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步雄
一天晚飯后,我攜妻兒逛商場。回家途中,兒子說:“爸爸,我要上廁所。”
“那你回商場吧!”我隨口一說。但是, 兒子覺得回商場還不如回家,懶得折返。
我掃視四周,發現眼前有一家餐館,是我們以前經常光顧的,“那你到這家餐館去上吧。”
“算了,我不上了。”兒子貌似很淡定。
我知道兒子并非不急,而是不好意思去,畢竟沒有在餐館消費。問題是,解“急”與內心那點不好意思相比,孰重孰輕,顯而易見。當然,這還涉及能力問題,即如何在情急之下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能力、變通能力以及判斷能力等。
我覺得這不是一件小事,先是勸,后是調侃。可這小子依然不為所動,不敢去找廁所,并一再堅持“已經沒了”。見他這樣,我也作罷。
走著走著,不遠處出現了一個大超市,我建議兒子去那里解燃眉之急,他一溜煙跑去了。
半晌,兒子出來了,神清氣爽,眉舒目展,好一個愜意的派頭,口中還念念有詞:“舒服。”
雖然他爽了,但是我一點都不爽:他沒有膽量、沒有能力去解上廁所之急,如果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更大的麻煩,該怎么處理呢?
我板著臉,滿腔不滿:“找個廁所,小事而已,一家不行找下家,總會有人讓你去的。我們既不偷盜,又不搶劫,解燃眉之急,堂堂正正,不卑不亢。”兒子聽得一愣一愣的,不敢反駁。看他眼神,似懂非懂,內心卻沒有行動的勇氣和果敢。
“好吧!我現場給你示范一下怎么找廁所。”為了教育兒子,我豁出去了。
“不好,我肚子不舒服,也想上廁所。”我對愛人說,叫他們在路邊等我。恰好旁邊就有一家餐館,而且我從來沒有照顧他們的生意。此時,餐館快打烊了。我沒有猶豫,大步流星地走進去了。
服務員告訴我,廁所在二樓。我徑直上去,問能否借點廁紙,她問我是不是就餐的客人,我說:“不是,偶爾路過,恰逢三急,借貴地廁所一用。”服務員聽了,毫不猶豫地遞給我一包紙巾。
我在上面坐了10分鐘,看時間差不多了,便拿著廁紙,一臉驕傲地下樓了。
“兒子,你看,爸爸除了體重稍微減輕了一點外,其他都沒有變化。沒人拿我怎樣,而且對我很客氣。你要相信,世界上還是好人居多。”我又開始講道理。
兒子見我順利地找到了廁所,若有所思地說:“看來,我隨機應變的能力還要加強。”
于是,我又跟他講故事,講我坐公交途中下車去找廁所,講我把車停在大街上到附近的商場找廁所等“囧事”。我一再強調,在情急之下,只有主動積極地跟人溝通、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才是真正的有能力。
比如,在聯系不上父母、身上又沒有錢的時候,能不能打車回家?可以到家附近的小賣部去借的士費嗎?父母不在家,身上沒有錢,能不能到附近餐館吃一頓飯,等父母回來再付錢?生活中還有比這更棘手的事情,以后怎么破解,只有靠自己。
我的示范貌似起了作用。有一天,兒子沒有錢坐公交回家,就到學校附近的商店借了一塊錢。
這或許是一個好的開頭,最起碼,兒子開始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懂得什么事情都可以去嘗試,拋卻了心中的“難為情”。
人生之路,道阻且長,絕不只是到大街上找個廁所而已。
(作者單位:廣東省深圳市仙桐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