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蓉 孟浪琴
摘 要:新時代強化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要把握好內在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明確強化群眾組織力是我黨的優良傳統,是更好貫徹黨群眾路線理論的必然要求,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要。新時代強化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面臨新情況和新問題,當前,強化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要以增強基層黨組織群眾工作本領、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整體能力、深化基層黨組織“領頭雁”隊伍建設為主要抓手,對強化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邏輯思考;新情況;對策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明確指出增強“群眾組織力”的新要求。要求基層黨組織要擔負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發揮好基層黨組織依靠、組織、動員群眾,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精神文化活動的作用。抓強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真心擁護和積極實踐。必須強化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凝聚力量,夯實基礎,共促發展。
一、基層黨組織強化群眾組織力的邏輯思考
(一)歷史邏輯:強化群眾組織力是我黨的優良傳統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追溯歷史,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成立宣言》中指出:“工人們已經具備了作為成功因素之一的人數,但是只有當群眾組織起來并為知識所指導時,人數才能起決定勝負的作用”。毛澤東同志在1943中共中央招待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大會上發出了“組織起來”的號召,團結人民群眾力量,最終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鄧小平同志在《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中指出:“組織起來就有力量”,改革開放,解放思想,凝聚群眾智慧,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堅實基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依靠群眾和引導群眾,強化群眾組織力,凝聚團結人民群眾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
(二)理論邏輯:是貫徹黨群眾路線理論的必然要求
黨在逐漸完善和成熟中對群眾路線理論的不斷深化,為黨開展群眾工作及實踐活動奠定了理論基礎。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依靠群眾進行革命”,到抗日戰爭時期“系統采納群眾意見”,再到建國以來的“人民立場”、“以人為本”等,最后到新時代將人民群眾與“中國夢”密切聯系,體現了黨對群眾路線理論從初步認識到逐漸成熟再到轉變為實踐的逐步成熟完善的過程。群眾路線要產生實際效用,需黨的群眾組織力來實現。基層黨組織的群眾組織力強,群眾路線就能夠轉化為符合人民需要的具體實踐;反之,群眾路線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貫徹。必須強化群眾組織力,實現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貫徹。
(三)實踐邏輯:是推動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實需要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的顯著優勢。人民群眾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和力量。一是發揮人民群眾在基層群眾自治中的作用。健全基層群眾自治的機制,充分實現群眾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和自我監督。二是健全“密切聯系群眾”的各項制度。在黨的實際工作中做到依靠、深入群眾,將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作為著力點,發揮人民群眾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向更深入邁進。
二、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強化群眾組織力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
(一)基層黨組織群眾工作面臨新的情況
隨著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不斷推進,基層黨組織群眾工作也面臨新的情況。主要是:一方面群眾主體日益多元化。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入發展,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涌現,相繼就會出現不同的利益訴求。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同利益主體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開展群眾工作,成為黨必須要抓好的新課題。另一方面群眾需求更加質量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更高質量、更多樣化的需求,對黨的群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基層黨組織自身能力有待提升
基層黨組織是實現宣傳、凝聚、服務群眾的“橋梁”。當前,基層黨組織自身能力有待提升,主要體現在:一是宣傳群眾能力有待提升。在群眾宣傳中沒有發揮好“橋梁”的作用,沒有將有關政策很好地傳達給基層和群眾,或者不符合人民群眾的切實利益,這就使得不能將政策轉化為群眾實際需要。二是服務群眾能力有待提升。在服務內容方面,一些基層黨組織服務內容和群眾實際需求不符;在服務方式方面,遵循“舊”“簡”化方式,不能與“新媒體”巧妙結合。三是凝聚群眾能力有待提升。在開展群眾工作中,存在不顧群眾利益、不聽取群眾意見、不為群眾辦實事等現象,這會造成群眾對工作難以配合和支持,不利于團結、凝聚群眾的力量開展工作。
(三)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存在影響群眾組織力的問題
基層黨組織干部隊伍存在影響群眾組織力的問題,主要包括:一方面部分干部思想作風存在問題。一是存在“形式主義”問題,一些領導干部敷衍了事,沒有耐心了解群眾真實訴求;二是存在“官僚主義”問題,部分干部用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利來謀私利,引起群眾不滿,弱化了群眾組織力。另一方面,一些干部能力素質有待提高。一是認識不足。在開展群眾工作解決問題時,對群眾組織力發揮的作用認識不清,不懂如何高效化解矛盾;二是不注重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懂得將群眾路線貫徹于人民群眾的實際溝通中,從而不能提高為人民服務的質量,影響黨的群眾組織力。
三、基層黨組織強化群眾組織力的對策
(一)增強基層黨組織群眾工作本領
基層黨組織要增強群眾工作本領,牢牢鞏固黨執政和群眾基礎。一是牢抓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開展群眾工作。將黨的領導貫穿于群眾工作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有針對性的開展群眾工作,將群眾工作抓緊抓實,形成推動群眾工作開展的合力。二是增強基層黨組織深入群眾工作本領。毛澤東同志指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才能夠了解不同群體的不同需求和意愿,與群眾“心意相通”,滿足群眾需要,才能夠更好地開展群眾工作。三是注重基層黨組織群眾工作方式方法創新。發揮新媒體的“雙向傳遞”作用。一方面,基層黨組織可以利用網絡媒體優勢,把 “黨的聲音”及時準確地傳達到群眾那里。另一方面,讓群眾的“心聲”及時的反映給黨組織,不斷提升服務群眾的質量和群眾的認可度。
(二)提升基層黨組織整體能力
牢抓基層黨組織宣傳、服務、凝聚群眾整體能力的提升,強化群眾組織力。一是提升宣傳群眾的能力。首先,秉持“新宣傳”思想。打破常規,采取群眾認可的方法,以基層黨組織為載體,實現群眾自身對自身的宣傳,共享資源。其次,打造宣傳群眾陣地。在實現宣傳的專業化和擴大化的條件下,實現群眾多種方式學習和參與。最后,學會虛心學習和傾聽。善于總結經驗,然后再向群眾進行宣傳,號召群眾實行起來,解決群眾自己的問題。二是提升服務群眾的能力。首先要加強服務群眾意識。深刻認識到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性,摒除“利己主義”思想;其次,構建服務群眾機制。形成服務群眾常態和長效機制,配齊服務人員,實現有效服務和溝通。三是提升凝聚群眾的能力。首先,對待群眾需細心、耐心,“心與心貼近”,產生親近感,凝聚群眾力量;其次,要提高協調解決矛盾的能力,統籌協調好各方利益,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群眾內部的團結和黨群關系的和諧。
(三)深化基層黨組織“領頭雁”隊伍建設
牢抓基層黨組織群眾組織力,關鍵在于加強“領頭雁”隊伍建設。一是強化黨員干部的群眾意識,發揮“領頭雁”作用。領導干部中存在忽視群眾、輕視群眾作用等問題,主要原因還是群眾意識不強,要著力強化領導干部的群眾意識,推動干部直接聯系群眾,親身體驗和了解,意識到“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性,增強責任感。二是提升黨員干部的自身素質,發揮“領頭雁”作用。首先,黨員干要有過硬的政治理論知識為基礎,能夠認清新時代黨的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不斷提高與群眾交流溝通的能力,不斷提高宣傳、服務和凝聚群眾的能力,從而發揮“領頭雁”作用。三是彰顯黨員干部模范示范效應,發揮“領頭雁”作用。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必須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崗”、“先鋒隊”作用,感染和帶動廣大人民群眾。黨員干部要“以上率下”、“吃苦在前,享樂在后”,榜樣示范作用發揮得好,群眾才會有主心骨、底氣足,這樣才能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將群眾工作開展的有聲有色。
“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不管是我黨的歷史優良傳統,還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偉大”成就的實現,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目標達成,都始終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真心擁護。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廣大基層黨組織只有持之以恒,不斷增強群眾組織力,才能夠提高黨的長期執政能力,永葆黨的執政之基。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01).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
[3]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28-936.
[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5] 習近平.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01).
[6]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7] 姚桓.黨章精讀[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8:225.
[8] 張弘弛.新時代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探論[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9(05):41-44.
[9] 陳童敏.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理論的發展歷程和實踐經驗[J].社科縱橫,2017(425):119-120.
作者簡介:張子蓉(1993- ),女,漢族,山西忻州人,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執政黨建設規律;孟浪琴(1993- ),女,漢族,山西大同人,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執政黨建設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