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以商南起義這一歷史事件為切入點,從起義前商南地區的社會矛盾、地理位置、起義領導人素質三個角度,剖析商南起義所具備的客觀條件。從黨組織對前三次起義失敗的認識、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領導機構的調整三個方面,探尋共產黨人為發動商南起義所做的各項工作。
關鍵詞:商南起義;黨組織;客觀條件;主觀因素
1929年立夏節,金寨縣西部地區(原河南商城南部)11個地方爆發了由中共商羅麻特委領導的民團起義和農民武裝暴動相結合的武裝起義。因為起義時間發生在立夏節這一天,所以這次起義稱之為立夏節起義。又由于起義爆發區原屬河南省商城縣南鄉,因此立夏節起義也稱商南起義。下面,筆者將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探討商南起義的成功因素。
一、商南起義成功的客觀條件
(一)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商南農村深受封建地主階級和官僚主義壓迫,商南地區70-80%土地為地主階級占有。農民租種地主土地,每年除向地主交納50%以上的租課外,還要預付各種租種押金,交納雞、鴨、魚、肉、油、柴等名目繁多的小課。地主向農民放債的利息高得驚人,有些農民因少租欠債終身還不清債務。1928年商南大旱,半數以上農民沒有飯吃,而地方駐軍和反動政府照常橫征暴斂,一些豪紳地主和官商大賈,乘機囤積居奇,糧價一日三漲,很多農民逃荒要飯。當年金寨有首民謠,叫《窮人頭上三把刀》,“租苛重,利貸高,苛捐雜稅如牛毛”,這首民謠正是當年商南階級矛盾尖銳的真實寫照。
租稅繁重,加上旱災饑荒,商南老百姓對豪紳地主的殘酷剝削恨之入骨,他們迫切要求革命,改變現狀。
(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
民國時期的商城南鄉(今金寨西部地區),地處鄂豫皖三省六霍羅麻光潢固七縣結合部,俗有“雞叫狗咬聽三省”之說。這里山嶺重疊,山大林密,地形復雜,地域偏僻,距離大中城市較遠,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反動統治力量相對薄弱,便于革命斗爭的發動和革命力量的生存。
(三)素質優良的革命領導人才
商南起義總指揮、吳家店暴動點領導人徐子清,1926年9月任麻城縣農民協會副委員長,1927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起義先鋒、丁家埠暴動點領導人周維炯,1923年考入商城筆架山農校,1926年底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學習,1928年冬打入丁家埠民團內部任班長兼任軍事教練;白沙河暴動點領導人徐其虛,1926年參加賀龍領導的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出師北伐,1927年春隨賀龍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五師參加第二次北伐,8月1日隨賀龍部參加了南昌起義,11月參加黃麻起義,1928年任鄂東紅31師第3大隊大隊長;起義副總指揮、斑竹園暴動點領導人肖方,黃埔軍校畢業,1926年任中共商羅麻特別支部書記,1927年春代行羅田縣長職務,后前往武漢加入葉挺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后來參加了南昌起義、廣州起義[1]。
以上,可以看出,商南起義的諸位領導人,他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水平,有的讀過軍事院校,有的參加過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廣州起義、黃麻起義,他們有著過硬的軍事素質和豐富的革命經驗。
二、商南起義成功的主觀因素
(一)黨組織認真總結了前三次起義失敗的經驗教訓
1927年11月至1928年3月,中共豫東南特委按照中共河南省委部署,先后組織領導了確、信、固三縣的劉店起義、四望山起義、大荒坡起義。由于受“左傾盲動”思想的錯誤影響、敵我力量懸殊、準備不足等原因,這三次起義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1928年5月,河南臨時省委召開會議,在總結前三次起義失敗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要求豫東南特委發動商城南鄉的起義,并做好爭取與分化紅槍會和民團的工作。這次會議說明了河南臨時省委充分意識到了發動群眾和爭取民團工作對于革命事業的重要性。從這次會議之后,商南共產黨人在黨組織的帶領下,積極的開展組織、宣傳、農運、兵運等工作,準備于1929年中秋節起義。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前三次起義的嘗試,為后來的商南起義作了寶貴的探索和積累,為商南起義的準備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開展農運、兵運工作,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
(1)開展“士兵運動”,嘗試策反民團
1928年冬,周維炯、漆德瑋通過漆樹人的關系,分別打入丁家埠民團和商城縣民團。周維炯在丁家埠民團中發展了7名黨員,又在附近發展了4名農民黨員。漆德瑋在縣民團大隊當上中隊長,在里面發展10余名黨員。此外,周厚玉打入吳家店竹葉庵民團,阮紹宏打入白沙河福祿庵民團,徐先甫打入駐沙堰徐王廟民團……他們都在民團中組織了“兄弟會”,從中發展共產黨員,成立了黨小組。共產黨員趙瑞祥在和區以“保衛家鄉”為名,出面組織民團,自任隊長,直接掌握了這支武裝。
商南黨組織通過卓有成效的兵運工作,到1929年春,已在各處民團中秘密發展黨員40余人,“兄弟會”成員70余人,控制了100多支槍[2]。為后來組織土兵曄變或起義創造了有利條件。
(2)廣泛發動群眾,開展農民運動
1928年冬至1929年春,商南區委發動農民群眾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借糧、均糧”斗爭。各地黨組織通過當地農民協會先確定借糧和分糧對象,然后組織農民成立糾察隊、宣傳隊、借糧隊,到地主家先宣傳后借糧。所借糧食,由農協會統一出據,統一分配。當借糧受到抵制時,即有糾察隊將地主帶到鄉農民協會“會商"。會商不好,就破倉分糧。先后打開了小河、白沙河、胭脂坳、岡家山、大埠口等地豪紳地主的糧倉,將這些地主家的糧食分給借糧的農民。
借糧、均糧斗爭,不僅壯大了農民協會的力量,提高了聲威,而且沉重打擊了地主豪紳以及反動統治階級,農民群眾也在斗爭中得到鍛煉,為武裝起義奠定了深厚的群眾基礎。
(三)適時建立和調整了領導機構,為起義提供組織保證
1929年3月,豫東南特委和鄂東區特委在柴山保附近的南竹園舉行聯席會議。鑒于商城縣委又遭敵破壞,豫東南特委與商南交通受阻,直接指揮不便,會議決定將商南黨組織暫歸鄂東區特委領導,以便鄰近指揮[3]。會后,鄂東特委和豫東南特委決定將商城的南部、羅田的北部、麻城的東部劃為一個特別區,成立中共商羅麻特委,具體組織開展武裝暴動。這是我黨一百多次起義中少有的跨區域、委托領導的黨組織。5月2日,鑒于日益嚴峻的“清鄉、清黨”形勢,商羅麻特委在太平山穿石廟召開緊急會議,決定將起義時間由“中秋節”提前至“立夏節”。5月6日,商南起義如期爆發并全面獲勝。
黨組織根據實際情況適時成立了中共商羅麻特委,具體負責領導起義工作。商南起義的成功凝聚著豫鄂兩省地方黨組織的共同心血,是兩省地方黨組織根據形勢變化和工作需要,從革命大局出發,適時調整隸屬關系,相互協作,共同領導并獲得成功的一次農民武裝暴動。豫東南特委和鄂東特委聯席會議上商定成立的中共商羅麻特委,使得商南起義的組織領導更加機動靈活,為分散為11處的暴動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總之,商南起義的成功因素,既有客觀存在的有利條件,更有商南共產黨人的辛勤付出。今天,我們翻開那段厚重的歷史,重溫立夏烽火歲月,從中探尋起義成功的真諦,這對于我們今后的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廖家同.六安新聞網 商南立夏節起義元勛徐子清和徐其虛[EB/OL].http://www.lanews.gov.cn/News/sdbd/2019/08/21/102259839862.html.
[2] 閻榮安.金寨紅軍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5.
[3] 陳忠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69.
[4] 田青剛.商城起義的特點與歷史貢獻[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9(05):132.
作者簡介:馬飛(1986.11- ),男,漢族,安徽金寨人,中級,黨校教師,本科,研究方向:金寨紅色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