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楠
(貴州大學 管理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繼農業和工業經濟時代之后,全球邁入數字經濟時代,著力于推動數字化轉型加速發展。當前,大數據產業由于其基礎性、先導性的戰略地位,被認為是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形成區域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是最具活力和廣闊發展前景的新型產業之一。世界主要國家紛紛著力布局數字經濟,力圖占據這場新型經濟競爭的全球領先地位。我國緊跟時代潮流,于2015 年將“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在其引領下實現了數字經濟部分領域的全球范圍領跑局面。
貴州省作為西南地區具備后發優勢的重要省份之一,依靠“從無到有、后發趕超”的大數據發展路徑成功實現彎道超車,數字經濟在成為貴州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的同時,貴州也因成為中國發展大數據的“樣本案例”逐漸吸引世界眼球。自2013年中央及地方省委省政府謀劃大數據以來,貴州圍繞“數字貴州”建設在大數據行業多方面先行先試,實現2016—2019 年數字經濟增速排名國內第一,連續兩年數字經濟吸納就業增速居于國內首位,大數據產業對全省經濟增長貢獻率高于20%①數據來源: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 年)》。,獲批建設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大數據產業技術創新試驗區、大數據及網絡安全示范試點城市、大數據交易所、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均為全國首例,貴州后發趕超的大數據路徑取得顯著成效。當前,“談大數據必談貴州”已成共識,但仍有個別阻礙貴州數字經濟縱向深化發展的因素存在。因此,總結梳理貴州數字經濟發展的路徑歷程、成果現狀及潛在癥結并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對推動貴州數字經濟深化發展并為其他地區選擇完善后發趕超路徑提供參考都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戰后,許多學者出于國家利益的考慮,圍繞后發國家發展問題展開廣泛研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1962)最早創立后發優勢論。他認為相對經濟落后能夠助推國家經濟實現爆發性增長,證實了相對落后國家實現后發趕超、彎道超車的理論可能性。在此基礎上,陸德明(1999)[1]將后發主體概括為“后發經濟體”,將主體范圍由國家拓展至區域、部門、企業等中微觀層面。綜上,后發優勢理論是指后發主體的相對落后發展地位使其具備生產要素、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潛在有利形式,在具備特殊有利條件的情況下,可以通過技術學習、制度模仿等途徑加快經濟發展并完成對先發主體的趕超。
區域后發優勢理論從替代性、相對性和潛在性三個方面體現其內涵[2]:一是“替代性”的廣泛存在,即多種途徑達到同種目的的可能性,后發主體得以通過采取更先進的技術方法加快實現與先發主體相近的工業化結果;二是落后的“相對性”,“落后”是與先發與先進地區相對而言的落后,與其人口、面積、資源、能力等因素沒有絕對關系;三是后發優勢的“潛在性”,即區別“后發優勢”和“后發利益”,將優勢轉化為現實利益還需要有利條件的支持及不同時空范圍內有利條件的有效組合,混淆兩者或將陷入無視發展現狀的盲目樂觀。
為推動相對落后國家或地區實現跨越趕超,已有學者基于后發優勢理論展開有益的探索研究。竇麗琛和李國平(2004)運用回歸分析實證表明后發優勢具有潛在性,后發優勢的發揮受到制度、資本、與先進地區間距離等條件制約;王必達(2003)建立了一個后發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理論框架,針對中國西部地區探討區域后發優勢的形成機理并進行了案例實證分析;郭將(2006)提出了一個研究框架以明確各項后發優勢,基于雙向純增量模型進行實證分析,探討長江三角洲區域后發優勢的存在性,實證結果發現長江三角洲存在后發優勢;黃蕊和金曉彤(2018)闡述了傳統“效率優先”原則帶來的先發與后發地區之間創新資源配置非平衡非充分的缺陷,基于創新資源貢獻度的補償機制設計宏觀、產業和政策層面的政策機制,探求優化重構創新資源配置方式的路徑方法;郁俊莉和傅睿(2014)對廣東省內四個區域的發展相對差距進行實證研究,實證結果發現區域差距逐年縮小,證明后發趕超效應的存在,指出政府機制可以進一步推動區域后發優勢的實現;李濤(2005)、朱染宇(2015)、陳煩(2015)、周立群和周曉波(2016)、李娟(2017)等學者均基于后發優勢理論展開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路徑研究。
可以看出,相關領域研究成果集中在發展路徑探索方面的應用。本文基于區域后發優勢理論,總結梳理貴州省發展數字經濟的條件、成果與現狀,在此基礎上結合貴州發展數字經濟面臨的瓶頸及困難,提出針對政府層面和企業層面的對策建議,在豐富相關領域理論成果的同時,為進一步推動貴州數字經濟深化發展和其他后發地區后發趕超的路徑選擇提供參考。
1.大數據產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數字經濟是指以數字技術為標志和驅動力、以提升效率和優化經濟結構為目的、以知識資源為依托的一種新型經濟活動范式[3-4],以其所具備的活力、潛力、創新力為主要特征。人類社會在全球范圍內進入數字經濟時代,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預測顯示,我國2021 年數字經濟占比或將高于55%①數據來源:https://www.sohu.com/a/245924337_100195403.。大數據產業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和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發展前景[5],對國家和地區發展能夠產生深遠影響:(1)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大數據產業以自身為核心,集聚技術、資金、人力、物資等多方資源,通過影響區域社會協作的組織行為模式,間接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反向推動社會發展。推動大數據產業加速發展對拉動區域經濟發展、提升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關鍵作用,可以激發創新創業熱情、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及促進就業增進福祉,并以此反向推動區域社會加速發展。(3)加強社會治理能力。“數字化政府”使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主要體現在行政審批效率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提升、政府監管能力提升等方面。(4)引領科技和產業變革。科學技術發展進程加快,大數據作為科技進步和產業競爭的制高點[6],是實現科技進步的重要戰略資源。(5)實現可持續發展。大數據產業有助于增強節能減排效果,開辟實現可持續發展新路徑。當前,大數據產業憑借其固有價值備受關注,正處于其重大發展機遇期。貴州選擇大數據后發趕超路徑是在順應時代背景的前提下,立足現實且著眼未來,是大數據變革時代的正確選擇。
2.政策層面積極推動發展數字經濟。2015 年出臺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標志大數據上升為我國核心戰略,國家宏觀層面積極助力推動大數據發展,全國陸續出臺約160 余項相關政策及指導文件[5]。貴州省跟隨國家指導方向,發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強化大數據產業基礎建設和發展的政策法規,貴州數字經濟發展正當時。

表1 貴州大數據產業相關宏觀政策法規發布概況
1.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
貴州深處腹地,山地眾多,是我國貧困人口數量最多、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7]。與其他省份地區不同,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在較長時期整體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特殊的省情迫使其找尋一條有別于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從貴州本地特色與發展現狀來看,貴州傳統工業為資源開發式發展,節能減排、環境污染和生態污染成為制約貴州發展的主要問題,正面臨發展困境。堅持和遵循數字經濟發展路徑能夠反向推動貴州省社會快速發展,有助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激發創新創業熱情、增強節能減排效果。因此,面對新技術、新政策的出現,貴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而實現彎道超車具有迫切性和可行性。
2.后發優勢的天然機遇
(1)可模仿性。可模仿性是指后發地區可以動態學習先發地區的成熟經驗技術、管理體制制度等先發企業的一切經驗并進行大規模的吸收、轉化和應用的性質。作為落后者,其最大優勢在于可以充分地借鑒和學習先發或先進地區的經驗與技術資源為己所用。因此,貴州經濟發展的“落后”實際上為其帶來區別于其他省份地區的機遇。貴州大數據于2014 年起步,彼時全球已進入數字時代,人民生活水平、知識水平較高,科技進步水平取得長足進步,貴州得以把握數字時代機遇的背景,引入先進技術并結合自身特點選擇大數據發展道路。
(2)可追趕性。可追趕性與“替代性”的廣泛存在有關。先發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很高,進步空間極為有限,發展速度減緩,而后發地區通過引進或改變其原有的技術方法以達到經濟水平加速發展的最終目的,使得后發地區能夠進行追趕。大數據產業是一種經濟效益高且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方式,使貴州得以實現“彎中取直、彎道趕超”。
(3)始發優勢。始發優勢是指后發地區處于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上一時期發展方式遺留下來的“慣性”較小,遵循新的發展道路顧慮和阻力更小。貴州在發展初期即遵循“可持續發展”模式,緊抓數字化發展路徑,發展起點較高。具體來說:一方面,貴州具備自然資源型后發優勢,即通過運用更先進的技術以提高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效率,避免重復先發地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另一方面,貴州由于發展時間較晚,選擇數字化的道路是直接實現“從無到有”,而不需要發展方向的“急轉彎”。此外,貴州與其他發達地區相比,處于工業文明時代經濟發展的相對落后地位,地價、人工費、電費水平較低,低成本吸引大批客戶投資貴州,國家和政府也對處于萌芽期的貴州給予大力扶持,貴州鐵路、公路四通八達,地鐵線路正在修建,基礎設施條件逐漸完善。
(4)特質優勢。特質優勢是指后發地區自身特有而先發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貴州發展大數據具備“三先”優勢,即先天、先發、先行優勢[8]。貴州搶抓特殊省情帶來的特有優勢,堅定不移推進大數據戰略行動。
第一是先天優勢。貴州氣候宜人、地質穩定,自然條件優越;水電、煤炭、風力及太陽能等能源富足,能源結構“水火互濟”[9],電力價格低,儲存數據的設備運行和維護的成本及風險較低,成本優勢明顯;貴州雖然深處內陸,但與珠三角等發達地區距離較近,具有一定區位優勢;貴州發展大數據已獲得中國數據中心產業發展聯盟認可,被評為“最適合投資數據中心的城市和地區”,區域品牌響亮。
第二是先發優勢。國內大數據產業自“十二五”以來實現從無到有,各省份積極響應大數據發展政策導向,而貴州自2013 年開始謀劃大數據,全面探索大數據領域相較國內其他地區更早,“五個率先”體現貴州具備實施大數據路徑的先發優勢。
第三是先行優勢。貴州省委省政府層面高度重視大數據產業發展,將其提升至全省戰略地位高度,“先發聲快趕路”,先行先試,自創國內大數據產業多領域之首例,在理論研究、平臺搭建、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鏈構架、立法保障、專業國際峰會及賽事等多個方面走在了國內前列[10]。
2013—2019 年,貴州準確把握歷史機遇,從萌芽狀態一躍發展成為具備大數據領跑優勢的省份,已占據國內大數據產業的“執牛耳”地位[8]。2015 年、2017 年及2020 年作為主要節點[11-12]將貴州大數據產業推進歷程分為三個階段,具體包括破冰期(基礎設施建構期,2013—2014 年)、成長期(產業集群聚集期,2015—2016 年)和深化期(創新突破發展期2017—2020 年)。貴州以“3445333”總體發展思路為引領,沿著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兩個發展方向,取得一系列階段性成果,數字經濟成為推動貴州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1.產業規模:大數據產業體量持續擴大,初步構建了比較完整的大數據產業鏈。2018 年貴州省規模以上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5%,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2%,互聯網及相關服務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5.8%①數據來源:中國通信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就業白皮書(2019 年)》。;軟件業務收入年均增長率達35.9%,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165.5%,年均增長49.1%,高出全國同期增速13%,收入增長10%,增速連續23 個月排名全國第一②數據來源:中國通信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就業白皮書(2019 年)》。;貴州數字經濟提供就業增速居于全國首位,數字經濟增速連續四年居于全國首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在經濟增長中占比達48.6%③數據來源:中國通信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就業白皮書(2019 年)》。;數字經濟列入全省千億級產業培育行列,貴州大數據產業規模總量超過1 100 億元④數據來源:http://gz.sina.com.cn/news/sh/2018-08-08/detail-ihhkuskt4940826.shtml.,實現電子信息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通信服務業等大數據三大主體產業加速發展,產業規模可觀。
2.產業基礎:著力構建國家大數據中心,企業大數據中心紛紛落戶貴州。構建大數據內容、服務及交易中心,全力推動國家大數據中心建設,企業及運營商在貴州建立數據資源庫,已成為全國大型數據中心數目最多的省份。截止目前,已有10 個國家部委在貴州建立數據庫,40 余個國內知名企業將數據資源庫落戶貴州并簽約200 多個大數據產業相關領域項目;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南方數據中心在貴州落地;全省在建及正在運營規上數據中心共計17 個。
3.產業集聚: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相繼落戶貴州,產業集聚效應初步形成。(1)國內外知名企業集聚貴州:蘋果、微軟、阿里巴巴、華為、騰訊、百度等數個國內外知名企業選擇在貴州發展大數據產業,進入貴州省統計局統計平臺收錄企業數共計1 400 余家,規模以上企業175 家。(2)推進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級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在貴州掛牌啟動,諸如貴陽經開區、貴安新區、遵義電子信息產業園等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初具規模。據統計,僅貴陽市已形成16 個特色鮮明的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基地、中心)⑤數據來源:http://cs.gog.cn/system/2019/01/08/017040798.shtml.。
4.產業發展:培育一批本地大數據重點企業,新興業態茁壯成長。貴州通過持續推進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成功培育和扶持了一大批本地優強企業,諸如貨車幫、朗瑪、酒店幫、東方世紀、易鯨捷、白山云科技、迦太利華、數據寶等一系列本地企業發展迅速。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自2013 年貴州謀劃大數據直到2018 年,全省相關企業由不足1 000家增至9 500 多家⑥數據來源:http://www.gog.cn/zonghe/system/2018/12/26/017015859.shtml.。
5.產業融合:“互聯網+”行動計劃培育轉型升級新動能。貴州自2016 年起開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工作,通過“千企改造”“萬企融合”行動推動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在工業、農業、服務民生、社會治理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效。2018 年全省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占比達89.6%⑦數據來源:http://gz.sina.com.cn/news/sh/2018-08-08/detail-ihhkuskt4940826.shtml.,深度融合發展水平指數36.9,全省兩化融合發展水平44.5⑧數據來源:http://m.people.cn/n4/2019/0214/c1596-12319757.html.。全省融合標桿項目102 個,融合示范項目1 050 個⑨數據來源: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819873618067806&wfr=spider&for=pc.,帶動融合企業1 625 戶,融合進程由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加速邁進。“大數據+實體經濟”模式成果顯著。(1)“大數據+工業”:全省大數據與工業融合發展水平指數37.7,全國排名由2014 年的全國29 位升至19 位,工業企業云平臺應用比例38.4%,達全國中上水平⑩數據來源:http://www.cspiii.com/sx/gzdt/cyrd/2019-02-15-5555.html.。(2)“大數據+農業”:加快農村數字化、智慧化進程,改善農村信息基礎設施水平,大數據與農業的融合發展水平指數34.6?數據來源:http://www.guizhou.gov.cn/xwdt/dt_22/bm/201904/t20190404_2374857.html.,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鄉村振興。(3)“大數據+服務民生”:將大數據廣泛應用于教育、醫療、旅游、交通等領域,諸如“稅銀貸”“多彩警務云”“通村村”等典型應用不斷涌現,群眾大數據紅利獲得感增強。(4)“大數據+社會治理”:建設“一云一網一平臺”,打通“放管服”經脈,政府數據開放水平居全國前列;省級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83.10%①數據來源:http://eg.infosws.cn/20190621/23314.html.,2016—2018 年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排名全國前三,網上公共及政務服務質量能力均大幅提升。
6.產業環境:著力打造全省一體化數字生態。(1)政策引導和組織保障:出臺多項政策文件、行動計劃以支持引導大數據產業發展發展政策,明確貴州大數據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見表2);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成立大數據發展管理局,建立應用大數據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2)構建大數據孵化平臺:建立貴州大數據產業孵化器等孵化平臺并培養,構筑大數據創業孵化鏈。(3)打造交流合作平臺:通過成功舉辦數博會和“云上貴州”等大數據領域國內外專業賽事,集聚創新創業資源,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吸引先進技術人才,充分挖掘大數據價值。(4)建立大數據產業基金:成立并啟動云上貴州大數據產業基金,助推大數據產業發展。

表2 2017 年貴州與國內主要大數據發展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比較
1.全省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動貴州經濟社會實現長足發展,貴州省的經濟增長率逐年提高,但貴州仍為西部欠發達省份,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整體落后現狀限制大數據產業深度發展。經濟發展水平滯后會導致資金投入不足,作為以高投入為特征的大數據產業或將受到制約。
2.高層次數字技術及人才支撐不足。2019 年貴州大數據產業相關崗位需求人數占總需求崗位數的14%,共計2 922 人,位列崗位需求量行業第三名②數據來源:《2019 年貴州省人才需求信息目錄》。,科技人才短板亟需補齊。貴州省內有高等院校21所③數據來源:http://www.gx211.com/gxmd/gx-gz.html.,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機構327 家④數據來源:《貴州省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17-2020 年)》。,貴州R&D 人員折合全時當量同比增長17.3%⑤數據來源:《貴州省統計年鑒2018》。,但對比國內其他大數據主要發展地區相關數據可以看出,貴州在信息領域和大數據行業的科研人員和相關科研成果較少,且產學研平臺建立和產學結合成果比較匱乏,科技人才支撐不足將減緩大數據深化發展進程。

表3 2017 年貴州與國內主要大數據發展地區科技、人才資源比較
3.信息基礎設施較先進地區薄弱。貴州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大幅提升,但總體水平較先進地區薄弱,存在信息網絡覆蓋面不廣、區位“數字鴻溝”明顯、互聯網骨干通信網絡節點建設需進一步加強等突出問題[13],產業園區的電力、網絡通信設施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4]。數據庫及信息基礎設施主要根據有關部門和企業實際需要展開建設,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實際需求,但很多數據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4.企業數字化思維和創新意識匱乏。部分傳統企業數字化思維意識淡薄,企業管理者對數字資源價值認知不足,輕視數字資源在降低生產成本、變革管理組織、更新技術工藝及明確產品服務導向等方面的戰略價值。“利潤最大化”“數據保密”等傳統固有觀念也致使管理者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存在顧慮,缺乏變革的意愿和活力。相關信息企業在產品研發、營銷手段等方面缺乏創新意識,數字化創新能力和水平較低。
總體而言,貴州大數據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因素制約著貴州數字經濟的縱深發展。針對這些問題,從企業和政府兩個角度出發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希冀能為推動深化貴州大數據發展提供參考。
1.著力推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更高應用層次的省際通道、城市寬帶、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以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和消費能力快速提升;推進信息技術在各領域深度應用,建立具有貴州特色的信息技術服務體系,以大數據產業增進民生福祉,增強群眾大數據獲得感。
2.完善大數據人才支撐體系。鼓勵高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達成深度合作,加大投入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依托平臺建設推動產學結合;引進高端技術人才的同時重視省內人才培養,鼓勵企業與高校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通過高知識水平人才培養平臺的建設與應用,建立“政產學研”聯合專業人才培養輸送鏈;塑造創新創業環境,制定面向國內外高端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成長的激勵和優惠政策,吸引并留住各方人才。
3.攻破“數據壁壘”,實現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深度實施數據開放計劃,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制定公共領域的數據類型、范圍、時限、程序等互聯互通規則;完善數據平臺分級制度,將可公開數據向社會公眾開放,真正實現數據資源共享共通;鼓勵應用“上云”,拓展云平臺業務在更多領域中應用,發揮數字資源價值。
4.深化國際國內交流合作。加強國內外交流互鑒,學習借鑒其他國家數字治理模式的先進經驗,讓大數據更好地帶來福祉;深化國內外企業的溝通合作,在自主研發和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實現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繼續辦好大數據博覽會,設置大數據相關賽事和項目平臺,以信息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豐富大數據成果。
1.樹立數字化思維和意識,轉變經營發展理念。企業應重視數字化流程對行業發展的推動作用,重新審視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鏈以至整個企業營商環境,將生產經營各環節與數字化思維相融合;要轉變“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管理理念,以客戶滿意度為標靶,通過數字化升級提升自身市場競爭力;秉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思想,主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以數字化思維帶動加快實現轉型升級。
2.培養引進高素質數字化人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數字化轉型將產生大量要求具備特殊工作技能的新型崗位,企業要注重高精尖數字化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制定有效的人才優惠激勵政策和激勵措施;加快企業人力資源數字化轉型,打造數字化工作場所,開展互聯網思維培訓,提高員工數字化體驗和綜合能力。
3.重視知識管理下的數據積累及數據可用性。企業管理者要掌握數據資產、數據管理等概念,深刻理解和重視知識管理下數據不可用將造成的破壞性影響;重視數據積累及可用性,基于數據的收集積累和挖掘分析加大物聯網、售后服務軟件等新功能的研發投入,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通過生產經營數字化打造傳統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實現轉型升級。
4.加強技術研發,推進數字化平臺建設及應用。重視對工業互聯網、物聯網、5G 通信網絡、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研究和研發創新,加大研發資金投入,通過技術研發產生企業間數字化轉型競爭優勢;重視數字化平臺與企業各項資源的銜接與集成,加強資源整合和優化配置;推進數字化平臺建設及應用,推動基于數字化平臺的商業和服務模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