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亞芳
鄧小平意識形態本身就是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的結果,是時代精神的產物,其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實踐,一方面具有科學性,另一方面在不斷繼承中實現與時俱進,并且吸收借鑒優秀文化。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是立足于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社會實踐,對于社會改革與實踐具有巨大現實指導價值和理論價值。
一、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的特點
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具有內在系統性,但是從文本研究而言,這一思想并不是以集中思想論述的形成展現出來,而是體現在鄧小平不同時期的不同講話中。經過上一章的簡要梳理,不難確定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博大精深,是兼具思想性、理論性和系統性的理論體系。為了相對清晰的把握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文章歸納概括出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呈現出的四個理論特點:繼承性、發展性、全面性與包容性。
(一)凸顯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的繼承性
自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偉大成就的取得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導,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這些思想在我國意識形態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和指導性作用。鄧小平理論本身正是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結合的產物,也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性發展。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的形成是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峻的現實挑戰,社會主義建設百廢待興,但是意識形態領域困難重重,面對如何發展社會主義的時代主題,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原則,首先肅清思想毒瘤,確保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保持其核心指導地位,不動搖。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我國的立國之基,是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指導思想。在漫長的革命和建設事業中,馬克思主義思想彰顯其科學性,成為指導我國各項事業的思想武器。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鄧小平始終堅持并貫徹于實踐。在改革開放初期,面對外來思想文化的傳入,一些人思想意志不堅定,政治思想覺悟水平較低,在現實誘惑面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在心中滋生,盲目崇拜西方的自由民主,淪為思想奴隸,甚至對于中國共產黨在不斷奮斗中所實現的成就以及領袖人物進行懷疑與否定。鄧小平面對這一現象和思潮,在多次講話中旗幟鮮明的告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各階層人民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警惕一些國家和文化的別有用心,對于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予以科學認識。面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暗流涌動,鄧小平始終牢固樹立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思想的地位,確立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性,正是在其思想的正確指引下我黨和國家才能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對于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思想的懷疑與否定就是對于中國共產黨所取得的成績的懷疑與否定,這是非常危險,而且是錯誤的,必須加以警惕。
意識形態本身具有繼承性,意識形態與統治階級的階級意識緊密聯系,任何階級都有著自身階級意識的繼承性與連貫性。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同樣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本身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始終堅持其指導地位,在不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堅持實事求是,不斷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鄧小平理論站在時代的背景下,在實踐中實現理論創新與制度創新,指導中國特色主義事業不斷前進。正是將立足于實踐,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沒有對馬克思主義思想和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就沒有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三者一以貫之、一脈相承。
(二)凸顯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的與時俱進性
任何科學理論的形成并不是空想的結果,而是扎根于社會實踐,并且只有經受實踐的真實檢驗才能稱之為科學理論,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認識與實踐的基本觀點。對于這一基本原理,在一定時期曾被人們忽視和拋棄,鄧小平1978年發表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旗幟鮮明的提出對于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中實事求是的復歸,并強調要勇于立足于實踐,解放思想這一講話,既是一面旗幟,同時也吹響了社會建設改革的號角。
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具有現實針對性,當時“文革”時期的腐朽、落后思想余毒依舊存在于意識形態領域,黨的指導思想甚至發生動搖,鄧小平堅決貫徹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鄧小平明確指出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思想傳統,但是在當時的意識形態領域存在著對于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正確性和指導性的質疑態度。同時鄧小平也意識到在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存在著未能充分聯系實際的不足,造成一些人對于意識形態思想以及建設重視不足和理解不充分。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指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實踐作為主要的社會存在影響著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意識形態建設是社會主義實踐發展中居于重要地位,而意識形態建設思想本身必須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立足于我國的改革開放實踐,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始終處于不斷的發展與完善之中。對于我國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并不是毫無規律和原則可循,在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鄧小平始終堅持實踐標準,高舉馬列旗幟。但是,在當時的社會中存在著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思潮,造成意識形態混亂,給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事業造成阻礙。
自黨成立以來,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開啟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的相結合。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中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并確立其地位,這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堅持,也是對于其思想的發展,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求真務實,解放思想的態度。正是這一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思想的確立,為即將到來的中國特色社會現代化建設事業肅清了政治環境,掃清了長期存在于意識形態領域的錯誤思潮。
(三)凸顯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的全面性
改革開放對于我國的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意義巨大。鄧小平以極大的政治氣魄和政治擔當做出改革開放的決策,并在改革開放事業中展現在巨大的政治智慧。改革開放所面臨的不僅僅是經濟建設,也包括文化建設,經濟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二者相互促進,有機結合。一方面,經濟建設為精神文明建設奠定思想基礎,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意識形態建設并不是空中樓閣,需要經濟建設作為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設為經濟建設提供思想保證。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所面臨的任務艱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毋庸懷疑,但是要想將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不僅是經濟的發達同時也要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斷進步。
同時必須認清精神文明建設與意識形態建設二者之間存在包含關系。但是,需要指出精神文明建設本身除了加強意識形態思想建設之外還包括非意識形態建設內容。也應看到,意識形態建設也并不等同于思想建設,如果單純的理解為思想建設工作搞好,就能搞好意識形態工作或精神文明建設,那就沒有正確理解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也啟示著我們,“文革”的十年,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經濟建設不夠重視,片面的談論意識形態建設,造成我國經濟建設以及精神文明建設都遭遇了挫折。“空談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制度,同時面對當時經濟建設相對落后的局面,必須大力發展經濟,建設物質文明。基于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鄧小平的意識形態思想建設強調全面性,在改革開放的思潮中應始終堅持二者并重。
(四)凸顯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的包容性
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促進了先秦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這一優良的文化傳統始終體現在中文化的發展之中。中國共產黨積極踐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工作方針,為文化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國共產黨以及秉持包容之方針,對于國內外的優秀文化積極吸收與借鑒,但是對于腐朽落后思想堅決抵制。
在意識形態思想建設方面,鄧小平的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兼具包容性與科學性。鄧小平同志不僅立足于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更是對于國內外優秀思想的不斷吸收與借鑒,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方針,這是對于優秀文化的承認與尊重,是一種求同存異、兼收并蓄的文化發展戰略。這一思想方針既是對于馬克思主義優秀思想的延承,同時也立足于實踐,與時俱進對于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進行發展。在意識形態思想建設的過程中,要勇于科學的對待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優秀思想與文化,在包容中不斷創新和發展。
二、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的貢獻
鄧小平的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其在理論和現實層面指導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實踐,其思想是立足于我國改革開放的現代化實踐,指導和服務于我國現代化事業的偉大思想,其意識形態建設思想是基于當時我國所面臨的艱巨的任務形成的偉大指導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寶貴精神財富。鄧小平的意識形態建設思想實現了物質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統籌兼顧,吸收借鑒優秀文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有效的促進了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成功。
(一)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鄧小平意識形態理論豐富了毛澤東思想,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原則,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同時馬克思主義是變化、發展的,這也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所在,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理論始終立足中國特色實踐,并以實現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的復興為目標。
鄧小平意識形態理論是對于毛澤東思想的豐富與發展,面對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式,鄧小平認識到階級矛盾已經成為次要矛盾,應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確立為主要矛盾,階級斗爭的擴大化并不利于當時中國建設發展。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發展具有長期性和艱苦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指出當時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不能忽視這一實際。同時,鄧小平對于社會主義也有了更加深層次的理解,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和市場經濟并不矛盾的論斷”,應充分利用計劃和市場的手段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健康發展。這些意識形態理論都彰顯了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思想的科學性、時代性、實踐性等特性,豐富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二)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面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主題,鄧小平同志以極大的政治智慧與擔當推進我國改革開放事業,逐漸形成鄧小平理論,以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為基礎和標志,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基礎上,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這一體系也在不斷發展與完善,目前為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發展成涵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并且隨著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不斷前進,這一理論體系也將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鄧小平理論思想立足于改革實踐,對于社會主義以及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都形成了非常科學而且系統的理論,并指導了我國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鄧小平意識形態建設理論,對于我國主要矛盾和基本國情的把握,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建設發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對新的社會實踐,在對于鄧小平科學理論的繼承的基礎上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發展,江澤民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立足于當時國際國內環境與黨內情況發生的顯著變化,對于中國共產黨的自身建設提出了更加嚴謹科學的要求。三個代表思想的核心主題是黨的建設問題。江澤民指出全體黨員應始終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提升自身的政治素養。
面對新的歷史任務與時代主題——“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正是胡錦濤基于這一主題的科學理論闡釋。面對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對于“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一時代主題,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指導中國建設實現科學發展,實現社會與經濟的和諧與穩定。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立足新時代實踐,面對偉大歷史任務與使命的科學理論。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對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復雜局勢,面對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習近平堅實實事求是的原則,面對“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課題,為下一階段社會建設提出指導思想,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行了科學謀劃和具體分析,將成為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