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屬于一種批判性的哲學思想,它十分善于利用哲學思維,根據人類社會的變化與發展,總結出相對靜止的人類發展史,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后再從歷史唯物史觀的角度對其進行深入地剖析,從而進一步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生產規律進行總結和概括。之后,它首先提出了剩余價值的重要意義,然后還得出了社會主義最終將會代替資本主義的客觀規律。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理論探究
在20多年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就已經在我國學術界占有一席之地。至今為止,也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學術領域。這雖然表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我國實現了質變,但是也體現出人們并未從整體的角度,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和解讀。文章主要針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中蘊含的哲學思維進行分析,使讀者們能夠通過閱讀,從而產生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深入了解,并明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中包含的一些價值追求。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科定位
雖然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我國學術領域的占比很大,且影響作用極為深遠。但是,由于目前人們只是從一種分支的角度,對其進行理解和定位,從而忽略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真正含義,以及其規范性和整體性特點。簡而言之,目前我國學術領域面對的根本問題就在于,假設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確只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分散出來的一個分支,那么如何進一步加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進步與發展,并使其成為一項獨立式的學科,就成為了目前學術領域的一項必要工作,并且還可以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深入發展。
但實際上,自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取得的各項重大突破,都結合了我國的發展實際。從這里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蘊含著十分顯著的現實性和規范性特點。因此,一旦脫離現實的情況,便會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也只有使其與社會的發展實際進行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的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發揮出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從更深一步來看,雖然我國取得的各項發展與進步,都是從經濟層面體現出來的,但是通過經濟變革催生的各類問題,又都屬于政治哲學的范疇。因此,想要從根本上對這些經濟問題進行處理和解決,就必須要將他們統一放置于哲學的范疇下來看待。
如果能夠根據馬克思哲學的發展狀況,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進行準確的學科定位,那么不僅能夠使政治哲學的定位更具有明確性,還可以避免其陷入混沌的發展狀態,最終阻礙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正常發展。按照這種情況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就不只是一個只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簡單學術分支。它同時代表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高度,并且展現了其強大的時代性特點。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當中包含的一些學術性理論問題,也被后期實際應用于當代中國的發展過程當中,并為我國社會的深入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根據上文的論述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明確的學科定位,是未來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發展趨勢。因此,必須要將我國哲學領域的學術研究方向,朝政治哲學的方向進行轉變。只有這樣,才可以突出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性特點,并使其在我國后期的社會發展和改革過程中,發揮其積極的引導作用,最終使馬克思主義與政治哲學之間進行融合并產生“質變”。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中的哲學思維
如果想要從根本上對哲學思維進行認識和了解,那么首先就要明白思維這一概念。一般來說,如果將意識形式作為劃分思維類別的標準,那么其主要可以被劃分為邏輯和形象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邏輯思維的活動內容,主要分為知性和理性兩部分,且基本表現形式為推理、判斷等。而形象思維的活動內容則是以感性為主,其基本表現形式為想象、聯想等;如果將思維的對象和內容作為劃分思維類別的標準,那么其主要可以被分為日常思維、文學藝術思維和哲學思維等多種不同的類型。但是,因為哲學研究對象大多擁有抽象性和超前性的特點,所以導致很多人都無法憑借感官直接感覺到它們的存在,甚至也無法用一些感覺方面的專業術語對它們進行描述。由此可以得出,哲學思維與一般的思維形式存在部分區別,它同時擁有批判性、整體性和超越性等多重特點。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規范基礎
政治哲學本身就是一項具有較強規范性特點的學術研究類別,所以在對其開展各項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如果偏離了規范性的理論基礎,那么就失去了最基本的合法性研究支撐。由此可以得出,如果想要真正地從根本上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研究,提高較為深厚的理論以及學科基礎,就必須要深入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內部進行挖掘,尤其是對于有關自由、正義等方面的相關內容,并將這些內容進行組織重構。
但實際上,在對其開展各項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出現了如下幾個問題。很多學者僅僅依靠對馬克思著作當中的一些,如“偷盜”之類的詞語,就輕易地對其進行判斷。但是,由于這些單獨的術語,并不具備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規范性特點,所以并不能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研究,提供較為可靠的理論依據。當然,作為一名合格的政治哲學研究工作者,我們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相關內容和規范性進行深入地挖掘,并為其提供有效的辯護。只有這樣,才可以為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進一步完善和發展,提供更加強大的助力。
如果只是將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實質,并且始終遵循著較為傳統的思維模式。那么便根本沒有辦法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各項學術研究的基礎,從而深入地探討政治哲學的理論深度。同時,對于一些有關正義和權利等方面的問題,相關研究人員也就不可能會擁有任何主動的發言權。
從近代政治哲學的發展歷史上可以看出,無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或者是后來出現的黑格爾政治哲學、霍布斯政治哲學等,都擁有著其獨特的哲學價值和意義。同時,它們也都是從其所屬的傳統思想基礎上,對政治哲學領域的相關問題展開深度的探討。雖然一直以來,權利和自由都被廣大學者納入自然法的范圍之內。但是,結合社會的實際發展狀況,其仍然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理解,并且逐漸成為了探究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規范性的強大動力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歷史唯物主義和政治哲學在規范性和完整性等方面問題上,是存在一些相通之處的。
其實,馬克思之所以可以領先眾多研究學家,首先總結出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觀點,是因為他將理論創制的起點,建立在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之上。并且在馬克思后續的著作中也明確地提到過,他將這部分人的自然生命視作人類解放的基礎和根本。因此,從人類角度出發而產生的一些有關權利和自由的相關內容,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消失在馬克思的觀點和視野當中,甚至還逐漸成為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重要思想根基。特別是在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當中,以工人的發展現狀和社會地位,對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進行了鞭笞和拷問,體現出了政治哲學中對資本批判的強烈精神。
從這里可以看出,歷史唯物主義除了可以幫助人類對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進行深入了解和認識外,同時也屬于一種具有較強規范性和完整性的政治哲學理論。但是,這也并不能表示歷史唯物主義與西方政治哲學能夠被放在同等的思維水平上進行比較。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歷史唯物主義是近代政治哲學最為深刻和徹底的一種理論形式。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理論當中,權力和自由不只是一種能夠通過自然法進行約束,而自然形成的一項產物,它們還是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生產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的東西。因此,只有將歷史唯物主義成為學術理論研究的思想根基,并對人類社會和生產關系進行深入的考察和評價,才能從根本上對權利和自由的實質進行剖析和解讀。
由此可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不僅可以以政治哲學理論基礎的身份而存在,還能夠進一步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理論思想進行深度的豐富和完善。因此,我們在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進行解讀的過程中,必須要將其與人類的自由、平等權利進行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夠持續的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發展提供規范性的理論基礎,并確保歷史唯物主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之間能夠保持緊密貼合的關系。
四、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當代意義
如果想要進一步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當代意義進行詮釋,則需要從當代中國的發展實際聯系到馬克思,再從馬克思回歸到當代中國的重要理論思想上。總而言之,如果想要真正地對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當代意義進行闡述,就必須要使用一種脫離于傳統的獨特思維方式,對馬克思政治哲學展開一種全新的認識。
從政治哲學的起源上來看,眾多西方政治哲學思想家們總是把自己的理論限制在契約論的框架當中。一般來說,他們都會將社會階層中一些自然的、理性的部分群眾,作為理論研究的前提,并以這些群眾作為基礎,從而形成一個基本的理論觀點,并進一步對權利和自由等問題進行討論,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從表面上來看,并不存在任何階級差異的政治哲學類別。根據馬克思的批判性觀點來看,這種政治哲學雖然也反映了部分市民的真實思想和觀點,但是卻具有較強的局限性。而與這些政治哲學相比之下,馬克思政治哲學則站在一個相對來說更具有解放性的社會層面。他毫無差別地對市民階級所處矛盾進行剖析,并針對這些矛盾問題提出了相關的政治哲學問題,為其政治哲學的最終形成,構建了一個宏偉的藍圖。
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出現,并不代表馬克思只是將其理論觀點從不同平面之間進行簡單的轉換。他結合了多個具有不同含義和階層的平面,并使這些平面能夠被統一放置在一個立體式的結構當中,最終形成政治哲學的最終框架。馬克思政治哲學不僅對市民社會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從而為該階級的理想性發展提出了設計預案,還為社會上存在著的各種不公平現象,進行了辯解和維護,最終為構建現實性政治哲學提供了必要的理論基礎。總而言之,馬克思政治哲學是一個跨越較多歷史階層,并同時容納眾多理論的思想理論,代表著其具有更強的優越性和完整性特點。
馬克思政治哲學對于中國而言的當代意義,分為多個不同的方面。首先,我國在經歷重大歷史轉折的過程中,急需要構建起一個較為完善的政治哲學體系,從而使其作為改革的理論依據。因此,這項政治哲學必須要能夠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發展情況,并為后續的社會發展提供正確的理論指引。而這就表明,政治哲學必須要對市場當中存在的一些有關權利和自由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辯護,并對社會中存在的一些非正義行為進行檢思。
根據這些方面來看,馬克思政治哲學不僅符合當代中國的社會發展狀況,甚至還為中國政治哲學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最終成為推動中國實現改革和發展的重要理論支撐。而與馬克思政治哲學相比之下,羅爾斯等人構建的政治哲學思想理念,雖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的發展與改革提供必要的幫助。但是,由于其平面化思維特點,使其始終無法擁有與馬克思政治哲學同等的理論解釋能力,并使其在思想觀點等一些重大問題的解決上顯得毫無作用。
五、結語
根據目前我國學術領域的發展狀況來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我國學術領域的發展前景一片良好。但是,為了能夠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在我國學術領域的發展與進步,就必須要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學科定位、規范基礎和當代意義,這三項重大理論問題進行深入的辨析和解決。只有這樣,才可以確保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與中國的發展實際進行有機結合,并使其在我國后期的發展過程中,發揮出更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周呈呈.資本論·哲學語境研究[J].海南師范大學,2013.
[2] 楊士喜.多重范式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J].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4).
作者簡介:李昊軒(1996.06- ),男,漢族,山西呂梁人,在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