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習近平始終堅守共產黨人以“人民為中心”的革命初心,滿懷熱情地夯筑共產黨人的干群“魚水情”,以“釘釘子”、“踏石留痕”的革命韌性辦好人民群眾的實事難事細事。正是從習近平的良好家風家教,到下鄉知青的親身體驗,到地方從政的工作成就,再到成為黨的領導核心后的全面治國理政歷程中,習近平逐步形成和豐富了他的扶貧脫貧思想。
關鍵詞:情懷;使命;擔當;扶貧脫貧;以人民為中心
貧困是削弱人民幸福生活質量、危害社會安全穩定、阻礙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根源之一。習近平總書記以自己親身經歷的苦難磨礪深切地感懷人民實現美好生活路途上的艱辛,從梁家河到北京,始終牽掛著貧困地區、困難群眾的脫貧致富,牽掛著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習近平豐富的扶貧脫貧思想為解決中國的貧困問題提供了正確的思想指引和實踐指導。為了更全面地掌握這一思想的內在體系和精神實質,文章擬從人民情懷、紅色使命、革命擔當、工作實踐等方面對這一思想的形成和旨歸進行初淺的探討。
一、對人民的赤誠深情,是習近平扶貧脫貧思想的形成的原生動力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良好的家風、家教養育個人的良好品格和修為。習近平的個性成長和品德風范深受其父親習仲勛等親人優良家風的熏陶和教誨,這從其因工作繁忙無法參加父親習仲勛88歲壽宴而深懷歉意所寫下的一封祝壽信中可以看出其一二。習近平在信中寫道:“您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您熱愛中國人民,熱愛革命戰友,熱愛家鄉父老,熱愛您的父母、妻子、兒女。您用自己博大的愛,影響著周圍的人們。您像一頭老黃牛,為中國人民默默地耕耘著。這也激勵著我將自己的畢生精力投入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事業中,報效養育我的錦繡中華和父老鄉親。”
習近平一直以父親的高尚品格德操為范,要求自己,鞭笞自己。在梁家河插隊的七年知青生活,不僅讓他經歷了人生中的苦澀磨難,也讓他看到了艱苦歲月里人民群眾努力奮斗創造未來的堅韌和勇氣,更讓他一直惦念著與村民建立起來的真摯感情和為使像梁家河村民一樣的貧困人民實現脫貧致富的心愿。在這里,他與村民打成一片,同甘共苦,一起挖溝筑壩,一起修田建池,一邊辦小店一邊讀書,在生產發展、生活改善中“開啟了反貧困的生動實踐” 。正是因為習近平從最基層干起的工作經歷和人生經歷,才使他對人民的貧困感知深切,對幫扶人民擺脫貧困情真意實。就是從這里開始,習近平的扶貧脫貧思想之門被打開了。
二、對紅色使命的執著是習近平扶貧脫貧思想的政治本色和歷史擔當
習近平在一次外國訪問時說道,“年輕的我,在當年陜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后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正是憑著這一執著信念,當同一時期的下鄉知青紛紛離鄉返城時,他主動選擇了留下來。哪怕是在先后十次遞交了入黨申請書而全部被拒,也一如既往地想著為村民辦實事、做好事。
習近平始終以共產黨的人本色擔當和歷史使命為中國貧困地區人民的脫貧致富尋出路,謀未來。他將“凡是符合人民愿望的事,就是我們黨奮斗的目標”作為共產黨人的革命初心,強調共產黨人要心中有信念,眼中有人民,始終將人民根本利益、切身利益放在心上,積極作為。習近平認為共產黨人的政治使命就是要“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使自己成為人民疾苦的救難者、人民幸福的開拓者。習近平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得好不好,最重要的是配足一個有原則、有能力、有思路的基層黨組織,“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和覺悟就是少談功勞、多講奉獻,堅持吃苦在前、享樂在后。他的身上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奉獻精神;體現了只有擁有始終為人民奮斗不止的理想信念和覺悟的共產黨人,才能在條件最艱苦、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毫無保留地奉獻自己的一切,不患得患失,“痛并快樂著”。
三、立足實踐,注重實效是習近平扶貧脫貧思想形成的生命之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習近平一直堅持深入人民群眾實際,調查研究,部署工作,認為“到邊遠的地方去┉┉把情況摸透了,心中更有數”。他不僅任正定縣委書記時走遍了轄區的所有鄉村,而且在赴任寧德地委書記僅僅3個月時就考察訪遍了本地區9個縣的幾乎全部鄉鎮。習近平首部專述扶貧脫貧思想的著作《擺脫貧困》一書就是在此期間完成的。即使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也深入全國十幾個貧困特困集中連片地區進行考察調研走訪,歷經東西南北中、高原丘陵、老區邊區,從“貧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到白雪皚皚的四川大涼山,就是為了使貧困人民走上脫貧致富之路。習近平曾說到,“多年來,我一直在跟扶貧打交道,其實我就是從貧困窩子里走出來的。”這成為他的工作實踐的真實寫照。而且,他同樣要求“各級領導干部一定要多到農村去,多到貧困地區去,了解真實情況,帶著深厚感情做好扶貧開發工作”。
“實干興邦,空談誤國”,實干并非蠻干、亂干。習近平一再強調扶貧脫貧要重方法、求實效,并逐漸形成了“講真”、“求準”、“有效”的實踐工作指導思想。 “講真”,就是要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脫真貧,真脫貧”。面對各不相同的致貧原因、家庭狀況、生產條件等復雜情況,大水漫灌難有效果,大而化之不起作用。習近平告誡黨員干部在扶貧脫貧實踐上要因地制宜,切忌好高騖遠,應當針對每戶困難家庭,特別是農村的特困家庭,切實通過因地制宜的政策舉措來發展相關產業,推動拓寬貧困特困群眾的增收致富出路,堅持立足實際、差異化發展特色。習近平提出農民脫貧致富應當尊重鄉村建設規律,科學發展,走一條適合農村當地實際的新農村建設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保相統一,讓水更綠山更青,還有惦念不忘的“鄉愁”。“求準”,就是必須立足實情、找準“病灶”、“斷根去源”。習近平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以來,一直再強調要下好“精準”這盤棋,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他要求推進扶貧脫貧工作不能急也不能拖,“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確保焦點不散、靶心不變”。他認為,扶貧脫貧不能只看表象、盯住眼前 ,而應當要“找準‘窮根、明確靶向,量身定做、對癥下藥”,真正實現扶貧脫貧有針對性、明確性、根本性。“有效”,就是要多管齊下,協同合力,實現長效久治。習近平要求政策扶貧、財政扶貧、金融扶貧、對口扶貧、干部扶貧、文化扶貧相結合,強調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著重抓好“四個解決”、實施“五個一批”工程。他認為,持續長效脫貧關鍵在于引導困難群眾自身的動力和需求,通過激發他們內在的生產勞動積極性和奮發向上的斗志來實現,讓其明白勤勞致富、勞動光榮的道理。
習近平必須反對扶貧脫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治貧脫貧是世界性的大難題,“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從來就不可能“畢其功一役”。習近平警告全黨“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隨著脫貧攻堅任務的不斷深入推進,工作難度越來越高,付出的代價成本也會越來越高,成效收效也會越來越慢,這更需要耐心和毅力,不能急躁蠻干瞎干。他還提出要以超常規的辦法、更多的新路子去解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難題。習近平提出在扶貧脫貧工作中既要適時精準“戴帽”,又要適時精準“摘帽”。他強調在脫貧攻堅中而要及時準確地判斷和取消真正符合脫貧摘帽條件的貧困地區和群眾的貧困身份,同時既要堅決防止“戴著帽子不思進取”的現象,也要防止不顧實際強行摘帽的情況,特別是防止“虛假式、算賬式、指標式、游走式”脫貧等情況。
正是基于立實踐、重方法、求成效的扶貧脫貧思想,習近平在福建省地工作期間,總結出了經濟大合唱、弱鳥先飛、滴水穿石和擺脫“意識貧困、思路貧困”等重要經驗以及沿海內地之間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這些實踐探索和創新進一步體現了習近平扶貧脫貧思想的生命力和活力。
四、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扶貧脫貧思想的根本遵循和宏旨依歸
共產黨人的“初心”、“本心”和“恒心”,就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共產主義這一崇高的理想。習近平說:“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習近平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鏗鏘誓言,堅持勤政利民、立德率民。在梁家河期間,習近平常常忘乎自我,身體力行為民干事業、謀幸福、創未來。他堅持 “群眾無小事”,把貧困人民的每一件具體的事都當作大事來謀劃、去解決,抓一件、成就一件,一抓到底、長抓不懈。習近平為群眾辦的是實事,干的是細活,甚至是臟活、累活。他在看到村民干活衣服都爛了卻沒有辦法縫補,于是就“辦了一個縫紉社,組織我們村的婦女勞動,集中在一起做衣服”。
習近平一直心系人民群眾,傾心謀劃貧困人民和其他人民一起能實現全面小康。捍衛社會主義中國貧困人民的尊嚴和希望。習近平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一再強調要堅決打贏一場“脫貧攻堅戰”, 使我國的“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不會落下。這已經成為我黨自十九大以來所要跨越第一個“百年”之時必須完成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我們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任務的關鍵所在。這是新時代繼往開來、攻堅克難的號角,也是我們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戰略步驟,它將使
習近平堅持人民才是歷史的“閱卷人”,人民是否滿意才是一切工作衡量的最終尺度。他多次強調,“黨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就是要看中央惠民政策是不是深入人心,是不是發揮了作用。”一切工作的成敗好壞,不應當是“自我感覺良好”就可以了,而應當是由人民來最終評價一切工作的成敗得失。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最終評判者、檢閱者。因此,習近平堅持以穩定實現扶貧對象的“兩不愁,三保障”作為扶貧脫貧摘帽的考核標準和尺度,強調“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還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素” 。
參考文獻
[1] 本書編委會,著.習仲勛傳:下卷[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01).
[2] 劉永富.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形成過程、科學內涵及歷史貢獻[J].行政管理改革,2018(09).
[3] 習近平.共倡開放包容共促和平發展[N].人民日報,2015-10-23.
[4] 馬克思,恩格斯,著.共產黨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03):39.
[5] 習近平.辦公廳工作要做到“五個堅持”[J].秘書工作,2014(06).
[6] 本書編寫組.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01):206.
[7] 習近平.習近平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N].新華日報,2018-06-12.
[8] 習近平.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 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N].新華日報,2016-01-06.
[9] 本書編寫組.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199-200.
[10]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8:409.
[11] 習近平.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7.
[12] 習近平.把革命老區發展時刻放在心上[N].人民日報,2015-02-17.
[13] 習近平.祝福全國各族人民新春吉祥 祝愿偉大祖國更加繁榮昌盛[N].人民日報,2018-02-14.
[14] 習近平.把民族團結緊緊抓在手上[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5-01.
作者簡介:王長生(1973- ),男,漢族,江西贛州人,碩士,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