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期是進行文明行為習慣培養的重要時期,因此我們要依靠生活、抓住教育即生活,激勵家長成為文明行為榜樣,抓住幼兒生活的點滴小事,隨機開展文明行為教育,使文明浸潤到幼兒的心里,通過家園聯動,進行生活規范教育,培養幼兒自覺的文明行為。
關鍵詞:文明;浸潤;家園聯動;習慣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庇變浩谶M行文明行為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因此,在培養中,依靠生活、抓住教育即生活,家園聯動,讓文明浸潤到幼兒的心里,進行生活規范教育,使之產生自覺的文明行為。
一、 家園合作和行為習慣的概念
(一)家園合作
在幼兒生活空間方面,并非只涉及幼兒園,家長屬于孩子出生之后的第一個老師,因此家庭環境屬于幼兒教育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要想確保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幼兒園需要經常開展家園活動,邀請家長參與到幼兒教育中。對此,在家園合作的過程中,幼兒園與家長均屬于主體,兩者需要相互支持,增加互動的機會,通過幼兒園與家長的引導,讓幼兒身心能夠實現健康的發展。
(二)行為習慣
習慣指的是一定時間內形成的,難以進行改變的穩定行為傾向。而行為習慣則指的是行動“自動化”,即人們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持續重復某類行為而形成的自然行為方式。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有效地簡化選擇以及判斷等相關活動過程,讓幼兒在面對部分情境的過程中,可以自然地做出滿足某種規范的良好行為。同時,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包含的面十分的寬廣,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即生活方面:睡眠、衛生以及飲食等;學習能力方面:審美、早期閱讀、獨立思考等;規則意識方面:交通規則以及區角規則等。
二、 家園合作對于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意義
(一)能夠讓家庭和學生之間實現良好的配合
現階段,人們逐漸增強了對幼兒實踐以及創新能力的關注,但缺乏對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關鍵的作用。幼兒園是幼兒良好行為習慣培養的主要場所,如果家庭教育難以和幼兒園教育統一步調,就會影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努力做到家園同步教育尤為重要。同時,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之間屬于相互配合、補充的,幼兒園需要引導家長發揮出主觀能動性,讓幼兒園教育內容能夠在家庭教育中實現延伸,進而讓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增強與鞏固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并且,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除了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之外。還需要家庭的影響與熏陶,實現家園教育一體化,則能夠有效地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二)家園合作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經驗共享與交流機會
教育在本質上屬于根據各方經驗、方式,不斷地進行總結與探討的一個過程。家園合作能夠為家長、幼兒園提供對經驗進行分享與交流的良好機會,利用有效的交流,家長能夠在教師那里學習到新穎的教育理念、經驗以及方法等,教師則能夠聽取家長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對幼兒具體狀況進行掌握。同時,交流還能夠讓教師和家長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的緊密,更好地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
(三)家園合作能夠對多方幼兒教育資源進行開發
例如,家長不同的職業以及文化背景能夠豐富幼兒教育的形式、內容等,并向學校提供經驗支持與幫助,幼兒園能夠向家長反映幼兒在園內的表現和問題,同時指導家長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幫助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三、 基于家園聯動培養幼兒文明行為習慣的策略分析
(一)家長做榜樣,把垃圾分類行為浸潤到幼兒心里
習近平總書記在住建部提交的關于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情況報告上做出圈閱批示,并提出了垃圾分類工作切實從娃娃抓起。當前黨員入社區、單位、學校都將垃圾分類工作與行為習慣擺在了重要的日程上,因此,我們將垃圾分類融入一日生活里,輻射到家庭中,在家園共育中將垃圾分類浸潤到幼兒的心里,踐行為自覺行為。
鏡頭一:早餐吃雞蛋,只聽啟帆邊撥雞蛋邊自言自語:雞蛋殼是餐廚垃圾。旁邊的瑩瑩也說:“我也知道雞蛋殼是餐廚垃圾。我爸爸媽媽吃完飯把餐廚垃圾用袋子裝好,要拿到樓下的垃圾桶去扔?!弊鴮γ娴膶帉幰舱f:“我家也是,我爸爸還說要去守桶呢!”啟帆也說:“我媽媽也是,要去守桶,不許別人亂扔垃圾。”小朋友都以家長們為榜樣,自豪地討論著當前最熱門的垃圾分類問題。
鏡頭二:寧寧吃完了,她把椅子搬起來對著啟帆和瑩瑩說:“我去守桶了,你們快點哈!”只見寧寧把椅子擺到室外,自己站到了洗手間的垃圾桶旁邊,每當有小朋友過來的時候就說:“雞蛋殼是餐廚垃圾,要放在綠色的垃圾桶里”。然后就認真地監督其他小朋友把早餐的雞蛋殼扔到餐廚垃圾桶里。不一會兒,瑩瑩和啟帆也吃完了,他們也加入了守桶隊伍。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社會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通過觀察和模仿潛移默化地發展起來的。成人遵守社會行為規則,就能為幼兒樹立良好的行為榜樣。家長支持與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行為,有效地配合了幼兒園開展垃圾分類教育,幫助了幼兒對垃圾分類良好行為的遵守與執行。從小朋友對雞蛋殼的正確分類、自愿擔當守桶員,不斷地提醒來扔蛋殼的同伴的行為中,體現了在家、園、社區教育合力下,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們,把垃圾進行分類的文明行為滲透到孩子的心靈中。
(二)師生、生生互動,把垃圾分類知識與文明餐桌浸潤到幼兒心里
文明餐桌傳承了中華民族尊重勞動、珍惜糧食、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個人文明素養的重要體現。在培養幼兒良好文明行為中,把握教育契機,讓幼兒自主發現、自主修正,讓文明行為浸潤到幼兒心里。
鏡頭三:午餐,喝玉米湯,餐前教師照常介紹食物,用語言與表情激發幼兒食欲,并向幼兒介紹玉米棒屬于其他垃圾的概念。幼兒進餐時,只見彬彬吃得特別快,第一個吃完就到垃圾桶旁邊站著,原來他要爭當守桶員。每個小朋友吃完,把玉米棒拿過來時,他都告訴同伴,玉米棒是其他垃圾,要扔到灰色的垃圾桶里。突然,洗手間有人吵了起來,原來,瑜瑜沒吃完玉米,就扔到其他垃圾桶里,彬彬撿起沒吃完的玉米,塞到了她的手中。只聽旁邊的啟帆說:“老師,彬彬不準瑜瑜把玉米棒扔到其他垃圾桶里,要瑜瑜把剩下的玉米吃了才能扔。”鈺鈺也深表同情地說:“玉米都臟了,不能吃了,就扔餐廚垃圾桶。”彬彬一看越來越多的人站在了瑜瑜一邊,急忙解釋說:“玉米是餐廚垃圾,玉米棒才是其他垃圾,她沒吃完就是不能亂扔,而且玉米都吃了一大半了,玉米棒那么多,扔餐廚垃圾也不對?!北虮虻脑捯鹆舜蠹业囊蓡枺菏茄剑瑳]吃完的玉米屬于什么垃圾呢?
孩子們都困惑了。正巧,隔壁班的保育員傾倒其他垃圾,我好奇地問:你們班的小朋友全部都把玉米吃完了?保育員說:“是呀!全部吃完了,不能浪費嘛!”一句話,把剛才還在討論沒吃完的玉米屬于什么垃圾的熱烈氛圍弄得鴉雀無聲了。這時候,瑜瑜做出了一個大家意想不到的舉動:她走過來,拿起沒吃完的玉米,一粒粒地把玉米掰下了,雖然很難掰,玉米汁流出來了,她還是堅持把玉米與玉米棒分離出來。同伴們看著,都沒有說話。她把那些爛兮兮的玉米粒投入了餐廚垃圾桶里,而光禿禿的玉米棒就投入了其他垃圾桶里。瑜瑜洗好手走出了,說:“老師,以后我不浪費糧食了。”然后指著餐桌前的宣傳畫說:“文明餐桌,拒絕浪費!”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與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因此我們要創造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獲得發展。在文明行為培養中,我們要尊重幼兒的學習方式,避免片面地監管與簡單生硬的說教,關注幼兒的感受,保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鼓勵與支持幼兒在討論中發現問題,從而自行修正行為,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文明行為意識,自覺遵守,潛移默化地養成文明行為習慣。
(三)家園聯動的教育策略對孩子文明行為的養成更有效
《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
鏡頭四:中午,老師將幼兒發生的玉米棒事件發到班群里,引起了家長在班群里的熱烈討論,家長們用手機百度、使用垃圾分類的小程序,但是沒吃完的玉米棒屬于什么垃圾大家同樣找不到一個共同的答案,家長們都好奇最后的解決辦法。
鏡頭五:放學后,家長們好奇地詢問幼兒玉米棒的問題,孩子們熱烈地與家長溝通、交流,講述著事件的發生、發展、最后的解決方法,讓家長們感嘆幼兒的成長。
班級微信群的建立,教師及時地將幼兒在幼兒園里的小故事、幼兒在班級的中遇到的困惑發到班群中,這一策略拉近了家園教育的距離,使家園教育同步,并激勵了家長更愿意主動參與到幼兒教育中,更有利于幫助幼兒堅守文明,成為自覺的行為習慣。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兒園教育是一種復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使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币虼嗽谟變毫己眯袨轲B成教育中,對幼兒日常行為及時與家長溝通,將幼兒發生的有教育討論的問題與家長溝通,幫助家長了解當前幼兒行為,并捕捉有教育意義的話題,與家長達成目標一致,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中獲得發展,在良好的文化氛圍與社會環境中學會遵守規則。使在幼兒園表現的良好行為在家庭中得到不斷鞏固與強化,逐漸形成習慣。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教育部印發《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教基[2001]20號.
[3]黃梅.家園共育促進幼兒良好習慣養成[J].美篇網,2016.
[4]葉穗梅.爭取家長配合:引導與服務并重[J].學前教育研究,2008(3).
作者簡介:利紅宇,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