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黨的歷史,不難發現,面對成立之初的“一窮二白”,為了取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勝利,全黨、全軍團結帶領人民群眾克服了物質的空白貧乏,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克服了各類艱難險阻,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就明確規定“嚴懲貪污,禁止浪費”。而后,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當時我國的具體國情:“要使全體干部和全體人民經常想到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大國,但又是一個經濟落后的窮國,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并且著重強調“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這就說明毛澤東十分重視“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并且還將其上升到治國理政的方針。
一、毛澤東“反對貪污,反對浪費”思想的形成過程
新中國成立初期,新政權面臨的嚴峻的財政經濟形勢和抗美援朝帶來國內財政緊張使政府不得不想辦法籌集大量資金來緩解壓力,但是新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籌集資金的方法和資本主義國家的方法大相徑庭,而且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借款和實行租讓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我們能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就只能是群眾性的自覺的增產節約的方法。蘇聯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成功經驗和延安時期大生產運動形成的光榮傳統和開展生產的方法等等也為我國的增產節約運動提供了經驗。
早在1934年1月,毛澤東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明確強調“應該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員明白貪污浪費是極大的犯罪。”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物質的空白貧乏,黨和國家號召大家“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正是全國人民深入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時候,各個地方陸續揭露出黨政機關內部存在嚴重的貪污、浪費和官僚主義問題。對此,毛澤東極為震驚和憂慮。他指出:“浪費的范圍極廣,項目極多,又是一個普遍的嚴重現象,故須著重地進行斗爭,并須定出懲治辦法。”并且極其迅速地將這個問題提上議程,承諾“中央人民政府不久將頒布懲治貪污的條例和懲治浪費的條例”。而且,他還決定結合在全國開展的增產節約運動,同時在黨內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和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這不僅是一場關系全局的偉大的政治斗爭,而且是一場關系全局的偉大的經濟斗爭。之后,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貪污和浪費現象之所以存在和發展的各種原因,然后“對癥下藥”地提出了“反對貪污,反對浪費”的各項措施,對當時的國內形式造成了極其重大的影響,也對今天繼續“反對貪污,反對浪費”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二、毛澤東分析貪污和浪費現象存在和發展的各種原因并“對癥下藥”
官僚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工作作風,是貪污和浪費現象所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原因。這是毛澤東在1951年12月1日印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中明確指出的。他強調:“凡在其所屬機關、部隊、團體、學校、或企業中發生了嚴重的貪污現象或浪費現象,而事前毫無覺察、事后又不厲行懲治者,稱為嚴重的官僚主義分子。這種嚴重的官僚主義分子,雖然沒有親手參加貪污行為或浪費行為,亦應以失職論處,決不寬恕。”官僚主義的泛濫說明了政府對其的監管紀律不嚴,而財政紀律不嚴就會給貪污和浪費現象開后門。所以,毛澤東將反對官僚主義也提上了日程,但是他提出反對官僚主義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遏制貪污、盜竊和浪費國家財產這樣一系列的嚴重現象的繼續發發生和發展。
反動統治的殘余作風,資產階級腐化思想和享樂主義的侵蝕是貪污和浪費現象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毛澤東在《中共中央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中談到自從全中國解放之后,政府許多方面的工作重點都已經從鄉村轉入城市,各個級別的領導機關也慢慢學會了如何依靠工人來管理城市,但是由于經驗不足,大部分人缺乏必要的警惕,而反動統治的殘余作風和資產階級的腐化影響卻在猛力地侵蝕我們,以致許多我們的工作干部發生了貪污、盜竊和浪費國家財產這樣一系列的嚴重現象。新中國成立后,一窮二白的政府面對管理、技術干部缺乏的問題,大量留用了原國民政府的工作人員,并且招收了社會上的一批舊人員以保證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沒來得及改造的他們加入到人民政府和國營企業中,也使舊官僚的思想作風被帶進新政權里來了,造成了貪污和浪費現象反而比勝利以前的解放區時期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毛澤東還在后面備注了這樣一段話:“自從我們占領城市兩年至三年以來,嚴重的貪污案件不斷發生,證明一九四九年春季黨的二中全會嚴重地指出資產階級對黨的侵蝕的必然性和為防止及克服此種巨大危險的必要性,是完全正確的”來證明了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并且對那些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革命意志和革命熱情衰退,而去爭名譽爭地位,比吃穿比薪水等等崇拜享樂主義的那一部分共產黨員給予了嚴厲的批評。并且向全黨提出警告:“一切從事國家工作、黨務工作和人民團體工作的黨員,利用職權實行貪污和實行浪費,都是嚴重的犯罪行為。”
毛澤東認為浪費和貪污是對立統一的一對矛盾體,在性質上它們雖然有很多不同,但浪費的損失其實是遠大于貪污的。他根據華東局的意見,創造性地將浪費分為四類:“一是經驗不足造成的浪費,二是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浪費,三是經過組織批準的個人超支,四是為提高機關集體生活而造成的浪費、腐化性的揮霍。”并且著重指出“前三種不能和貪污相提并論”。他覺得浪費和貪污是相伴相生的,浪費經常和侵吞、盜竊和騙取國家財物或收受他人賄賂等貪污行為相類比。因此,毛澤東要求,反貪污和反浪費必須同時進行;嚴懲浪費與嚴懲貪污必須同時進行。毛澤東以中央名義先后轉發華北局、西南局、總政、中南局、華東局等單位關于開展“三反”運動的報告并為轉發的每個報告寫了批語,要求普遍發動群眾開展“三反”運動,把“反對貪污,反對浪費”結合起來進行。例如,他根據劃分貪污與浪費界限的四類標準,為分別不同情況懲處貪污浪費行為制定了具體標準:“對于犯貪污、浪費、官僚主義錯誤較輕微的人,進行嚴肅的批評和教育,一般不給以處分,不戴貪污帽子,主要地是幫助他們提高覺悟,改正錯誤,使他們今后能夠更好的工作;對少部分犯有較嚴重的貪污、浪費、官僚主義錯誤的人,必須堅決地進行斗爭,給以必要的組織處理;其中少數錯誤極嚴重、民憤極大的,應該堅決撤換,以至逮捕法辦。”
三、毛澤東“反對貪污,反對浪費”思想的深遠影響
毛澤東對“反對貪污,反對浪費”的重視對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式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在經濟方面,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計劃指出:“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反對浪費的運動,在國家機關和國營企業中開展反貪污斗爭是順利實現一五計劃的必要條件。”因為被帝國主義、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產階級所統治的舊中國只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所以新中國建設工業化的資金,也只能首先主要由農業慢慢積累,然后漸漸地增加工業的積累。因此我們國家現在所能積累起來的、使用于經濟建設的資金的數量,其實是遠遠落后于國家建設的需要,必須十分珍惜地節約使用。就在這種情況下,大量的資金被貪污、浪費掉了,其結果是什么?沒有別的,就是必然推遲國家經濟建設的進行。貪污、浪費、官僚主義所造成的經濟方面的損失,不僅在于資金方面,而且往往使許多已經進行的建設事業遭受嚴重的損傷,許多工礦企業因此減弱了生產能力或者縮短了壽命。所以,“反對貪污,反對浪費”節約出來的大量資金是順利實現一五計劃的必要條件,為國家成功建設工業化提供了資金保障。
在政治方面,貪污和浪費的危險在于使黨、政、軍、民系統的一些干部逐漸被腐蝕,因而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直至脫離革命。這種情況,也必然為反革命分子造成極大的空隙,由此對當時較為安慰的國際國內環境造成沖擊,引發動蕩。毛澤東提出并推動的“三反”運動抓住了大量諸如劉青山、張子善之類的貪污浪費份子,繳獲了大量資金,樹立了反面典型,并且肅清了黨內紀律,提高了黨員和工人的覺悟, 激發了工人的工作熱情, 協調了各級領導干部之間的工作關系, 使得黨中央的政策能得到更加強力有效的貫徹。周恩來曾經對此有過這樣的評價:“對于鞏固和改進我們的國家機關起了很大的作用。現在國家機關中的貪污和浪費的現象已經極大地減少了”
毛澤東“反對貪污,反對浪費”的思想也對今天繼續“反對貪污,反對浪費”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在經濟方面,嚴格地實行財政監督制度,樹立清白的財政紀律。我們的財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民的財政,所以,各個部門可以擴大盈余積累,但是不可以不擇手段,甚至采取投機倒把、違反政策法令、破壞紀律等非法行為去追逐高額利潤,唯利是圖地去搞積累。必須在遵守國家法令,執行國家價格政策,實行經濟核算,改善經營管理,加速資金周轉,降低流轉費用和損耗,并厲行節約,與貪污、浪費及其他盜竊行為作堅決斗爭的前提下,不斷地去積累資金,而且浪費和損失國家資金的人員也受到經濟上、行政上或刑法上應得的處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略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注意運用價格、財政、金融等經濟手段促進資源的節約和有效的利用等等。總的來說,在經濟方面,毛澤東“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就是要求我們要合法地積累資金并且合理地使用資金。
在政治方面,建立廉潔的、健康的、強大的、正確的黨、政府和軍隊,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一切國家機關注意克服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提倡艱苦樸素的作風,加強自己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注意克服工作中的分散主義,遵守革命的紀律和集體領導的原則。在不妨礙部門工作的順利進行的條件下,緊縮編制, 調整機構, 減少層次, 精簡人員,提高黨、政府和軍隊的工作效率,使黨、政府和軍隊面貌煥然一新。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動員千百萬人民群眾一起參與,因為群眾是財富的創造者和各種先進經驗的創造者、推廣者,群眾能夠揭露并且克服我們工作中的一切缺點,離開群眾,我們在上面所說的各種措施是無法貫徹的等等。總的來說,在政治方面,毛澤東“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就是要求干部要率先垂范,群眾緊緊跟隨,是“反對貪污,反對浪費”思想蔚然成風。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88-89.
[2] 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2139.
[3] 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人民出版社,1999:209.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25,416-417,425-426.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三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4.
[6] 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三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117,472.
[7]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十三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334.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六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91.
[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五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25.
作者簡介:歐依靚(1996- ),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