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黨的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必須確保人民能夠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運作應以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為基礎。而人大代表依法履職必須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因此,人大代表應該密切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聯系,這不僅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對人民主權理論的具體要求,也是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在人大制度運行中的具體實踐形式。文章中對中國和西方代表聯系選民的理論進行闡述,分析基層人大聯系群眾方式創新的實例和意義,并且指出了基層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的不足。
關鍵詞:基層;人大代表;法律制度;考核機制;監督機制
在我國,代表制的理論應與代表聯系選民、代表聯系群眾并代表群眾意志而緩緩展開的,但是如何代表、代表誰又成了現實生活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不同的代表制理論由各個不同的代表方式構成,目前西方學者們關于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的理論主要包括強制委托說、代表責任說、集中代表論。我國認為代表必須是全體人民意志的發言人。
第一章 關于人大代表聯系選民相關理論闡述
一、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關于代議制理論
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認為,代表是一種職務,是一個具有相應功能的工作崗位,并具有相應職能。所謂代表職能,指的是代表的行為方向和基本任務,包含表達職能、管理職能、咨詢職能等等。
在議會制國家,議員由政黨或團體推選,經選民選舉產生,議員既要代表選民利益,也要代表本政黨本團體的利益 [1]。
二、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本質內涵
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精神的體現。人民議會制度和人民主權原則是形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建立健全并改進人民議會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將一切權利歸屬于人民。
群眾路線的內容與代表聯系群眾制度的根本要求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群眾路線的本質是代表群眾,服務于群眾利益,執政為民。而代表聯系群眾制度的根本要求就是加強代表與群眾的聯系,使代表能夠更好地為人民利益代言,使人民的利益能夠得到更好的實現。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代表聯系群眾制度實際上是執政黨的群眾路線在建立國家政治制度時所采取的具體化、制度化形式。在代表聯系群眾制度下,代表與群眾的互動關系可以分為三部分:代表與選民的法律關系,代表對人民的責任,人民對代表的約束[2]。
三、人大代表聯系群眾制度的法律依據
這種制度的法律依據,主要表現在憲法和法律當中,我國現有法律架構中主要涉及代表與選民的法律有《憲法》《選舉法》《代表法》《全國人大組織法》《地方組織法》等。
第二章 創新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方式的重要意義
一、是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的要求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選舉產生,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構的成員和人民代表大會的主體。人大代表應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這是人民主權理論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的具體要求,也是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在人大制度運行中的實踐形式。
二、是《憲法》原則的體現
人大機關對“一府兩院”的法律監督包括監督規范性文件與《憲法》和法律的一致性,工作監督包括檢查“一府兩院”的工作是否符合《憲法》和法律,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設委員會的決議和決定是否得到適當執行,權力是否得到行使并有效的被監督。
三、是暢通民意表達的渠道
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條通道,表達權是公民的一項憲法權利,民意的表達是一項活動,群眾通過這項活動向社會和國家表達他們的要求,以實現他們自己的利益。隨著社會的進步,公民的利益訴求日益增加,建立完善的、無障礙的機制來表達其利益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大。
其目的是為了完善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進一步加強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與群眾之間的聯系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跟緊時帶步伐的重要一部分,是加強人民代表大會與人民群眾之間血肉聯系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第三章 基層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的實踐與探索
一、“民生小事”代表督辦制
探索建立“人大代表夜聊”新的工作機制,代表不僅可以在白天接待群眾,也可以在下班后接待群眾。各街道人大工委、人大組織通過聊天約談、商議、評判、回訪,也可利用電話、網絡、微信和信件等形式,收集人民群眾反映的問題與建議。
以此為基礎,將“代表夜聊”與“代表督辦”結合起來,形成了有特色的并且有實效的“民生小事”代表督辦制。“民生小事”快捷處理、快捷反饋,并且強化“民生小事”跟蹤督辦,為保證代表督辦可以高效高速解決事情,設立專項基金來保證這一督辦的實施[3]。
二、“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活動室”建設
按照《實施意見》要求,提出鄉鎮街道全覆蓋、村級延伸、行業拓展的工作思路,建設一個統一的標準,明確完成日期,積極推進鄉鎮街道活動室建設,并逐步向村(社區)、行業延伸。在鄉鎮街道活動室建設方面,根據標識、場地、設備、制度、臺賬統一的標準,并且設立專門工作人員,以鄉鎮街道為單位,單獨或依托其他基層活動場所建立活動室,實現鄉鎮街道全覆蓋。在村(社區)活動室建設方面,因地制宜,依托其他基層活動場所推行兩種建立模式:
一是以村(社區)為單位建立活動室。
二是根據區域劃分來組成代表小組,并且以代表小組為單位建立活動室。各鄉鎮根據行政村、各級人大代表根據實際劃分區域組成代表小組,建立代表小組活動室。在行業活動室建設方面,以各地代表集中的行業為主,組建行業代表活動小組,依托代表辦公場所建立活動室 [4]。
三、人大代表之家建設
如今,許多居民將人大代表之家當作群眾表達其民意要求的有效渠道。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之家”的建造,對于各位代表而言,可以充分發揮代表聯系群眾的作用,對于人民群眾而言,可以及時表達民意。當面與人民群眾進行良好溝通,了解并幫助其解決問題。是人大代表之家設立的初衷。人大代表之家根據物質標準統一,以及對軟件標準和活動的嚴格管理原則,使其成為人大代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重要名片。
每個“人大代表之家”都有專門的活動場所,按照至少40平方米的基本標準,專室專用,來進行建設。將代表基本信息公布,刊登在墻上,進一步加強了代表小組工作的透明度,加強了代表與群眾的聯系,并使每個群眾能夠直接發表意見。“人大代表之家”每次開展活動,都要根據本鄉鎮需要提前制定活動計劃,在活動期間進行筆記,在活動后做好總結、分類、歸檔。在活動過程中,每位代表提出的意見、建議,如果問題能夠鄉鎮自行解決的,就由各鄉鎮黨委、政府出臺具體措施,以便在規定時限內辦理,如果問題鄉鎮不能解決的由各鄉鎮人大主席整理完畢后,最終以書面報告的形式提交所在縣政府辦理。
人大代表之家是最接近人民的地方,目的是使代表的工作更加具體,更加接地氣。必須發展城鎮和企業之間的合作,并在企業中建造“人大代表之家”,使人大代表熟悉工人、企業發展的情況。發展城鄉之間的合作,在村莊建造“人大代表之家”。發展城鎮和城鎮之間的合作,這兩個城鎮將共同組成“人大代表之家”以幫助解決兩個城市所關切的民生問題。
四、人大代表聯系群眾網上聯絡點
代表與人民群眾在實地平臺工作受時間地點的控制。為從事日常工作和為公民服務的人大代表建立網上聯絡點,以促進在網上的互動,使人民能夠隨時與代表們聯系。及時收集網絡民意建議,相關部門進行研判,高效處理群眾問題。網絡具有快速性、時效性,讓社情民意傳達插上科技翅膀,使人民群眾的訴求與國家權力機關對于問題的解決距離更進一步。
第四章 當前基層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方式的問題與不足
一、法律法規相關制度制定不夠完善
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是民主政治的持續不斷發展進步,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實踐活動不斷拓展,有些法律法規的現代適應性不足,存在很多與現實情況相矛盾的地方。
二、缺乏明確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
目前,《代表法》只規定議員參加人民代表大會,如果議員未經事先批準不參加兩次會議,則不再當選。并且代表們在閉會期間履行職責的動機和主動性嚴重不足。此外,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績效的評估沒有明確的指標系統,這往往是不能量化的,并且人民議會議員的表現良好與表現不佳之間沒有區分[5]。
三、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
法律規定每名代表都必須接受選民和選舉單位的監督,但是在實際情況中,許多人大代表已離職于原選舉地,與原單位脫節。由于沒有具體監督實施細則對程序、內容、形式方面作出明確規定與說明,導致在實際工作中對人大代表的監督效果不甚理想,監督方式和形式易流于表面。
無論是《選舉法》還是《代表法》都只是用簡單的文字明確了人大代表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時必須遵循的條件,在直接選舉過程中,《選舉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人大常委會無權監督本級人大代表,只能對其提出一些原則性的要求與建議。我國法律法規對于人大代表的懲罰性規定較少,只有兩種類型:辭職和罷免。這種罷免的處理方法沒有規定其它逐級提高分階段的追究方式,因為太簡單而導致被架空[6]。
參考文獻
[1] 陳曉丹.馬克思主義代議制思想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
[2] 蔡定劍.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 扶松茂.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機制創新研究——以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民生小事”代表督辦制為例[J].人大研究,2019(09):12-20.
[4] 張林昊.三明市:推進“人大代表聯系群眾活動室”建設[J].人民政壇,2019(09):30-31.
[5] 伊士國,蔡玉龍.有效行使人大質詢權的思考[J].人大研究,2015(4).
[6] 馬秀秀. 基層人大推進代表履職績效的制度探索與提升路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8.
作者簡介:高瑾(1995- ),女,滿族,河北承德人,碩士,研究方向: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