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深入發揮足球運動多元社會功能和文化教育價值,服務文化強國推動民族復興的國家發展戰略,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結合中國社會歷史和當下實際,聯系中國足球和社會生活當中案例,剖析了小人文化的產生、表現和危害,闡述了足球運動的項目特征和教育功能,及足球運動改造小人文化、服務文化強國戰略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足球;教育;小人;文化;強國;戰略
中國歷史當中有過數千年的封建帝制,封建帝王為達到分而治之的統治策略,實現壓迫搜刮的統治目的,打擊迫害了許多賢能有德之士,同時也制造出一批拉幫結派、破壞團結,為一己私欲分裂社會的陰損小人,這些小人制造的文化遺毒,伴隨市井文化流傳下來,阻礙了現代社會發展所需分工合作、公平正義的實現,需要現代的教育手段加以改造。魯迅先生早年從醫,深刻體會舊中國內亂外侮之社會現實后發現,要強大國防、強健國民體質,先要強健國民精神、改造社會文化。由魯迅先生理念出發,當今體育教育也不應局限于單純的身體教育,應將體育作為教育手段,應用于國民性之改造,服務于教育強國、文化強國之國家戰略。足球運動作為流行全球、位列世界單項第一的整體運動,恰有改造小人文化的現代教育功能。
一、小人文化與社會危害
(一)解剖小人
小人,之所以稱“小人”,從其性格心性和行為表現看,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1)寄生依附:沒有自信,缺乏獨立人格,不思自強,唯思寄生吸附、鉆營投機。要么趨炎附勢、搖擺善變,要么欺軟怕惡、操縱控制,沒有自身堅持如一的原則底線,總想利用他人達到目的,對惡者軟弱,遇善者欺侮。
(2)不顧大局:為個人利益,不擇手段,破壞道德公理,損害他人正當權益和公共利益。當小人一人之力不足以達到損人利己、假公濟私目的的時候,就會拉幫結派,團團伙伙,借小團體之力,為自己排除異己保駕護航。小人往往因損害了大局最終也損害到自己,損人未必有利于己。
(3)嫉賢妒能:小人缺乏獨立人格,不思自尊自強的同時,也嫉妒他人的賢德與才能,對善良賢德之人極盡陰損排斥和打擊報復之能事,在邪惡強權面前則噤若寒蟬,惟命是從。能使小人臣服著迷的,不是如何以德才競爭正面取勝,而是怎么用權謀詭計破壞公平正義。
足球作為參與人數最多、影響力最大、牽涉面最廣的整體運動,是社會的縮影,足球當中出現的問題,并不是一種孤立的存在,而是和社會當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相似性、共通性,在中國足球和各行各業所有人身處的社會、職場當中,都不難看到小人的身影和小人制造的亂象。
(二)中國足球亂象
在職業化改革歷史已逾25年之久的中國足球當中,可以反復看到由小人制造的各種不職業亂象:
(1)球霸和小弟:在球霸壟斷的球隊,年輕球員沒有黑白兩道的支持,就不能成長、不準頂替老大哥上場,不敢在老大哥面前展示過人的技術,否則就可能被人場內下黑腳、場外出黑手廢掉,連教練想提拔年輕、有實力、派系外隊員,都可能被球霸聯合做掉[4]。
(2)師門和幫派:在中國足球最高管理機構當中,出現了裁判委員會主任找金哨幫忙吹黑哨的體大同門組合,也上演了足協主席打電話給邊緣國腳,邊緣國腳又動員發小團伙放水踢假球,導致球隊丟掉末代甲A冠軍這樣的“無間”劇情。
(3) 內鬼和奸細:正如本土名帥賈秀全在“3號隋波”(涉嫌假球)事件中所說,“賽場以外的東西,讓教練太動腦筋,場上以外的東西很多很多,搞得教練不能安心去鉆研自己的業務,鉆研自己的訓練,好像防備很多東西”。在教練員們防備的東西當中,也包括一些老資格球員害怕球隊升級之后,俱樂部甩賣自己,更換能力更強的新兵強將,就結起伙來賣球給對手,故意讓掉沖超、沖甲關鍵場次。
(三)社會生活現象
2010年底,中國足壇爆發了職業化改革之后首次由司法介于的大規模反賭掃黑風暴,其后緊接的,就是改革開放以來規模、層面、深度罕見的全社會反腐肅貪行動,在集中反映這場反腐風暴及當下社會現實問題的影視作品《人民的名義》當中,也可以看到許多與中國足球如出一轍的現象,再一次說明足球與社會當中出現的諸多問題,不是相互孤立的存在:
(1)漢大幫與趙家班:漢大師生組成的漢大幫、前任領導留下的趙家班,混淆黑白,顛倒是非,強辭詭辯,上級袒護下級羽翼,下級拱衛上級后臺,選人用人營私舞弊,黨紀國法置若罔聞,人民利益拋于腦后,壓制勤懇務實的易學習、調離堅持原則的李達康、強提裙帶營私的祁同偉。
(2)破壞環境魚肉百姓:高育良利用手中審批權力,為政治后臺直系親屬謀取美食城建設經營商業利益,不惜犯下排放污染,破壞月牙湖自然環境的“歷史錯誤”。趙瑞龍、高氏姐妹等人大搞權色交易、權錢交易,為爭奪土地、股權,魚肉百姓,侵害弱勢群體。
(3)緝毒英雄變溜須小人殺人兇犯:祁同偉作為政法系高材生,不跪就得不到上升通道,身為公安廳長不務正業,得知老檢察長與新任省委書記淵源,跑到老檢察長家中鋤地種花,溜須拍馬,假裝表現,背地里卻策劃謀害掌握其犯罪線索的老檢察長之子陳海,全然不念大學同窗期間曾受人接濟之恩。
二、足球運動改造小人文化
足球運動作為一種大眾廣泛關注的游戲娛樂與社會活動,可以突破學校圍墻和教育年限的限制,對國民心理施加潛移默化的持續影響,達成社會終生教育的功能,其效果,好于單純的語言和文字說教,其項目特征,有助于改造小人文化的基因:
(一)足球運動的整體性
足球是同隊上場人數最多的整體運動,小人結黨營私、相互戕害的文化不可能凝聚有效的整體。足球比賽的輸贏,不僅是對競技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團隊文化、社會文化的檢驗,足球作為世界第一運動所獲得的高度社會關注,可以觸動社會,對自身的文化,進行總結和反思。足球比賽的規則,在眾目睽睽之下,必然最大限度趨向于公平公正,這種陽光透明價值觀念的傳播,也是對小人文化的滌蕩。如果足球運動流于偏狹、偏私,便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傳遍全球,世所矚目。國際足聯內部一些腐敗官員,在世界杯申辦中搞暗箱交易,終因觸犯了其他申辦國家方面利益,在媒體輿論一片聲討當中,遭到相關國家法律制裁。
(二)足球運動的獨立性
小人的特質是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破壞全局,手段則包括臺面下拉幫結派、背地里陰謀暗算、對強權忍辱趨附、對弱者仗勢欺壓,其行為本質,是對自身正面能力和獨立能力缺乏自信,轉而以借勢欺人的寄生依附方式謀取利益、轉嫁災禍。小人因其寄生依附性,失去了獨立性,進而也失去了客觀公正性,小人眼中沒有是非真理,只有勢力站隊,小人這種思維方式,既是社會的病害,也是足球的大敵。足球運動的對抗性,可以塑造人的自強和自信,人在自強、自信基礎上才能自立,在自立基礎上,才能不依附權勢、不覬覦他人。足球之整體,是建立于強大個體之上,足球之合作,來自于分工,每個位置都有自己的職責和擔當,只有每個人都在自強自立基礎上互助合作,才能克服對手帶來的困難,奪得比賽的勝利。
三、結語
孔子形容小人:“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有怨”,這句名言,刻畫了小人的難纏與不易擺脫:人若疏遠小人,小人沒有機會欺人或拉人入伙,就會指責人不合于群,借故排擠;人若親近小人,小人又趁機對人不敬,以自抬身價地位,操縱控制,吸附于人。
中國社會曾遭數千年封建統治的荼毒,資源過分集中壟斷、人民被分而治之統治策略分化,導致社會生產力低下、合作意識缺乏,制造了很多依附、陰暗、互害人格的小人。中國足球一地雞毛,最后只能靠外援來踢,《人民的名義》全國熱播,引發社會強烈反響,也正是當前社會小人盛行的一種昭示。
君子謀事,小人謀人,小人不事生產,喜歡在零和與負和博弈中求勝,與小人交,難免成為狐朋狗友,與小人斗,難免陷入互害泥潭。若讓小人充斥社會,污染文化風氣,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勾心斗角和疑忌隔閡,拖累社會的發展進步,阻礙民族復興和國家發展強盛戰略的實現。
足球運動作為廣受關注的世界第一運動,具有寓教于樂、潛移默化改造社會文化的作用,可以突破學校圍墻和教育年限的限制,對國民心理施加更為深刻、持續的影響,達成社會終生教育的功能,其效果,好于單純的語言和文字說教,其項目特征,有助于改造小人文化,服務文化強國戰略。
參考文獻
[1] 魯迅.吶喊心[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01-05.
[2] 北京時間.那些年中國足球的天才都怎么了?有的被大佬踢廢,有的毀于自己[EB/OL].東方網,http://mini.eastday.com/a/180714105917613.html,2018-07-14.
[3] 劉曉新.曲樂恒自述車禍事件內幕[EB/OL].足球報,http://www.cctv.com/news/sports/20010330/458.html,2001-03-30.
[4] 濟南時報.李毅炮轟陜西隊“球霸”,孫繼海回應:清者自清[EB/OL].中國新聞網,http://www.chinanews.com/ty/2011/09-27/3357646.shtml,2011-09-27.
[5] 中國新聞網.足壇金哨變黑哨案細節曝光:陸俊張健強平分70萬[EB/OL].央視網,http://news.cntv.cn/20110401/100366.shtml,2011-04-01.
[6] 新華社.申思祁宏等4人案情曝光 四國腳出賣自己球隊受賄八百萬[EB/OL].搜狐網,http://roll.sohu.com/20120426/n341685205.shtml,2012-04-26.
[7] 全球體育.深圳隊投資數億卻沖超失敗!球迷:球隊有些老將就不想沖超[EB/OL].搜狐網,http://www.sohu.com/a/193797905_421636,2017-09-22.
[8] 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人民的名義(全集)[EB/OL].騰訊網,https://v.qq.com/x/cover/p69wlzli02uqwms/c00231h58yj.html?ptag=sogou.tv.free&fromvsogou=1,2017.
[9] 孔子.論語:陽貨(第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2006.
基金項目:文章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XTYCY2017B05。
作者簡介:鄭萌(1977- ),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碩士,教授,成都大學體育學院,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