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濱 余大山
摘 要:林紓先生一生翻譯的西方小說約有180多種,共一千多萬字,為國人了解、熟悉西方小說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由于林紓先生不熟悉外語,其翻譯文本主要靠他人口授,因此他的翻譯作品基本上屬于重寫,對于他所使用的翻譯策略和技巧曾有許多爭議,可謂見仁見智。文章基于美國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所提出“功能對等”理論,通過對林紓先生所譯《黑奴吁天錄》與原文作者斯托夫人所著的Uncle Toms Cabin從語言表達和文化信息轉換等層面對進行對比分析,以便得出了結論。1.林紓先生在翻譯Uncle Toms Cabin時所采用的翻譯策略是歸化策略,其目的是力求化解中西文化之差異,使譯文更好地被讀者所接受;2.在翻譯技巧方面,林紓先生靈活地采用了刪減、增補、改寫等翻譯技巧,使譯文在功能上與原文保持了對等,符合譯文讀者的語言表達規范和文化接受規范;3.林紓先生采用歸化翻譯策略進行翻譯,還有一個意圖就是通過翻譯啟迪民智、傳播西學和激起人們的反抗意識。
關鍵詞:功能對等;翻譯策略;《黑奴吁天錄》
十九世紀末,翻譯家林紓將美國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所著的Uncle Toms Cabin翻譯為《黑奴吁天錄》,通過書中黑奴的遭遇來警醒當時國民,呼吁人民覺醒起來,激起反抗意識。
林紓先生一生翻譯的西方小說約有180余種,為國人了解西方小說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林紓先生本人不懂外文,在翻譯時主要通過友人轉述,再根據所領會的內容進行翻譯,因此,他的作品在一些地方與原文不完全相符,其翻譯方法也因此曾經受到爭議。隨著人們對翻譯本質的認知在不斷加深和拓寬,翻譯的內涵和外延也在發生著變化。文章擬基于美國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所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以林紓所《黑奴吁天錄》為研究對象,參照原著Uncle Toms Cabin,就語言表達和文化信息轉換等側面進行分析和研究,以探究林譯的翻譯策略。
一、文獻綜述
美國語言學家、翻譯家、翻譯理論家尤金·A·奈達(Eugene A. Nida)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提出“形式對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或稱“功能對等”)兩大翻譯概念。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要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的功能上對等,而非語言形式上的對應。要實現功能對等,得借助于以下翻譯技巧,即音譯、直譯、增譯、減譯、改譯、加注、意譯等[1]。基于此理論認知,譯者在翻譯過程當中,應該多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不拘泥于語言結構和形式。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林紓所譯版斯托夫人所著Uncle Toms Cabin雖然在形式上采用了大量的減譯法以適應讀者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文化接受習慣,但在內容上卻力求再現原著的思想,旨在啟迪民智、激起人們抵御外辱的意識。下面我們將借助Uncle Toms Cabin(《黑奴吁天錄》)的實例對林紓先生在翻譯中所使用的策略和相應技巧進行對比和分析。
二、例證分析
(一)歸化策略的應用體現
在翻譯Uncle Toms Cabin時,林紓先生主要使用的是歸化策略以使譯文符合讀者的文化接受習慣,具體表現在政治、宗教、文化等幾個方面。
(1)政治層面的歸化
兩次鴉片戰爭之后,晚清時的中國內憂外患,出于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翻譯政治小說在有識之士中形成一股潮流。林紓與友人魏易在翻譯Uncle Toms Cabin時,將國人命運和美國黑奴的命運結合起來,旨在啟迪讀者的思想、激起民眾的抗爭精神。
林紓之所以將斯托夫人所著的小說Uncle Toms Cabin翻譯為《黑奴吁天錄》,其中的原因,他在序中曾清楚地交代:“錄本名《黑奴受逼記》,又名《湯姆家事》,為美女士斯托活著。余惡其名不典,易以今名。”由此可見,林紓更易書名,是為了將國人的命運與黑奴的命運進行類比,突顯黑奴的悲慘遭遇,警醒國人。
(2)宗教層面的歸化
在《黑奴吁天錄》的例言中,林紓曾寫到:“是書為美人著。美人信教至篤,語多以教為宗。顧譯者非教中人,特不能不為傳述,識者諒之。”西方國家崇尚宗教,斯托夫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在寫Uncle Toms Cabin時,受到宗教的影響非常大。處于同一時代的中國,對基督教的影響還沒有那么大,因此,林紓先生在翻譯Uncle Toms Cabin時,對于和宗教有關的內容要么進行了刪減、改譯以符合當時國民的文化接受規范。
(3)文化層面的歸化
由于語言和文化相互影響。譯者進行翻譯時,其自身的文化認知和偏好會對翻譯效果產生影響。有人評價林紓先生的譯文帶有強烈的“以中化西”色彩,這與譯者本身所接受的文化教育密不可分。盡管其認同維新變革,但儒家文化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所以它對林紓的翻譯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林紓先生的譯文語言均采用擬古文體,以文言文形式呈現,使譯作更加迎合當時的晚清讀者。
關于文化層面的歸化,林紓先生在翻譯Uncle Toms Cabin時有具體的體現。下面我們將結合例證進行簡析,如:
例1:原文:Fact is, I never could do things up the way some fellers manage the business. Ive seen ‘em as would pull a womans child out of her arms, and set him up to sell, and she screechin like mad all the time;--very bad policy--damages the article--makes ‘em quite unfit for service sometimes.
譯文:以吾行賈不同于恒人,蓋人之販賣稚奴,皆若鷹取狼攫,無論失雛之母悲哽何狀,但得活產,便兇悍不復后顧。
分析:林紓的翻譯體現出中國的文化,“鷹取狼攫”、“失雛之母”等具有中國文化習俗的用語較多。“如果在翻譯中將西方各種風俗、習慣、文化意象等全部原樣輸入,必然引起讀者的抵觸情緒,最終將失去讀者,所以林紓翻譯時還采用了歸化策略。”所以在文化、習俗用語等方面以中國古代文化為準。
(二)實現歸化策略的相應技巧分析
(1)省譯。林紓先生對于原著中的翻譯,多采取省譯法,這在譯文的許多細節描寫方面都有體現。林紓先生之所以這么做,有兩個意圖,一個是更有利于文章的連貫性;另一個是有助于當時的譯文讀者所接受。
例2:原文:He laid down his paper, and went into the kitchen, and started, quite amazed at the sight that presented itself:--A young and slender woman, with garments torn and frozen, with one shoe gone, and the stocking torn away from the cut and bleeding foot, was laid back in a deadly swoon upon two chairs. There was the impress of the despised race on her face, yet none could help feeling its mournful and pathetic beauty, while its stony sharpness, its cold, fixed, deathly aspect, struck a solemn chill over him. He drew his breath short, and stood in silence.
譯文:蓋其所見者,則一女人,衣服襤碎,周身皆濕,二跌均模糊帶血腥,仰臥小榻之上,氣咻咻然,而手中猶緊抱一子未釋,其子氣息僅屬。缽特見狀,噤不能言。
分析:這部分有關于小說的細節描寫,原文中的“slender”,“frozen”,“one shoe gone”等細節在林譯本中都采用了省譯,作者僅僅運用文言、四字格寥寥數筆就將其伊莉莎的悲慘處境表現出來,顯得不冗長、體現出文之雅。
(2)改譯。改譯技巧在林譯版本中使用得很頻繁,林紓用文言的形式給予概括,簡潔明了;正如錢鐘書先生曾分析說:“……林紓認為原文美中不足,這里補充一下,那里潤飾一下,因而語言更具體,情景更活潑,整個描述筆酣墨暢。……他在翻譯時,碰見認為是心目中的弱筆或敗筆,不免手癢難熬,搶過作者的筆代表他去寫。”改譯并非是改變其意義與思想,而是追求在功能上形成對等。
例3:原文:“DEATH.” “Strange that there should be such a word.” he said ,“and such a thing, and we ever forget it; that one should be living, warm and beautiful, full of hopes, desire and wants, one day , and the next be gone,utterly gone, and forever.
譯文:吾軀命尚健,何為遽死,凡人戀生,常不自計其死。今吾自省健碩,未屆中年,竟如是乎?
分析:譯文中有多處改寫,有的是基于文化角度的改寫,有的是基于意思方面的改寫,但目的都是在歸化的策略之下進行的;林紓在此句的翻譯中,表達的生死觀與原文一致;
三、結語
研究借助了美國翻譯理論家和翻譯家尤金·奈達所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從語言表達和文化信息轉譯等方面對林紓先生所翻譯的《黑奴吁天錄》與原文進行了對比、分析和研究,得出了以下結論:1.林紓先生在翻譯Uncle Toms Cabin時所采用的是歸化策略,其目的是化解中西文化之差異,使譯文更好地被讀者所接受;2.在翻譯技巧方面,林紓先生靈活地采用了刪減、增補、改寫等翻譯技巧,使譯文在功能上與原文保持了對等,符合譯文讀者的語言表達規范和文化接受規范;3.林紓先生采用歸化翻譯策略進行翻譯,還有一個意圖,那就是通過翻譯啟迪民智、傳播西學和激起人們的反抗意識。
誠然,我們的研究和分析是嘗試性的,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有待于加強,但是,該研究命題是具有學術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的,其價值和意義至少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為進一步研究林紓先生的翻譯作品從方法上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視角;第二,通過對林紓先生在Uncle Toms Cabin的翻譯中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和技巧進行對比和分析所得出的結論,為同類文本的翻譯者從翻譯理論和翻譯技巧等層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陳建永.從《黑奴吁天錄》看林紓的翻譯策略[D].山東大學,2013.
[2] 劉宏照.林紓小說翻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3] 余學勇.從《黑奴吁天錄》探析林紓的翻譯觀[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2,10(05):479-482.
[4] 熱娜·買買提.從功能對等理論角度分析翻譯對等[J].成功(教育),2012(09):272.
作者簡介:王文濱(1991- ),男,碩士,研究方向:英語筆譯(旅游翻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