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編制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量表。方法 在文獻綜述、開放式調查、專家咨詢基礎上構建量表,以克倫巴赫a系數和分半系數檢驗量表的信度,以內容效度、結構效度檢驗量表的效度。結果 量表由28個項目組成,包括理性與非理性、主動與被動、獨立與依賴3個因子,共解釋總變異的35.167%。全量表的克倫巴赫a系數為0.837,驗證性因素分析證明所提取的三個因子與構想模型擬合較好。結論 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作為相關研究中了解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的測評工具。
關鍵詞: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因素分析;信度;效度
社會適應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國對特殊兒童的研究,該領域研究把社會適應看做個體對外部環境適應的一種“有效性”,強調個體所處環境或者文化的重要性。之后社會適應的內涵和外延都不斷拓展。該定義的本質是把社會適應看作是個體人生歷程的基本任務,對個體的生存和發展非常重要,是個體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問題。
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是指青少年在適應社會過程中通過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而逐漸形成和表現出來的習慣化的一種典型的心理行為特征(其深層次上仍屬于人格特質的范疇,只是在這里更加強調其適應這一層面的意義)。該特征在青少年社會化和個性化的過程當中一經形成就會固定下來,被個體所偏愛,在個體適應社會的過程中被個體無意識使用,通過具有傾向性的外部行為表現出來,因此通過對行為表現的測量可以考察其適應特征。
為了驗證青少年在適應社會過程中是否表現出了以上特征,擬編制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量表。該量表的編制以廣州市的初高中生為被試,主要通過開放式問卷,文獻綜述,專家咨詢等方式來構建量表。通過預測和正式施測,對量表的信效度進行檢驗,以期能夠編制出測評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的有效工具。
一、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1)預測被試:預測對象為從廣州市三所中學選取初一、初二、高一共8各班級進行課堂實測。共發放問卷375份,回收375份,有效問卷365份。其中男生169人,女生196人;初一95人,初二182人,高一88人。
(2)正式施測被試 正式施測對象為在廣州市選取兩所中學,每個學校抽取8個班,共16個班,其中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選四個班,發放問卷625份,回首有效問卷608分,其中男生296人,女生312人,初一152人,初二175人,高一145人,高二136人。正式施測回收問卷一半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一半用于驗證性因素分析。
(二)工具
自編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量表 量表的編制基于以往的研究、開放式問卷、專家咨詢及研究者實地調研及考察的結果,在以上前期工作的基礎之上,確定了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量表的原始量表,由44道題組成,五點計分,每個項目以自陳的方式呈現,計分方法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記為1、2、3、4、5分。對于反向計分的題目,將在數據整理階段,通過SPSS對其分值進行轉換。
(三)統計分析
收集的數據使用SPSS 15. 0 進行項目分析、相關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LISREL 8.7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二、結果
(一)預測
對預測問卷進行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根據分析結果調整項目和因素,確定正式問卷題項。并對題項進行修訂,保留有效題項,修改語義模糊題項。
項目分析采用臨界值法,以高分組和低分組各27%作為臨界值將被試分為高分組、中間組和低分組,只選高分組和低分組,將兩組被試在每題得分的均求出平均值,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所得平均數進行顯著性檢驗,所有題項的t值均達到顯著水平,未刪減。
對問卷KMO和Bartlett檢驗后發現,KMO值為0.773,球形檢驗統計量為5118.33,顯著性為.000,表明適合對數據進行因素分析。然后進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轉因素分析,依據共同度小于0.2,因子負荷小于0.3,兩因子負荷之差小于0.2的原則刪減題項,共刪除題目24題,剩余有效題目20題,由于所剩題目不多,正式施測時按照上述方法增加10道題。
(二)正式施測
(1)內容效度。內容效度是指所編量表條目與欲測內容一致性程度。此量表所選條目主要來自開放性問卷和其他相似類項內容,在此基礎上確定預測量表。然后邀請一位心理學教授和4位一線中學教師對對預測問卷進行評估。評價所編量表條目是否能夠準確測評中學生社會適應方式以及表述方式是否恰當、通俗易懂。以上措施確保了量表的內容效度。
(2)結構效度。對修訂后量表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對量表KMO和Bartlett檢驗后發現,KMO值為0.868,球形檢驗統計量為3528.995,顯著性為.000,表明適合對數據進行因素分析。然后進行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轉因素分析。刪除共同度小于0.2、因子負荷小于0.3、兩因子負荷之差小于0.2的題項兩題,最終確定三個因子,28道題,共解釋總方差的35.167%。
根據每個因素包含的項目內容, 對這3個因素進行了命名。因素1包括10個題目,主要涉及個體在適應社會過程中有目的、積極主動適應社會環境的要求方面表現出來的特點,被命名為主動與被動,得分越高,個體越能夠主動制定計劃和目標,根據社會環境的要求和個人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適應行為方式和策略。因素2包括9道題,主要涉及個體在獨立適應社會環境方面表現出來的特點。被命名為獨立與依賴,得分越高,其獨立生活能力、自我滿足水平會更好,得分越低,其合作性、對環境和他人的依賴性、社會滿足水平可能會更好。因素3包括9道題,主要涉及個體在適應社會環境方面表現出來的理智與情緒特征。被命名為理性與非理性,得分高的個體,其適應行為更理性和自制;反之,其適應行為情緒色彩更濃,易產生沖動行為。
因子之間的相關系數也是評價量表效度的一種方法,此次測評3個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介于0.184-0.526之間,達到中等程度相關,表明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在檢驗量表的效度時,通常把驗證性因素分析的結構作為一個重要參考標準,本研究也使用該方法。作為檢驗量表結構效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本此采用LISREL 8.7 對量表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按照探索性因子分析所得的28個有效題目與3個因子之間的歸屬關系構建理論,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結果如表1:
(三)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 a系數)和分半信度做為檢驗量表信度的指標。量表的a系數為0.837,三個因子的a系數在0.681-0.816之間,如表2。
三、討論
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研究源自社會適應行為研究系統模型,社會適應方式即社會適應行為的方式系統(特征)。它指青少年在適應社會過程中通過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而逐漸形成和表現出來的習慣化的一種穩定的心理行為模式。該量表與中學生社會適應行為量表的不同之處在于該量表是方式(特征)量表,而不是社會適應水平(行為)量表,考察的是不同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特征而不涉及青少年社會適應水平,但因子得分的高低應該與青少年社會適應水平存在相關,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本研究對量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發現,三個因子解釋了總變異的35.167%。第一個因子主動與被動有10道題,該因子主要涉及學習和人際交往中個體是否能夠主動和其他同學接觸,主動制定計劃和目標,根據社會環境的要求和個人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適應行為方式和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第二個因子獨立與依賴有9道題,該因子主要涉及在生活和學習當中,青少年能否在缺乏父母和老師支持的情況下正常生活、學習而無需別人的照顧。第三個因子獨立與依賴有9道題。主要涉及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青少年的情緒管理與調節能力,得分高的個體能夠合理調節自己的情緒,其適應行為更理性和自制,懂得在不同的場合表達不同的情緒。
用因子分析方法來評價量表的結構效度是一個比較公認的方法。由于探索性因子分析具有樣本依賴性特點,因此,在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后,往往需要再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作為補充,兩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對一個量表的結構進行一個整體描述。
本研究對量表的3因子結構模型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分析選用χ2,df, χ2∕df,RMSEA,NNFI,CFI,IFI共七個指標來評價模型擬合程度, 結果均顯示該3因子模型與構想模型的擬合較好。
量表的信度分析顯示該量表總的Cronbach's a系數為.837,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數分別為0.681、0.705、0.816。總量表的分半信度為0.839,各分量表的分半信度分別為0.682、 0.760和 0.832,表明該量表的同質性信度也處于正常的范圍內。
以上結果初步證明,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為了解青少年社會適應方式的測評工具。但是由于本研究樣本主要來自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共四個年級的學生,缺乏初三和高三的數據,在樣本代表性方面,有待進一步提高。
參考文獻
[1] Grossman,H,J.(Ed).Classification inmental retardation Washington,DC:American? Association on Mental Retardation,1983:1.
[2] Mathoney,J.L.& Bergman,L,R.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ositive adaptation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2(23):195-217.
[3] 聶衍剛,林崇德,等.青少年社會適應行為的發展特點[J].心理學報,2008,40(09):1013-1020.
基金項目:文章為廣東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廣東高職生社會適應能力評價體系構建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2018GWQNCX085,主持人:尚亞飛。
作者簡介:尚亞飛(1985.04- ) 男,河南開封人,碩士,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學生心理健康、社會適應。