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俊遐
摘 要: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是影響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因素,提升親和力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自我提升勢在必行。文章從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內涵出發,明確了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自我提升的三大原則:學生主體性原則、意識形態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探析了思政課教師親和力自我提升的路徑:提升“真善美”的人格魅力、打造“信達雅”的教學內容、探索“色香味”的傳授方法。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親和力;自我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1]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要求不斷提升思政課的親和力,這是影響思政課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提升?教師是關鍵。因此,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明確高校思政課親和力的內涵、把握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自我提升的原則、探討自我提升的路徑是一個有意義的話題。
一、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內涵
學術界對于“高校思政課親和力”論述各異,概括其共同點,普遍認為高校思政課親和力指思政課能讓大學生產生更多的親切感與認同感。然而,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思政課除了知識的傳授,更有對精神鑄造和價值引導的育人目標。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內涵應從感性和理性兩個維度去把握。
從感性維度看,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是指思政課教師授課方式的“有意思”吸引大學生“愿意”親近的吸引力,即因為“有意思”,所以“我愿意”;從理性維度看,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是指思政課教師授課內容的“有意義”引導大學生“認同”價值的說服力,即因為“有意義”,所以我認同。“有意思”是“有意義”的前提,離開了“有意思”的吸引,難以實現“有意義”的“認同”;“有意義”是“有意思”的歸宿,離開了“有意義”,“有意思”就會失去內涵,嘩眾取寵。
二、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自我提升的原則
(一)學生主體性原則
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就是要認清學情,讀懂學生。充分研究教育對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條件,思政課教師要潛下心來認真研究學生,深入分析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特征、群體文化與行為方式。2020年以后,零零后逐漸成為高校的主要群體,零零后成長于中國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網絡新時期,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與旺盛的精神追求,他們從小受到父母的寵愛和培養,視野開闊、思維活躍、個性各異。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多結合學生新的生活與學習實際,更新教學素材與教學話語,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對思政課教師有親近感,對思政課有親近感。
堅持學生主體性原則,就是要積極交流,雙向互動。思政教師親和力不光追求教師對學生的“作用力”,也要追求學生對教師的“反作用力”,實現雙向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思政課教師要轉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給予學生“說”的機會,闡述自己的觀點,理性地面對不同觀點的碰撞,通過參與使思政課真正入腦入心;在課堂教學之外,思政教師要主動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情感、就業等方面遇到的各種困惑,努力幫助其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困難,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從而提升親和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意識形態性原則
高校思政課承擔著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青年學生等重要使命。思政課要具備對學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其基本要義必然包含對思政課在理論、價值和實踐方面的認同。因此,提升親和力的本質是認同,思政課教師提升親和力絕不是淡化意識形態教育,相反要重視意識形態的輸出,意識形態原則要求思政課教師避免兩個誤區。
第一,親和力不等于迎合學生。提升思政課教師親和力不是投學生所好的“迎合力”,也不是花枝招展的“形式力”,而是在堅持正確方向基礎上的“引導力”。提升親和力不是思政課的最終目的,而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一些思政課教師為了吸引學生,課堂教學“過度娛樂化”,熱衷于講段子、炒作八卦,視頻觀看內容俗、效率低、頻率高,小組討論停留在追求熱烈氣氛的表面形式,但卻與思政課的最終目的漸行漸遠,深刻的理論沒有講清楚,正確的價值觀沒有入腦入心,嬉笑熱鬧之后收效甚微,獲得感低下。
第二,親和力不等于弱化核心價值話語權。提升思政課教師親和力不是去政治化的“解構力”,而是鑄牢核心價值的“強化力”。高校思政課高度的意識形態屬性決定了親和力的提升必須以堅持意識形態原則為根基,思政教師要有政治立場和理論深度。當前高校思政課教師配備普遍不足,有些思政課教師是由輔導員或者行政人員轉崗上任,沒有潛下心來系統學習專業理論,本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欠缺,對思政課課程體系和內容架構不熟悉,片面追求親和力,課堂授課過度生活化,導致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邊緣化,使得學生無法深刻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理論魅力,影響了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效果。
(三)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是指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自我提升應當持續、漸進、系統的進行。親和力自我提升的過程是教師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革新的過程,是教育能力提高的過程,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的自我提升必定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一部分。所以,思政課教師在提升親和力的過程中要在遵循規律的基礎上做好規劃,實現內容上的統籌兼顧、時間上的循序漸進。
第一,系統性原則要求內容上統籌兼顧。思政教師的親和力是一個系統的親和力,包括理論親和力、傳授親和力、人格親和力等,因此,思政教師在提升親和力時要做好全方位提升的準備。以提升理論親和力為基礎,明道信道,透徹理解理論,馬克思指出:“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與魅力是以徹底的理論底蘊與素養為基石的。以提升傳授親和力為保障,如何將原理性知識傳授得“有意思”,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在講解和傳授知識的方法路徑上多研究,優化語言體系,善于運用生活中的案例,深入淺出,創新傳播藝術,不斷吸引學生,提升自身的傳授親和力。以提升人格親和力為關鍵,人格親和力是指思政課教師在性格、氣質、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較強吸引人的力量[3],思政課教師要把真情實感投入在教育工作中,感染和感化學生。
第二,系統性原則要求時間上循序漸進。教師親和力內容豐富,親和力的自我提升任重道遠,不可能一蹴而就。思政課教師在提升的過程中,要在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制定階段計劃與目標,明確不同階段提升訓練的程度、形式、方法及想要達到的能力目標,有重點、有系統地開展。提升過程中也許會出現疑惑與瓶頸,也許會陷入誤區,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堅定信念,在冷靜思考、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穩步向前邁進。
三、高校思政課教師親和力自我提升的路徑
(一)提升“真善美”的人格魅力
理論信仰“真”,不斷夯實理論基礎。“只有具備較高理論素養的人,才能綜合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展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釋放馬克思主義的時代風采。”[3]只有有著深厚的理論底蘊與豐富的知識儲備的思政教師才能底氣十足、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地講好思政課,才能激發學生真學真信,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因此,思政教師應該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專學博學,不斷夯實理論基礎。
對待學生“善”,持續煥發仁愛之心。愛是親和力的靈魂,只有在課堂內外真正愛學生,才能讓學生感受到關懷與親近感,從而從內心接受教育,實現對思政課理論與情感的雙重認同。同時,關愛中的溝通與交流能更好地找準學生的內在特性,從而因材施教提升教育的針對性,為革新教學話語、更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供實踐基礎。
道德情操“美”,持續修煉人格氣質。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人格魅力的根基,也是提升親和力的關鍵。“內在本質與外在表現的統一,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贏得大學生信任、崇敬和親近所必需的品質。”[4]仁慈善良、真誠坦然、明公正義、舉止嫻雅、高風亮節的教師才能真正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用人格氣質的內在感召力與親和力傳遞給學生智慧與德行,成為學生眼中可親可敬可愛的良師。
(二)打造“信達雅”的教學內容
“信”就是對于意識形態把握的堅守不離棄。高校思想政治課不管如何改革發展,都要緊緊圍繞馬克思主義教育這一核心,堅持和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線,“使思政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1]。教學實踐中切不可因為純粹追求親和力而使教學內容“去政治化”。
“達”就是對于上課素材選擇的豐富不拘泥。純理論的灌輸往往會使學生對于思政課與思政教師“望而卻步”,這就需要豐富的生活化的案例給思政課“去神化”、“去僵化”。思政課教師應不拘泥于傳統案例,與時俱進把思政課講得“有意思”,在堅持意識形態準確不偏離的前提下,提升思政課的生活感、和諧感與親近感,從而充分調動學學生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興趣,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
“雅”就是對于理論知識解讀的規范不偏離。高校思政與中小學思政課的最大區別在于前者對理論學術性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把理論講透講深講規范,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核心要義去征服學生,用富有真理性、科學性的理論魅力喚起思政課的理論親和力,打造真正意義上富有親和力的思政課。
(三)探索“色香味”的傳授方法
“色”就是巧用新媒體工具,吸引學生眼球。隨著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融入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新媒體工具的巧妙運用能夠吸引學生眼球,這為學生意識形態塑造與培養提供了新契機。思政課教師要提高運用新媒體工具教學的能力,采取多媒體教學、慕課、微視頻、在線直播、遠程教育等多樣化工具形式輔助課堂教學,利用微博、微信、知乎等網絡媒介加強與學生的對話與交流,圍繞學術與實際問題進行平等地討論與表達,形成師生良性互動,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
“香”就是優化教學話語,增加學生食欲。教師語言表達是否充滿趣味和藝術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課堂狀態,好的教學語言往往能讓學生如沐春風,助力課堂教學效果。思政課抽象性、概括性強的學科特征更加要求思政課教師要不斷錘煉、創新教學語言,增強語言的趣味性、藝術性和生活性,改變大學生對思政課枯燥、晦澀的傳統印象,營造和諧美好活潑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愛聽”,從而“愛學”,激發學生上思政課的“食欲”。
“味”就是科學設計活動,激發無窮回味。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模式只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從而使學生“疏遠”思政課。因此,思政課教師要把舞臺還給學生,不斷摸索參與式教學、互動教學、實踐教學等活動形式,精心創設情境,科學設計課堂討論、小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在探索中回味,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增加對思政課的親切感。
總之,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親和力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主動地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嘗試,只要思政課教師不忘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以“金課”的標準認真對待每一節思政課,高校思政課必將煥發其獨特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001).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劉世華.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基本條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2).
[4] 張雷聲.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素質構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