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0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外交等領域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矚目的,中國各項事業能夠取得輝煌成績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堅信共產主義。因此,文章從理論、理想信念和人類追求的角度出發,探索我國為什么走社會主義道路。
關鍵詞: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理想;理念
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高社會形態,也就是通常所稱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早在1956年底我國已經步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過改革開放步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提高,香港和澳門相繼回歸,一國兩制的構想得以實現。時下香港問題,就是意識形態不夠堅定的表現。所以,有必要回答我國為什么始終堅信共產主義。
一、共產主義可實現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馬克思沒有描述共產主義是什么樣子,但他認為共產主義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其原由是出于當時的社會主義者沒有能力對資本主義進行革命從而放棄實踐,只把共產主義當做理想,認為不可能實現,所以馬克思說共產主義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其本質是批判把共產主義作為單純理想化的做法,批判不去實踐的空想。馬克思認為如果確立共產主義,那么就是應然邏輯,就會使共產主義變成宗教。應然邏輯在基督教中,是原本、原生態、原始本真態,把世界建立在應該和不應該之間的關系中,成為唯心主義世界觀。宗教是把現實當做苦難,他認為共產主義不把現實當做苦難,而是把原始、封建社會當成人類歷史的進程。共產主義就是現實,不是現實與之相適應的理想。他強調共產主義消滅的現存狀況是處理現實矛盾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消滅勞動,勞動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馬克思批判的是抽象勞動,因為抽象勞動創造的是價值,價值是資本家背后追求剩余價值的前提,同時也是資本家剝奪無產階級的動力。現實的運動,指的是共產主義是現實運動也就是當下的現實,或腳下的路。共產主義就是不斷發展的過程。
自稱是共產主義者的費爾巴哈依據人共有的意識和共性,將抽象的人變成了崇拜的對象,他批判基督教把人異化,主張人與人之間應建立愛與友情來消滅階級矛盾,從而從人本質上解決社會矛盾。費爾巴哈的“共產主義理想”(愛的宗教)在德國廣泛流行,一時間眾人把費爾巴哈哲學當成德國社會主義的大梁。馬克思為了回擊費爾巴哈的“共產主義理想”與凱恩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反對把共產主義理想化的做法。在德國哲學不斷爭論與批判的發展進程中,眾多社會主義者把共產主義視為對資本主義的全盤否定——烏托邦式的理想。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在天邊的美好理想。但是馬克思不贊成這樣的觀點,因此他在唯物史觀中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再次強調共產主義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而是可以立足于當下的現實運動借助實踐轉化為現實。
二、共產主義有理想和理念
中國共產黨從無到有,從50多人發展成為9000多萬,成為世界第一大執政黨,是理想和理念使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一)共產主義要有理想
自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遭受了長達百年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源掠奪加深,給舊中國帶來沉重的打擊,表現在兩個方面,在國際方面上,中國和帝國主義列強戰爭頻發,舊中國始終被動挨打,不斷委曲求全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國際地位直線下降,最顯著的事件是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在國內方面上,地主階級頑固派、地主階級洋務派、地主階級改革派、資產階級改良派、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農民階級相互爭斗,軍閥割據,民生疾苦,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使得中國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
1949年毛澤東同志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幫助了全世界的也幫助了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1917年11月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社會主義從此由理論變為現實,震懾了資本主義世界,為其他國家無產階級革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的解放運動提供了經驗總結。俄國十月革命前的國情與舊中國極其相似,都屬于落后的農業國,都需要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無產階級提供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革命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叫共產黨,就是因為從成立之日起我們黨就把共產主義確立為遠大理想。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中國共產黨已在風雨中走過98年,從革命戰爭年代領導革命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領導建設,由革命黨變為執政黨,帶領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正是由于一代代共產黨人在始終不渝的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始終堅信共產主義一定能夠實現的美好理想。
(二)共產主義要有理念
新時代的中國共產黨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始終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執政之基,始終把共產主義理念貫徹在社會主義建設中。
(1)社會主義誕生。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方面強有力的回擊費爾巴哈“愛的宗教”學說撇清了與費爾巴哈的關系;另一方面標志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誕生,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提出五種所有制形式,構想了五種社會形態,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創造了思想基礎。俄國十月革命的同年,列寧繼承馬克思、恩格斯的理論思想,在《論國家》中發表主張“五種社會形態說”的演講,雖然列寧沒有提到共產主義,但是在當時的列寧看來十月革命勝利后的俄國已經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標志著共產主義已經由理論轉變為現實,社會主義正式誕生。
(2)中國選擇社會主義。近代中國,三種建國方案爭論不休,兩個命運在各黨派之間激蕩。第一種方案是以官僚資本主義為代表的,主張維持雙半社會性質形式軍事獨裁。違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第一種方案在中國行不通。第二種方案是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代表的,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這種方案行不通的原因在于既不能革命到底又不能安全建立。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不能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徹底的反對雙半社會的革命。另一方面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帝國主義列強就不能在中國繼續掠奪大量的資源。第三種方案是以中國共產黨為代表,主張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進行了長期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斗爭,趕走了帝國主義,結束了帝國主義對中國長達百年的壓迫,中國共產黨的方案貼近中國實際國情,得到廣大群眾支持,是最廣大群眾的共同選擇,建立了新中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中華民族得到自由解放,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3)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自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西方資本主義惡意封鎖中國,再加上建國初期三年自然災害和蘇聯的掣肘,新中國被迫采取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運動,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而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因此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功過是非及共產主義陣營中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解放思想,貫徹毛澤東同志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中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得社會主義事業邁入新時期。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世紀。2000年是20世紀與21世紀的歷史交匯期,國際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陣營的力量對比和國內現狀均發生了極大變化,我們黨面臨絕佳機遇與重要挑戰,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科學的認識主要矛盾轉變以及基本國情不變的實際情況,準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擴大、政治多極化加深、文化多元化集聚的形式,經受住國內外嚴峻考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江澤民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推動社會主義發展,形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通過實施更深層的改革措施,根據社會主義本質特征,完善基本經濟制度,調整上層建筑與生產力發展不適應的地方,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的任務。
(5)繼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總設計師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思想為前行指南,依據國內外因素,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力求在世界范圍內相對和平的局勢中發展自己,形成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意義。
(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順應新時代的潮流,系統化、理論化的回答了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經濟方面,中國經歷總量已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政治方面,中國進行反腐敗斗爭,持續多年深化改革,成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一級;在文化方面,中國多方面培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社會各領域開枝散葉增強自身文化自信;在社會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社會和諧、穩定、幸福;在生態方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由中國走向世界,在解決本國生態環境的同時,為世界環境治理提供了理論基礎。新時代的今天,中國比以往歷史上任何時期都要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民堅持四個自信、四個意識,堅持共產主義,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理想和理念投身到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共產主義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
三、共產主義追求的是幸福
在地球不斷運轉的46億年中,人類文明只有短短數千年,卻不斷尋求自由、民主、和平、平等,追求幸福。中國是五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以來就有大同社會思想,儒家的仁愛、墨家的兼愛和非攻、道家的道法自然等思想,在西方有理想國、理性王國、自然王國和啟蒙運動等等,可見無論西方還是東方,人們追求唯一不變的是幸福。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勞動異化伴隨其左右,資本家為了掠奪剩余價值和超額剩余價值,不斷對工人階級進行壓迫,工人逐漸變為物化的人。不可否認的是工人拿到了工資,工資可以買日常生活用品和其他商品,人的欲望在一定程度內得到滿足,但是我們忽略的是購買的商品正是間接為資本家生產的,人們替資本家生產的產品自己沒有得到,反而要拿出高價向資本家購買,這就是剝削后的再次剝削。雖然西方有福利制,但是福利的高低取決于資本家繳納稅款的多少。初步得到的結論是,只要資本主義制度存在,就存在階級剝削和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幸福只會是資本家這類少數人。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自1917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傳入中國,馬克思主義便在中國扎根發芽,不斷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產生了兩次歷史性的偉大飛躍,第一次偉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是毛澤東思想帶領中華民族億萬人民群眾站起來,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二次偉大飛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不斷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靠近。中國70年來取得的成就從本質上來說,是得益于中國人民有共產主義信仰;是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
98年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帶領億萬人民群眾救亡圖存、獨立自主、轉危為安、撥亂反正、改革開放、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奮進新時代。有共產主義信仰的人最幸福,所以,中國人民始終堅信共產主義。
作者簡介:趙春江(1994.09- ),男,蒙古族,河北承德人,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民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