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忠 張文華
編者按
隨著電影《少年的你》大熱,圍繞校園欺凌這個話題,各種討論和爭議不斷涌現。
遇到欺凌,很多人會下意識想要自保,害怕引火燒身,而有的人則不自覺參與了校園欺凌卻渾然不知,就像電影中那些傳遞陳念母親信息的同學,他們的參與事實上間接助長了欺凌。
其實,這類校園欺凌有很多,比如嘲笑別人胖、丑、身材不好,議論和傳播同學的男女關系,圍觀和轉播對他人不友善的信息等。
作為一名旁觀者,不參與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沉默不冷漠,才能帶來些許改變。
而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拾起對校園欺凌應有的重視,不漠視不敷衍,摒棄“消防滅火式”的被動應對,把工作重心從“堵漏”轉移到“引導”上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防微杜漸,將校園欺凌及時消滅在萌芽狀態。
本期,圍繞著“校園欺凌,我們都不是局外人”展開討論。
近幾年,隨著媒體報道和《少年的你》等影視作品進入人們的視野,校園欺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校園欺凌現狀報告顯示,全世界每年約有2.46億兒童和青少年遭受校園欺凌。
數據顯示的也許只是冰山一角。2018年,某中學女生遭同學輪流掌摑的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當地教育局工作人員回應:“同學之間并無矛盾,只是開玩笑的行為,本身是好玩的事情。”引起網友極大不滿,類似“小孩子免不了打打鬧鬧”的話經常出現在學生沖突之后,到底如何區分孩子打鬧、開玩笑和校園欺凌呢?
校園欺凌的界定
校園欺凌是指在校園中故意、重復地傷害他人的身體、心理或情感的攻擊性行為(Olweus,?1993)。
校園欺凌的表現形式有:肢體欺凌(通過肢體動作恐嚇、傷害他人,如暴力推搡、拳打腳踢、搶奪或勒索財物等);言語欺凌(通過騷擾、辱罵性語言對他人進行傷害,如當面或背后羞辱、譏諷、嘲笑、詛咒等);社交欺凌(故意離間破壞同學之間的關系,如散播謠言、暴露他人隱私、損毀他人形象、孤立排擠他人等)。
校園欺凌的主要行為有打(打架、斗毆)、毀(損壞衣物、書本等)、罵(辱罵、譏諷等)、傳(人身攻擊、傳播謠言)、嚇(威脅、恐嚇)。
參與欺凌的人群中,男生多于女生,男生喜歡肢體欺凌的方式,女生則喜歡社交欺凌,小團體排擠他人的方式。
電影《少年的你》中,陳念被撕破衣服、剪頭發、網絡謠傳、暴力推搡、恐嚇等,給人一種壓抑、無助之感。而真實的校園欺凌可能比電影里更可怕!
面對校園欺凌,學校可以做什么
校園欺凌中有三種角色,分別是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觀者。容易遭受校園欺凌的學生往往性格內向,膽小自卑,或者生理原因致肥胖、矮小、殘疾,或者朋友少,不被重視,也有不愛說話的,等等。欺凌者一般具有極強報復心、嫉妒心,或者成績極好或極差,或者內心孤獨缺乏安全感,也有經常受欺凌轉而成為欺凌者的等。旁觀者則有事不關己型、助紂為虐型、煽風點火型、默默旁觀型、伸張正義型等。
無論是欺凌者、被欺凌者,還是旁觀者,都需要一個適宜他們學習及成長的環境。身為教師,我們該如何有效預防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當學生身處欺凌事件的泥潭中時,學校又可以做些什么?
1.?建立人際支持,營造友善校園環境
營造一個友善的校內環境,鼓勵孩子多參加團體活動,增強自信,提升人際交往能力,這是預防校園欺凌的有效手段。對于被欺凌者,要讓孩子感受到遇事時他不是孤單一人,他背后有老師、家長做堅實的后盾,被欺負了不必自責。倡導互助互愛的校園風氣,對自卑、不善交際、有生理缺陷、不合群的學生多關懷和關愛,鼓勵這些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樹立自信,改善人際關系,贏取堅實有力的社會支持。
對待敢于伸張正義的旁觀者,要保護和大力贊揚;對于默默旁觀和事不關己型的,要鼓勵學生之間增進聯結,關愛同學,關愛伙伴;對于助紂為虐型和煽風點火型的,要讓其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加強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對于欺凌者,嚴肅而堅定地警告他們,這樣的行為是不容許的,如果再犯,將受到嚴厲的懲罰。合理地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不以暴制暴,正確管理負面情緒。
形成互助互愛的校風,讓學生在校園里獲得情感支持與尊重,感受到平等與關愛。滋養在愛與自信中的孩子,又怎會伸出惡魔之手呢?
2.?建立預防機制,增強法律意識
建立起有效的預防機制,從制度上防止校園欺凌的發生。澳大利亞建立了政府支持的防欺凌組織和網站,提供教師培訓的指導大綱。在美國,校園暴力被稱為“欺凌”(bullying),每年開學時會培訓教師如何處理欺凌事件,并發指導材料。韓國向學生提供免費“警衛服務”,讓其免受校園暴力。校園欺凌多發生在廁所、操場、樓道、校門口及周邊等區域,學校設立安全委員課間站崗巡視,能有效發現和制止欺凌事件的發生。一旦發現欺凌事件,安全委員可在第一時間報告老師或安保處,由專門負責的部門聯系家庭、學校、社會聯動解決,防止處理失當。
與此同時,預防校園欺凌,普及防欺凌常識和增強學生法律意識勢在必行。2016年11月,教育部、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九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保護遭受欺凌和暴力學生身心安全,對實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學生必須依法依規采取適當的矯治措施予以教育懲戒,對構成違法犯罪的學生,根據《刑法》等法律法規予以處置,特別是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
3.?防微杜漸,勿以惡小而為之
在“微暴力”發生時及時制止,嚴肅處理,勿以惡小而為之。
校園中的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往往是未成年人,他們在實施欺凌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欺凌,也預想不到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因此,發現給同學起難聽的外號時,老師應正確地引導或制止;發現學生有暴力傾向,及時疏導,教會孩子基本的情緒管理方法;發現有學生被排擠,及時予以關注;當有學生發出求助信號時,用心傾聽、認真對待他的感受;關注班級同學人際關系,尤其關注小團體和落單個體……從這些小處著手,一旦發現欺凌苗頭,嚴肅處理,給欺凌者以震懾,給被欺凌者以安全感,給旁觀者以警示,為學生的安全保駕護航。
4.?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同理心
欺凌者往往缺乏與人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態度。《少年的你》中,欺凌者魏萊是一個高考失利復讀的學生,其父親已一年沒和她說話,母親又對她百般驕縱。另一個欺凌者的父親酗酒成癮,經常對她暴力相向。生長在這樣家庭環境中的孩子,首先內心是貧瘠的,極度缺乏安全感,遇到問題也更容易運用暴力手段解決。他們把自己內心的痛苦施加到別人身上,或體會不到他人的痛苦。不能將痛苦化解,便將其轉移到弱者身上,獲得勝利的快感。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他們就像是渾身帶刺的刺猬,僅僅靠一層脆弱的殼作為自己的盔甲。
對于被欺凌者而言,可能是一生的陰影。當不幸發生,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非常重要,校園可設置專門的心理服務中心,或提供通暢的專業心理服務渠道。除了專業人員,父母、老師等和被欺凌者站在一起,理解他的傷痛與難受,不責罵他無能或懦弱,也會給予被欺凌者以支持和安撫。否則,因不理解和責備造成的二次傷害,往往比被欺凌更嚴重。
可用角色扮演、互換體驗、團體輔導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同理心,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做一個有溫度的人。
5.?家校聯動,形成保護屏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能量源。預防校園欺凌,要做到家校聯動,形成合力,共筑保護屏障。學校可通過講座、家長會等形式,讓家長認識到不同教育方式的影響,學習親子溝通方式,促進親子關系和諧;家長也應主動和老師溝通反饋學生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交流,注意學生接觸的人際圈和網絡信息,如果涉及暴力,就注重正面引導,不粗暴對待,給孩子尊重和關愛,以退為進,宜疏不宜堵。
總之,防止校園欺凌,不僅需要法律和制度保障,還需要家校聯動。不參與是最基本的要求,不沉默不冷漠,才能帶來些許改變。
(作者單位:梁忠,湖北省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張文華,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十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