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對教育事業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創新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也成為很多高校關注的重點課題。文章主要分析了地方高校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及其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關鍵詞: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
為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近些年全國各地高校逐步深化校企合作,相繼研究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然而,如何找準協同育人模式下各方的利益沖突,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加以優化設計,化解相關沖突,提高教育質量,值得我們深思。
一、校企協同育人中的主要利益沖突
校企協同育人屬于一種多方利益群體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關乎企業、高校、學生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由于自身屬性及運行方式上的差異,各利益方在實際利益需求方面會呈現出一定的沖突,這對校企協同育人活動正常開展、深入合作形成直接影響。主要體現在:(1)經濟利益沖突。企業主要是通過生產活動追求最大經濟效益的社會組織,與高校之間開展合作會對其正常生產活動形成一定影響。高校實踐教學課程安排需要依據課程先后性、學期學時安排確定,企業生產則主要受到生產任務、原料供給、實際銷量以及設備檢修等因素的影響,相互之間的利益矛盾成為了影響協同育人效果的主要因素;(2)教學條件沖突。在協同育人模式下,企業在教學條件因素方面所展現的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要求企業管理人員合理規劃大學生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培養定位,在合理安排教學場地的同時兼顧企業生產,力求授課與生產互不影響。然而,企業需要充分組織好生產所需的車間、崗位以及設備等元素之后才能為教育提供服務,因此教學條件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有時很難滿足高校對教學穩定性和延續性方面的要求;(3)就業期望沖突。協同育人的主要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就業,而有些學生會由于報考公務員、研究生等而放棄進入企業工作的機會,有些學生則會由于對企業環境、待遇的不滿,轉投其它工作。這些問題的出現會在無形之中對企業人力和物力資源造成浪費,削弱企業參與積極性,從而影響到后續合作的開展。
二、地方高校校企協同育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為實現對上文所述校企協同育人中各方利益沖突的緩解,要積極優化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
(一)培養模式創新
對于培養模式的創新,可以每年選拔部分學生成立校企協同育人實驗班,與當地企事業單位合作辦學,合作培養兼具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依據“走出去,走回來,理實融合,學用相助”的教育改革思路,采用“五學期學校+一學期校企+一學期企校+一學期企業”的教學順序。前五個學期在學校學習學科基礎課程;第六學期前半段在校繼續學習相關專業課程,后半段前往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第七學期在企業開展職業素養培訓、現場操作以及管理實踐,后半段回學校開展專業知識拓展學習;第八學期則在企業學習綜合業務,以提升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畢業論文的撰寫做好實踐準備。
(二)構建課程體系
對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擁有一套更加突出實踐能力培養的全新課程體系。目前,國內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及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創新創業,這也給各專業人才培養結構提出了較之以往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對自身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及時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創新建設,培養學生更為扎實的理論知識,同時具備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三)各教育平臺深度融合
為充分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出兼具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新型應用人才,高校需要與當地大中型企業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合作。針對學生實習、實訓室建設、合作辦學、課題研究以及課程開發等多個方面促進校企資源的有效共享,彼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積極打造校企協同合作的綜合性教育平臺。①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配套開設。為引導學生將理論課中所學習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課形成深度融合,需要對二者進行配套設計;②以第一課堂為核心開展各項活動。要將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作為教育核心,使第二課堂活動圍繞第一課堂開展。比如,為了培養管理專業學生的管理能力,設計一些具有良好關聯性的第二課堂活動,例如企業管理大賽、創新創業大賽以及產品設計大賽等;③第二課堂與第三課堂的融合。以校外實踐基地為依托,促進對校內外資源的高效整合,促進第一、第二(校內)以及第三(校外)課堂的深度融合。就我國各地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來說,目前主要體現在合作辦學與學生實習等方面,需要對校企合作領域進行積極拓展,加深合作的層次與深度;④聯合企業開展創新實訓活動。學校與企業合作構建創新實訓室,組織學生與企業職工一同調研當地市場需求,教師走向實訓室與企業業務骨干之間交流行業前沿知識,企業骨干則走進校園與師生一起努力開發新型產品,促進“產學研”之間的有機結合。如此一來,不僅實現了對學生產品設計與開發能力的培養,還促進了學校人才培養深度和廣度的發展。
(四)遞進式實訓體系
為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學校要依據企業崗位設置的實際情況,有組織、有計劃地安排學生深入企業開展實訓活動,構建起專業實習、頂崗實習與畢業實習分步遞進模式的實訓體系。而在具體實施中應做到以下兩點:①要充分展現實訓基地所應有的作用,促進校內理論學習、專業技能訓練與企業頂崗實習之間的融合,學校和企業管理人員要實現緊密溝通與協調;②對每一階段實習崗位的設置都要體現出由淺到深、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的特征,創建一種分階段式的實訓模式,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形成助力。
(五)培育師資隊伍
高校要重視教育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同時依據“專兼并重”的思維構建起一支現代化教育團隊。①構建教師深入企業實踐的制度。每一學期委派一兩名教師前往企業掛職,促進教師實踐水平的提升;②建立健全教師培養體系與學歷提升機制,促進校內師資整體素質與結構的完善化發展;③優化教師外聘制度。面對高校教師實踐能力普遍較差的問題,應該充分發揮出行業導師的效用,外聘部分行業導師,承擔實踐教學、專題講座、論文指導等教學工作;④加強多元化導師組培育模式。以協同創新為主要原則,積極促進校內與校外導師之間的相互配合。一般性理論教學主要由校內教師負責,而實踐教學則主要由行業導師負責。實習實訓過程由行業導師進行指導,而校內教師負責其過程的監督與指導。畢業論文的撰寫應該以企業目前所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為主體,由校內與行業導師共同完成指導任務。最后,學生在各學習環節的成績按照預定方式由校內及校外導師共同評定。
三、地方高校校企協同育人的主要研究方向
隨著地方高校協同育人實踐的持續深入,將會呈現出各種問題,影響校企之間的有效合作。然而,對協同育人所開展的研究活動必須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融合,分層次、分類別開展研究。就研究方式層面來說,需要提倡實證研究,讓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實現由經驗走向科學,而在實際研究主題與內容方面,應該集中于對以下幾個方面問題的分析:
(一)理論基礎與理論依據
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教學等相關理論是協同育人平臺為基礎所形成的理論背景,協同育人理念要充分展現出馬克思主義中的教育生產力理論、教育和生產相結合理念以及教育價值理論。而提出協同育人理念的主要現實依據則是現代社會對于人才需求所呈現的發展性與多樣性。校企協同理念提倡:利用校企之間的充分聯合,積極調和高校理論教育和企業實踐教育間的關系,展現出“教、學、做三合一”的教育思想,讓大學教育不僅體現出對理論知識的滲透,同時在實踐中進行檢驗,利用課堂教學為學生打好知識基礎,利用實踐活動深化課堂教學,促進專業知識學習的深度融合。因此,雖然高校協同育人具有一定理論基礎與依據,但若想建立起具有良好穩定的理論基礎,還需要投入大量教育工作,比如社會學教育、心理學教育等。要扎實強化協同育人的理論基礎和依據研究,為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奠定理論基礎。
(二)育人機制
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屬于開展教育活動的關鍵點,需要深化“雙元制”研究,也就是重點關注對校地互動與校企協同的研究。曾經有學者提出:校地互動屬于我國本科院校實現轉型發展的全新思路與戰略措施,對校地互動與深度融合的研究,是優化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必然性需求,同時也是未來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的平衡點。因此,針對協同育人機制加以研究,繼而尋求各方有效融合與共贏的平衡點,推動高校協同育人教育模式的深入發展,屬于高校需要積極研究的核心課題。
(三)人才培養規律
高校在開展人才培養活動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規律,而在協同育人理念的引導下所開展的人才培養活動同樣具備一定規律性,但是目前國內有關此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比如,在協同育人環境之下,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目標、專業知識與能力需求、課程建設、教學與師資條件建設、教學平臺建設等方面具有怎樣的普適性規律?和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之間具有哪些異同之處?在協同育人模式之下高校與企業都發揮著何種作用、處于何種地位?協同育人和社會服務、科學研究之間具有何種內部聯系?在協同育人條件之下的學生心里特征、學習模式以及成長規律等。因此,在校企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之下,對其相關規律性的研究,屬于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點課題。
(四)質量保證體系
高校方面若想保證協同育人呈現出良好的教育質量,必須要構建起具有完善化特征的質量保證體系。而該體系應該主要包括組織保障、制度保障、機制保障、政策保障以及條件保障等組成部分。就全國各地高校目前的情況來說,基本都建立起一定的質量保證體系,但仍然沒有一個普遍認可的成熟體系。出于各地方高校所具備的區域性特征及特殊性,在推行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過程中,其相應質量保證體系也要凸顯出其特色,具備非常強的針對性與特殊性,而在這種差異之中卻應該體現出一定的共性與一般規律。所以,針對協同育人相應質量保障體系所進行的研究,一方面要分析其規律性,同時還要研究特殊性。
(五)政策法規問題
為保證校企協同育人進程的有效推進,真正促成合作共贏的目標,當地政府部分需要加強引導,積極出臺適應高校協同育人模式優化發展的政策性法規。然而,目前各地政府關于協同創新與協同育人等方面所推行的政策仍然不夠完善,雖然在協同創新上進行了一定的引導(比如高校與企業科研創新、技術轉讓等方面),但是在協同育人層面上所推行的政策則少之又少。2017年,國務院發布了《有關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對于深化現代高校發展,推動協同育人模式推廣與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對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已經成為現代高校共同研究的重點課題,值得廣大教育工作者、企業管理人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更高的重視,在其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優化合作效果,創造出更為優質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袁輝勇,曾翰穎,戴經國.地方高校軟件工程專業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創新與實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12(36):162-163.
[2] 周楓林,廖海洋,余江鴻,孫曉.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94):16-18.
[3] 王要令,王耀民.“新工科”下地方應用型高校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索[J].化工時刊,2019,33(05):42-45.
[4] 馮英華,周澤民.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協同育人建設研究——基于47所地方本科院校的實證調研[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2(06):55-62.
[5] 呂小艷,張正淳,藍陶,曾東強.提升地方高校農科專業協同育人成效的路徑探索[J].高教學刊,2018(16):67-70.
基金項目:文章系2018年度廣州工商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產業學院視域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創新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ZL20181127。
作者簡介:趙小鋒(1981- ),男,漢族,陜西渭南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