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急診科,廣東 惠州 516000)
急性危險性上消化道出是消化系統常見的急癥之一,具有病情急、危險系數高、致命風險高等特點,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1]。急診有效止血治療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救治的必然要求,近年來在內鏡技術不斷發展和應用的背景下,急診胃鏡檢查治療已經被廣泛地使用,極大地促進了治療效果的提升[2]。但是從目前臨床急診胃鏡檢查治療急性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來看,對于急癥胃鏡檢查治療的時機并不完全統一,仍舊存在較大的爭議。為此,本研究將我院急診科收治的70例急性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納入樣本,對不同時間急診胃鏡檢查治療的診療價值展開分析,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急診科收治的急性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進行研究,均給予急診胃鏡檢查治療。根據檢查的時間,分為急診12h 組36例和急診24h 組34例。急診12h 組:男24例,女12例;年齡21~78歲,平均年齡(48.76±5.31)歲;臨床癥狀表現,單純性黑便28例,單純性嘔血21例,黑便合并嘔血12例。急診24h組:男23例,女11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48.59±5.28)歲;臨床癥狀表現,單純性黑便26例,單純性嘔血20例,黑便合并嘔血11例。2組均與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對入院的患者先進行并發癥的處理,對于有大出血的患者進行輸血糾正貧血治療,休克的患者進行抗休克的治療,老年人患者進行心電圖檢查,窒息高風險的患者給予氣管插管保護氣道。并發癥處理完之后,進行診斷治療。急診12h 組于入院后12h 內完成急診胃鏡檢查治療,急診24h 組于入院后24h 內完成急診胃鏡檢查治療。檢查方法:胃鏡檢查治療時予冰生理鹽水局部沖洗、抽吸等以防止胃內容物及血液影響術中視野。由技術熟練的消化科胃鏡醫師操作,動作輕柔,據胃鏡檢查發現的不同病因,采用內鏡下治療:1.非靜脈曲張性:實施硬化治療,于出血點局部使用10mL 聚桂醇注射液注射,必要時鉗夾止血。2.靜脈曲張性:采用藥物局部注射止血,皮下注射腎上腺素0.25~1mg/次,必要時給予鉗夾或套扎止血。
三、評估指標 1.判定標準 止血成功、止血后再出血以及Blatchford評分的判定。⑴止血成功判定[3]:胃鏡下出血停止,未發現嘔血現象,3~5d 糞便由黑轉黃,隱血化驗呈陰性。⑵止血后再出血判定[3]:止血后再次出現嘔血、黑便,血壓(收縮壓<90mmHg)、心率(<100次/min)、血紅蛋白進行性下降(>20g/L)等不穩定。⑶Blatchford評分[4]:取值范圍0~23 分。評分≥6 分為中高危,<6 分為低危,分數越高表示病情越不穩定。
2.觀察指標 觀察2組急診胃鏡檢查治療的基本情況(非靜脈曲張性患者、靜脈曲張性患者、Blatchford評分),危險因素(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食管靜脈曲張、胃息肉)和確診率,以及治療效果(即可止血率、輸血量、住院時間、并發癥率、死亡率、治療費用)。
四、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 統計軟件包分析和處理數據。年齡、輸血量、住院時間、治療費用等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性別構成、癥狀表現類型、確診率等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t或χ2檢驗急診胃鏡檢查治療基本情況、確診率和治療效果。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 果一、2組急診胃鏡檢查治療基本情況比較 在檢出非靜脈曲張性患者、靜脈曲張性患者以及Blatchford評分方面,急診12h 組和急診24h 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二、2組急診胃鏡檢查治療確診率的對比 在急診胃鏡檢查治療確診率方面,急診12h 組高于急診24h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三、2組急診胃鏡治療效果比較分析 在即可止血率、輸血量、住院時間以及治療費用等指標方面,急診12h 組均優于急診24h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并發癥率、死亡率等指標方面,急診12h 組于急診24h 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 論臨床消化系統疾病中,上消化道出血的比較常見,屬于急危重癥之一,可以分為靜脈曲張性和非靜脈曲張性,一般而言非靜脈曲張性略多于靜脈曲張性[5]。本研究中,非靜脈曲張性患者39例,靜脈曲張性患者31例,與臨床一般情況相符。對于急性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而言,病情比較急,且進展快,Blatchford評分比較高。本研究中急診12h 組和急診24 組的Blatchford評分分別為(15.26±3.58)分、(16.02±3.64)分,均保持在較高水平,表明了患者病情的嚴重性和危險性。因此,必須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以此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
急性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診治中,能否快速明確病因、定位診斷以及有效治療,在改善患者的預后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6]。本研究結果顯示,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食管靜脈曲張、胃息肉等是造成急性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而這也是該病癥的主要病因[7]。其中,急診12h 組35例病因確診,而急診24h 組28例病因確診,急診12h 組高于急診24h(P<0.05),說明了急診胃鏡檢查治療時間越早,病因的確診率也就越高,進而為后續的診療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研究證實,急診胃鏡檢查治療應用在急性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診療中,可以有效減少輸血量,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并且應用的時間越早,效果可能好[8]。本研究結果顯示,急診12h 組在即可止血率、輸血量、住院時間以及治療費用等指標均優于急診24h(P<0.05),表明了急診胃鏡檢查治療早使用的價值,但是在并發癥率和病死率方面,急診12h 組和急診24h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并且2組上述發生率均能保持在較低水平,提示急診胃鏡檢查治療能夠有效降低并發癥率,改善預后。

表1 2組急診胃鏡檢查治療情況的比較[n(%)]

表2 2組急診胃鏡檢查治療確診率的對比[n(%)]

表3 2組急診胃鏡治療效果比較分析
綜上所述,急性危險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診療中,急性胃鏡檢查治療的診療效果明顯,同時應用的時間越早,效果越高,預后越佳,對患者健康的恢復和安全的保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