水樣便,每日排便頻繁,嚴重者可達數十幾次。肛周皮膚在糞便的刺激和清潔大便時反復擦拭的機械刺激下,易出現皮膚擦傷、紅腫、潰爛出血,導致肛周皮炎發生。有文獻[1]指出,人工肛袋的應用有助于大便失禁患者肛周皮膚的愈合。但是由于患者煩躁頻繁移動軀體、一次性解大量水樣便、肛袋大便未及時處理等原因,往往引起外貼的人工肛袋發生外滲、側漏脫落等情況,從而導致需反復撕脫肛袋,重新貼肛袋引流大便。反復撕貼肛袋易使患者原有肛周皮膚潰爛加重,增加患者痛苦,同時也增加了護理工作量[2]。本研究通過采用人工肛袋補丁方法,加強肛袋的黏貼效果,以期延長肛袋使用時間,減少患者肛周皮炎發生,提高臨床護理質量。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入住我院ICU并出現大便失禁患者6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4例。對照組男16例,女18例;平均年齡(64.03±17.05)歲;肺部感染10例,消化道出血5例,顱內感染4例,腹主動脈瘤術后6例,乳腺惡性腫瘤術后2例,膽囊結石術后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1例,腹腔感染2例,創傷性休克1例。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齡(67.71±14.88)歲;肺部感染12例,消化道出血5例,顱內感染2例,腹主動脈瘤術后5例,乳腺惡性腫瘤術后4例,膽囊結石術后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2例,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1例,腹腔感染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報備醫院醫學倫理審查委員會,并征得患者和家屬的知情同意,符合倫理學要求。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 采用常規外貼人工肛袋護理干預:(1)用物準備:人工肛袋、皮尺、剪刀、備皮刀、干濕紙巾、三M干洗潔膚液。(2)患者準備:幫助患者取側臥位,用濕紙擦洗肛周會陰部皮膚;剔除肛周、會陰部毛發,避免皮膚損傷,再次清洗,用三M干洗潔膚液徹底清潔肛周和會陰部皮膚并用干紙巾吸干;測量肛門及肛周黏膜皺襞大小。(3)人工肛袋準備:根據測量肛門的大小,直徑放寬0.5~1 cm,將人工肛袋中央孔徑進行修剪,肛袋底板予每相隔2 cm剪開。(4)黏貼肛袋:往裁剪好的肛袋袋內吹入少量空氣使其張開;把肛袋輕輕縱向對折,黏貼時,肛袋縱向置于患者大腿間,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將對折的肛袋捏住,將肛袋中央孔徑對準肛門,撕開底板粘貼紙,用手掌撐開肛周皮膚皺褶,將肛袋底板逐步輕壓抹平使之緊貼肛周皮膚,用手心對準肛門撐開五指,按壓肛袋底板3~5 min,使肛袋低板與肛周穩妥黏貼。檢查肛袋是否牢固,用橡皮筋扎緊肛袋口。(5)根據患者排便量、糞便性質給予接負壓吸引裝置。調節吸引壓力26.7 kPa(200 mm Hg)[3]。
1.2.2? ?觀察組? ? 按照對照組方法,貼好肛袋后,肛袋底板與肛周皮膚處予IV3000(透明貼)6 cm×7 cm對半剪開,予臀部方向一致緊貼肛袋底板與肛周皮膚,同法粘貼對側,一張橫貼會陰部皮膚與肛袋底板、另外一張貼橫貼予骶尾骨與肛袋底板,使肛袋低板延長形成更大的密閉黏貼空間。需注意會陰部,大腿根部特別是男患者陰囊底部應再用透明貼加固。盡量分開患者兩腿時,撐開會陰部,大腿根部皮膚皺折處,皮膚拉平,使透明貼能與皮膚和肛袋緊密相連,保證肛袋底部粘貼穩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人工肛袋使用時間、肛周皮膚轉歸情況及發生肛袋側漏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錄入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各項觀察指標比較
觀察組肛袋使用時長(126.65±50.01)h明顯長于對照組(60.38±31.79) h,肛周皮炎轉歸情況及側漏發生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大便失禁屬于排便功能紊亂的一種異常情況,是臨床急危重癥、昏迷及截癱患者的常見癥狀。失禁患者的大便常為水樣便或稀爛便,易造成肛周皮膚潮紅、水腫、糜爛,從而導致肛周、會陰部皮膚損傷。失禁性皮炎是指皮膚長期暴露在尿液和(或)糞便中,導致的皮膚炎性反應。失禁性皮炎可分為三度[4]。Ⅰ度:皮膚完整,有輕度發紅與不適;Ⅱ度:中度發紅,皮膚剝脫,小水泡或小范圍部分皮膚受損,伴有不痛或不適;Ⅲ度:皮膚暗紅或深紅色,大面積皮膚剝脫受損,水泡和滲出。針對大便失禁患者,臨床上多采用臀下置紙尿墊及時清理大便并使用造口護膚粉及三M液體敷料外噴保護肛周皮膚;對水樣便采用氣囊尿管[3]插入肛門接引流袋收集大便干預、肛門外貼人工肛袋等方法。臨床上使用這些存在一定的缺點如:使用護理墊加外噴造口護膚粉及三M敷料的肛周皮膚,排泄物直接刺激皮膚,需要反復擦洗皮膚才能干凈 ,這樣反復的清洗、擦拭容易出現肛周皮炎加重。使用氣囊尿管由于腸道蠕動及肛門括約肌松弛等原因可至尿管反復滲漏甚至脫出,而造成糞便對肛周 、會陰部皮膚的浸漬,需反復擦洗皮膚,易導致潮紅、糜爛致皮膚損傷或加重 ;插入尿管還可能損傷直腸及肛管黏膜或對患者腸道的有刺激作用,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及痛苦,還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降低了護理質量。單純使用肛門外貼人工肛袋解決了排泄物直接刺激肛周皮膚的問題,有助于減少污染床單,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梁麗敏[5]報道指出,由于人體骨盆底結構非常特殊,要將人工肛袋使用在肛門上具有一定困難。人工肛袋容易受到患者躁動、一次大量水樣便排出、底座容易與潮濕皮膚無法緊貼等,造成肛袋出現側漏、外滲、脫落而影響使用效果,需要反復粘貼肛袋,易導致肛周皮膚黏膜發紅、破損。人工肛袋補丁方法使用有效的解決了這些方面的問題。
人工肛袋補丁方法是在貼好肛袋基礎上,沿貼肛袋邊緣予多張IV3000(透明貼)加固,把肛袋低板與周圍皮膚緊密相貼,使肛袋低板延長形成一個比較大的密閉黏貼空間,增加肛袋低板長度,使之吸附性強,與體表黏連嚴密,提高人工肛袋與皮膚的粘合性,加大了支撐面積,從而減少側漏、外滲、脫落。使用人工肛袋時,需多巡查患者肛袋黏貼情況,及時清理肛袋里面的大便,必要時采用持續負壓吸引設備引流大便[6]。針對大量水樣便患者,或煩躁患者不停的移動體位,以及清醒患者在床上自由移動,容易使黏貼在大腿根部、會陰部的肛袋低板和透明貼,隨患者的移動而出現裂開一角、脫落、側漏等現象,及時用透明貼加固補丁,并及時把濕的透明貼或者松脫的透明貼撕掉,用干紙巾擦干凈粘附在皮膚和肛袋的水分,重新貼上透明貼加固。躁動患者必要時協助醫生給予一定的鎮靜劑。本研究表明,由于患者本身皮膚潮濕、解水樣便或一次解大便量多、或者肛袋儲存大量大便未及時處理、或者患者頻繁移動軀體容易引起肛袋松脫、側漏、外滲而引起反復撕下、黏貼肛袋,造成肛周皮膚破損或者是在原有肛周皮炎的基礎上加重皮膚破損。肛袋補丁方法的使用使人工肛袋更緊密的與皮膚相貼,增加了牢固性,減少了肛袋脫落次數,從而減少反復黏貼肛袋。
綜上所述,人工肛袋補丁方法使用,使肛袋使用時間明顯延長,促進肛周皮炎好轉,對側漏的肛袋及時有效補救,避免了反復撕脫和黏貼肛袋導致皮膚粘膜發紅、破損,降低大便失禁性皮炎的發生率,從而減輕護理工作量,提高護理質量,值得臨床使用。
參考文獻:
[1]張向榮,陳秋星.造口袋在腹瀉患者肛周皮炎護理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9):335-336.
[2]周燕,孫君平.人工肛袋在ICU大便失禁患者的應用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5):466-467.
何長英,陳雪花,柏志英,等.人工肛袋與氣囊尿管在ICU大便失禁患者的應用比較[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4):364-365.
[4]馬霞,田兔紅.造口袋保護大便失禁患者肛周皮膚的效果分析[J].首都醫藥,2009,16(12):33.
[5]梁麗敏.造口袋負壓吸引用于危重患者大便失禁肛周皮膚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242-243.
[6]沈菊紅.循證護理干預在ICU腹瀉致肛周濕疹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28):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