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凡 張瑋
摘 要: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十分重視青年群體。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為吸收大量青年投身革命,一方面建立了各級青救會將廣大青年組織起來,另一方面創辦《抗戰日報》等報刊雜志及時報道國內外反法西斯斗爭的形勢,點燃了青年抗日救國的熱情。在黨的動員下,進步青年們前赴后繼、赴湯蹈火,為抗戰救國和根據地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關鍵詞:晉西北抗日根據地;青年動員;青救會
晉西北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時期同山西新軍部隊、統一戰線組織“戰動總會”、“犧盟會”等一起創建的山西抗日根據地之一。抗戰之前,晉西北地區由于大部分是山區,各方面信息比較封閉、加上受傳統遺毒的腐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作為農村主要勞動力的青年在社會中普遍受不到重視。山西作為華北抗戰的戰略支點,最早成功地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8月1日,“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總隊”成立。11月,戰動總會率先動員農村青年發展“民族解放先鋒隊”。隨后各地青年救國會(青救會)先后成立并成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主要的青年組織。至此,黨將青年動員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全面展開,晉西北青年在抗戰中日益發揮出先鋒的作用。
一、青救會對晉西北青年的組織化動員
周恩來指出:“到軍隊里去——這是在今天挽救民族危亡的最有效的方法。建立生力軍,充實我們的舊隊伍,責任都在我們的青年朋友的肩上”。黨對晉西北根據地青年的抗戰動員,主要是通過建立從村級、區級、縣級、中心區、到晉西北邊區各級青救會來實現的。青救會不受性別、民族、宗教信仰、階級的限制,將13歲以上,25歲以下的革命青年緊密地團結在抗日救國的統一戰線當中。1940年3月,晉西區黨委擴大干部會議上提出了“動員青年參軍參戰、建立青年武裝;發動青年斗爭;整理擴大青年組織、鍛煉青年干部”的三大任務。 在黨的領導下,晉西北各級青救會一方面充分肯定青年在抗日救國中的巨大力量,點燃了革命青年參軍參戰的熱情,另一方面根據抗戰形勢的需要,建立了一系列的青年武裝。
(一)動員青年參軍參戰
抗戰之前,舊政權在該地區強行抓兵的做法,使青年內心恐懼。因此青救會初期在動員青年參軍參戰上面臨著很大的困難。青年干部認識到這個問題后,從思想負擔出發,深入解釋抗戰形勢,青年逐漸萌生了抗日救國的意識,由被迫參軍轉變為“以參軍參戰”為榮。革命青年參軍后,不論在正規軍隊還是游擊小組中都迅速成為中堅力量,青年知識分子成為軍隊的骨干,這使晉西北根據地人民對之前在家庭、社會上缺乏獨立性的青年刮目相看,大大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有力地壯大了革命隊伍,如“寧武的一千五百名脫離生產自衛隊的隊員中,不到二十天便達到六七百人之多”。
(二)建立青年武裝
晉西事變后,晉西北根據地面臨著日寇進攻和頑固勢力破壞的雙重困難,黨意識到只有將青年工作與武裝工作結合起來,才能堅強地保衛晉西北。因此,建立青年武裝成為新時期青救會的中心任務。1940年2月,晉西北、晉西南兩個區黨委合并為晉西區黨委,晉西青聯成為各級青救會的領導機關。在其統一領導下,建立了青年縱隊、青年連、青年營等脫離生產的青年武裝以及青年抗日先鋒隊等不脫離生產的青年武裝,根據地的青年工作蓬勃發展。
(1)青年縱隊
青年縱隊作為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地方子弟兵團,于1941年5月26日在興縣正式成立,當時匯集了八百多名青年,直接受晉西區青委的領導,后期經過兩次改編,隊伍逐漸短小精干,戰斗力提高。總體來說,青年縱隊的組建對之后開展脫離生產的青年武裝具有重要的意義,但在具體工作上仍有很大的不足。例如,領導者在發展成員時,為完成指標,以搶抓、欺騙、威脅等不正當手段強迫青年參加,完全沒有體現出“動員”的本質。“五寨干部每天晚上到敵區去抓青年,若抓不到便將他的家屬抓住,硬逼他兒子當兵”。另外,大部分青年鄉土觀念較重,青救會領導則以恐嚇、威脅的方式強迫“護送”。某些青年干部軍閥主義、土匪主義橫行,經常打罵群眾、強迫索要糧食滿足其個人私欲,曾一度被當地群眾罵為“小日本”。
(2)青年抗日先鋒隊
青抗先是由青年武裝力量中的積極分子組成的精干隊伍,其前身是晉西北青年游擊小組。據1941年不完全統計,“從春季開始到七月間,青抗先戰斗過108次,配合過部隊15次,擊斃敵人27名,繳回步槍12支,手槍3支,輕機槍2挺,手榴彈兩箱加46個,步槍子彈2000余發,割電線4561斤,沒收煙土66兩,繳獲牲口三匹”。但是由于各方面條件要求較高,一度存在著“關門主義”的問題,導致其人數發展十分緩慢。
二、以《抗戰日報》為主的媒介化動員
根據晉西北形勢的需要而陸續創辦的報刊雜志承擔著抗戰宣傳的主要任務,是黨開展青年動員工作的主要媒介。包括《抗戰日報》、《中國青年》(晉西版)等。其中,《抗戰日報》是中共晉西區黨委的機關報,于1940年9月18日創刊,1946年7月1日改名為《晉綏日報》。作為抗戰時期黨對晉西北青年抗戰動員的主陣地,為晉西北青年參軍參戰、開展武裝斗爭、保衛根據地指明了方向。
(一)動員方式
首先,揭露了法西斯是全世界青年和人類共同的敵人,“萬惡的德國法西斯把反抗的男人當著妻子的面切成肉醬,把殺死的兒子骨灰用信包寄給母親”,“還摧殘著人類的科學和文化,民主科學的書籍被燒毀、愛因斯坦等科學家、文學家先后被驅逐”。接著,分析了當前處于反法西斯力量蓬勃生長的時期,蘇德戰爭的發展極大地鼓舞了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堅定了青年們反法西斯斗爭的決心。最后,倡導加強對青年愛祖國、愛人類的國際主義教育,呼吁革命青年建立起強大的統一戰線。
(二)動員成效
在報刊雜志的媒介化動員下,青年們深切地體會到法西斯主義燒殺搶掠、奴化青年、轟炸學校、企圖毀滅整個中國的罪惡行徑。他們積極響應《抗戰日報》發出的“起來青年們,打倒法西斯”號召,投身于抗日救國的使命中。到1939年為止,晉西北將近五萬余青年參加了青年縱隊、青抗先等抗日武裝,用自己的鮮血保衛晉西北根據地,實現“用戰爭消滅戰爭”。
綜上所述,一方面黨在統一戰線的指導下,以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地理環境、青年生活現狀、歷史文化傳統等客觀條件為依據,與時俱進地調整與完善青年動員方針與政策,為當代青年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經驗。另一方面,廣大青年在英勇作戰與艱苦奮斗的實踐中逐漸成長起來,成為革命的先鋒,是當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素材。新時代的青年應把握時代機遇、增強責任擔當,以青年之夢共筑中國夢。
參考文獻
[1] 共青團山西省委,山西省檔案館.山西青年運動歷史資料:第2輯[M].太原:山西省檔案館,1986.
[2] 抗戰日報[N].
[3] 周恩來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89
[4] 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編.晉綏革命根據地史[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基金項目:此項目為山西省2019年度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碩士組)“晉綏抗日根據地青年運動研究”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9SY191。
作者簡介:王逸凡(1995.09- ),女,漢族,山西陽高人,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張瑋(1968.08- ),女,漢族,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文法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