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仙
【摘要】隨著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健康的含義更加強調健全的身心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疾病譜的變化。“以預防為主”的醫療衛生工作方針為醫院的預防保健工作指明了方向,但也暴露出學校在預防醫學教育上的不足。本文通過追溯學校在預防醫學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為醫院預防保健工作更科學、更持續的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預防保健;預防醫學;教育
1? 醫院預防保健工作的重要性
預防醫學以人為研究對象,應用生物醫學、環境醫學和社會醫學理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疾病發生和分布規律以及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制定預防措施和對策,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的目的。
傳統醫學模式是以治療為主,預防為輔,重點多放在疾病的治療上。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口結構、疾病譜的變化,醫學的最大目的應是如何保持健康,預防疾病[1]。醫學功能的整體化、綜合化、社會化趨勢越來越顯著。預防和控制疾病,增進人類健康,已不只是預防醫學專業的任務,也是臨床醫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2]。
醫院的預防保健科是實施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載體,承擔健康教育、傳染病管理、和監測、醫療咨詢、計劃生育指導、慢性病防治、預防接種、婦幼保健等工作。我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要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扎扎實實做好各項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因此,醫院的預防保健工作任重道遠。
2? 醫院預防保健工作的困境
2.1 部分醫院預防保健機構體系不健全
預防控制體系健全,人員稱職到位,職責明確,是做好防保工作的基礎。但目前部分醫院內部的防保機構設置還存在很多問題。有些醫院防保機構不符合區域衛生規劃要求,有的沒有正式防保機構,甚至沒有專職防保人員,有的是信息系統不完善,對上級要求的疫情、傳染病等資料存有應付心理,存在漏報、慌報、瞞報等現象,對公眾健康造成危害,更嚴重的可能引起傳染病流行甚至暴發[3]。
2.2 防保人員服務意識和專業技能缺乏
提高群眾的防病治病意識,防保人員的責任重大。首先要提高防保人員對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只有提高防保工作人員的思想認識,保持技術過硬,才能自覺地通過各手段、技能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開展工作,才能積極主動地接受地方疾病控制機構的業務指導,做到創新服務,將自己的工作與群眾健康結合起來,使健康教育工作深入人心。然而很多基層醫院的防保人員大多是非預防醫學專業出身,而是護理人員擔任預防保健工作,而護理人員在校期間的預防醫學教育是缺失的,導致有些醫院的預防保健工作效果和質量處在比較低的水平。
2.3 醫護人員預防意識的缺乏
現在的醫護人員在臨床工作中仍然堅持臨床醫學優于預防醫學的觀念,盡管在高校開展了預防醫學教育,預防醫學在臨床醫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斷被重視。但實際上,不論是在衛生工作實踐或醫學教育中,預防醫學仍未被擺在適當的位置,導致很多預防工作的開展存在很大阻力。在醫院關于預防醫學相關知識的再教育上,很多人也是保持著應付了事的態度,這無疑將成為一種惡性循環,使預防保健工作很難得到科學的可持續發展。
3? 對學校預防醫學教育的幾點建議
3.1進一步擴大預防醫學教育隊伍
隨著醫療領域的不斷發展,預防醫學逐漸被重視和關注起來。但很多醫院缺乏預防醫學專業人員,這無疑導致了預防醫學工作開展的質量低下。學校應該不斷壯大預防醫學的教育隊伍,培養出更多愿意為預防醫學事業奮斗的人才,使預防醫學工作在更加專業、更加科學的環境中開展。
3.2加強臨床專業的預防醫學教育,培養臨床預防醫學意識
學校在培養臨床醫生時要更加注重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結合,提高醫學生的臨床預防醫學意識,更好地滿足如今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發展需求,充分了解健康的定義。
3.3將預防醫學納入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實習內容中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幾乎沒有安排預防醫學內容的實習。此外,臨床專業的預防醫學教學內容基本上是公共衛生專業課程內容的壓縮和拼盤,缺乏對醫學專業的針對性,教學內容與醫療實踐相脫節,不能學以致用[4]。因此,對預防醫學進行實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在預防疾病過程中衛生服務的作用,增強醫生對患者健康的責任感,使學生理解初級衛生保健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醫學生培養成防治結合的人才,從而更有利于醫院預防保健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烏正賚.論臨床醫學與公共衛生的協調發展[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6,22(3):145-147.
[2]汪耀珠,周桂風,呂媛,等.淺談提高臨床醫學學生預防醫學學習興趣的體會[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1):63-65.
[3]徐偉.淺論公立醫院的預防保健模式和功能[J].醫學信息,2010,23(8).
[4]胡傳來.觀念創新促進社區衛生服務健康發展[J].實用全科醫學,2004,2(4):283-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